名人轶事

姚合

朝代:(唐)

  姚合,陕州硖石人,宰相崇曾孙。登元和进士第,授武功主簿,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荆、杭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开成末,终秘书监,与马戴、与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之。合诗名重于时,人称姚武功云。诗七卷。 姚合,陕州硖石人,宰相崇曾孙。登元和进士第,授武功主簿,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荆、杭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开成末,终秘书监,与马戴、与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之,合诗名重于时,人称姚武功云。诗七卷。
【展开内容】
更 多

生平

  姚合晚年编了本唐人诗集,取名为《极玄集》,选的是王维、祖咏、李端、耿湋、卢纶、司空曙、钱起、郎士元、畅当、韩翃、皇甫曾、李嘉祐、皇甫冉、朱放、严维、刘长卿、灵一、法振、皎然、清江、戴叔纶,共计21人,近百首诗,且在自序中说:“此皆诗家射雕手也/合于众集中更选其极玄者/庶免后来之非”云云,既无李/杜/元/白,也无孟/韩/刘/柳,可见在姚合眼里,“李/杜/元/白/孟/韩/刘/柳”等落选者是不够“极玄”标准的。

  “玄”这个字,本义为深奥、神妙,源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语。观姚合所选人,确也大都持澹泊人生态度;所选诗,说“玄”虽牵强些,但也几无脾气,淡之如水。从这个集子的遴选主张,我们似乎瞥见了些许姚合的人生观与诗歌观, 《唐才子传》评他“皆平淡之气”,就诗而言,是有道理的。但在仕途上,事实却很难理解为澹泊,虽说他在作品中反复表露着自己从未全心全意地为官,且满脑子是闲居山林、耕钓退隐思想,但他又能一直做到从三品的秘书监,恐非偶然。

  姚合与贾岛同岁,也生于大历十四年(779年)。《唐才子传》说他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这个认定是错的。清末罗振玉在《李公夫人吴兴姚氏墓志跋》中经考证得出,“算”为元景子,“閈”为元景孙,“合”为元景曾孙。可知姚合的曾祖父是姚元景,历任朝散大夫/行司农寺丞/宗正少卿;其祖父是姚算,历任鄢陵县令/汝州司马;其父是姚閈,历任相州-临河县令/赠太子右庶子。墓志上所记的吴兴,就是今天的浙江/湖州,也该是姚合的籍贯。

  38岁前,姚合究竟落过多少次第,不知道。他曾写过一首《下第》诗,表述的是自己无颜回乡见父老邻里的羞窘心理----“枉为乡里举、射鹄艺浑疏、归路羞人问、春城赁舍居、闭门辞杂客、开箧读生书、以此投知己、还因胜自余”。元和十一年(816年)他终于及第,恐也得自于时任主考官、后又很快升任为宰相的李逢吉的照顾。姚合及第后曾给内兄郭冏写有一诗,其中便有“相府执文柄/念其心专精/薄艺不退辱/特列为门生”的句子,可看出那时他曾被李逢吉收作过门生,阅卷时给个高分就很自然了。但姚合似乎没有料到自己还能中第,以至于惊讶远远要胜于高兴,正所谓“事出自非意/喜常少于惊”也。

  进士及第大约两年后,姚合被授予正九品下阶的陕西/武功县主簿,也就是说,姚合的仕途生涯,是从四十岁才开始的。主簿这个官,乃文职,主要负责记录本县日常所发生的大事以及县署各类文书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县志”便是由历代主簿记录整理后传下来的,中国的地方史,多亏有这些默默作记录的主簿,虽是最底层的小官吏,贡献却通过日积月累显现出重大价值。当然,一个县,大事是不可能天天有的,所以主簿相对还是很闲,有的是时间写自己的诗、喝自己的酒、养自己的花、种自己的小菜园……也大可以东走走西逛逛,只要不出县境。唐代的州县官员,若不因公事而去了别的县,则被视为“私出界”,即使是刺史、县令,也要受到“杖一百”的惩罚。

  姚合从一开始做官,就表现得三心二意,且抱着隐居的态度。在《武功县中作三十首》的诗里,他第一首的第一句便现出“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的思想;第二首里则又说“方拙天然性/为官是事疏……养身成好事/此外更空虚”;第九首则曰“到官无别事/种得满庭莎”;第十七首则曰“每旬常乞假/隔月探支钱”(连工资都懒得没月去领了);第二十二首则曰“养生宜县僻/说品喜官微”。第三首我以为则是他这组诗的代表,也充分表露了他四十岁时的闲逸人生观----

  微官如马足,只是在泥尘。到处贫随我,终年老趁人。

  簿书销眼力,杯酒耗心神。早作归休计,深居养此身。刚一为官,就心存退隐,这样的人也真不多见。所以闻一多先生说他是在“小廨署里…做一种阴黯情调的五言律诗”,不像白居易那样“在改良社会的大纛下…对社会泣诉着他们那各阶层中病态的小悲剧”。但我以为,这仅仅是诗而已,姚合真正的人生历程,与诗却是不同的,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官运吧!

  在武功县,姚合整整呆了三年,所谓“主印三年坐、山居百事休”,秩满后暂时卸了任。在《罢武功县将入城》二诗中,他那无官一身轻的欣喜跃然纸上,不知是说给别人听的还是真不愿意做事,因为没多久,他就又到了魏博节度使幕府中做随军从事。那时的魏博节度使是田弘正,身上的头衔及爵号很多,诸如光禄大夫/检校司徒/中书令/上柱国/沂国公等,从姚合所写的《酬光禄田卿六韵见寄》一诗中可知,他到魏博节度使幕府,是受田弘正之邀。田弘正虽也写诗,但还不能算诗人,毕竟挂着节度使的官衔,主业是领军守土,平定叛乱。与一帮军人为伍日子,姚合在诗中表现的仍然是三心二意----“每日寻兵籍/经年别酒徒/眼疼长不校/肺病且还无/僮仆惊衣窄/亲情觉语粗/几时得归去/依旧作山夫”……田弘正在魏博节度使任上蘸了还没一年的糖堆儿,就换成了一个叫李愬的;李愬也还是不足一年,就又换成了田布,田布依旧不足一年,反被手下的牙将史宪诚夺了帅印。而我们的姚诗人呢,朝廷看那里太乱,就把他调到富平县做从九品上阶的县尉去了。不久后,再调他到京城直辖的万年县任从八品下阶的县尉。

  大约在48岁时,姚合被调回长安,任正八品上阶的监察御史。50岁时再升任从七品上阶的侍御史。52岁任从六品上阶的户部员外郎。53岁时则调出京城,任正四品上阶的金州刺史。54至55岁再回长安,任从五品上阶的刑部朗中与户部郎中。56岁时则调出京城,赴浙江任从三品的杭州刺史。三年后,三回长安,任正四品下阶的右谏议大夫。又一年,兼给事中。又一年,转正四品的陕虢观察使。他62岁时所任的最后一个官职则是从三品的秘书监。看他的仕官史,虽开始于四十岁以后,但走得很稳,差不多平均两年就升迁一次,且从未遭过贬,这其中一定是有秘诀的。

  查他所结交的五品以上朝廷大员,有崔附马、李太尉(李德裕)、杨尚书(杨巨源)、郑尚书(郑余庆)、裴宰相(裴度)、令狐宰相(令狐楚)、田中书令(田弘正)、白少傅、(白居易)、刘郎中(刘禹锡)、韩祭酒(韩愈)、张司业(张籍)……这些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还有更多方方面面的官员,至少在其诗中便可看出与他有往来。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揣测,姚合或许脾气不错,也不有意树敌,更不冒进。《全唐文》载李商隐所写的《与陶进士书》中曾记录,当年李商隐任弘农县尉,得罪了上司孙简(时任陕虢观察使),便想辞官一走了之;正巧姚合接替了孙简,听说此事后,就立刻又把李商隐叫了回来,可见他的厚道(或许也掺杂了对李商隐诗文才华的好感罢)。

  姚合诗,确以五律见长。晚唐时的张为在《诗人主客图》里也第一次将“姚/贾”并称,把他与贾岛捏在一起,归入“清奇雅正”的诗格中。宋人刘克庄也说姚合的诗,得了杜甫的“清雅”;赵紫芝还将姚/贾两人的诗,合编了一册《二妙集》。而元人辛文房则从姚合的诗中看出“有达人之大观”,也不是虚言。我是很喜欢姚合诗的,也觉得他与贾岛还是有很大不同,至少他的写作“不使劲/不雕刻/无怨气/也不苦”,读了让人松心。是啊,其实谁在人间都有自己的苦处,总挂在嘴边叫人听,也不舒服,所以姚合很明白要自己“找乐”,正所谓“天下谁无病/人间乐是禅”(见姚合《寄默然上人》诗)。

  他拿写诗,我以为多半是当玩儿,在自然中找找感觉,在词语里玩玩智巧;做官之余,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如此心态写来,当然也就达观。看五律,我觉得最要紧也最过瘾的,是看“颔/颈”两联,姚合写的很好看,我在下面列几句,喜欢的人可以用书法写下来当对联挂在屋里,是最好的应用----

  “世上诗难得/林中酒更高”;“家山去城远/日月在船多”
  “纵马唯提酒/防身不要兵”;“过来心已悟/未到行弥精”
  “书多笔渐重/睡少枕常新”;“爱山闲卧久/在世此心稀”
  “秋卷多为好/时名屈更肥”;“山静云初白/枝高果渐稀”
  “不眠知梦妄/无号免人呼”;“林下期同去/人间共是劳”
  “海上归难遂/人间事尽虚”;“看月嫌松密/垂纶爱水深”
  “上山方觉老/过寺暂忘愁”;“逢酒嫌杯浅/寻书怕字稠”
  “诗情生酒里/心事在山边”;“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

  姚合卒于秘书监的任上,死后朝廷又追赠他为礼部尚书。他的弟子诗僧方干写了一首《哭姚监》的七律,引于后,算是对其一生的评价吧----寒空此夜落文星,星落文留万古名。入室几人成弟子,为儒是处哭先生。家无谏草逢明代,国有遗篇续正声。晓向平原陈葬礼,悲风吹雨湿铭旌。


介绍

  姚合(776~842)中国唐代杰出诗人,字大凝,祖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出自大名鼎鼎的吴兴姚氏,唐代名相姚崇曾侄孙。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授武功主簿。历任监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给事中等职,终秘书少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称武功体。姚合在当时诗名很盛,与贾岛友善,诗亦相近,然较贾略平浅,世称姚贾。擅长五律,以幽折清峭见长,善于摹写自然景物及萧条官况,时有佳句。但风格题材较单调,刻画景物较琐细。其诗曾为南宋永嘉四灵及江湖派诗人所师法。今传《姚少监诗集》10卷,另编有《极玄集》。

  姚合在当时诗名很盛,交游甚广,与刘禹锡、李绅、张籍、王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等都有往来唱酬。明代胡震亨评论他的诗说:"洗濯既净,挺拔欲高。得趣于浪仙之僻,而运以爽亮;取材于籍、建之浅,而媚以□芬。"殆兼同时数子,巧撮其长者。但体似尖小,味亦微□。故品局中驷耳。"( 《唐音癸签》 )其诗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曾为南宋"永嘉四灵"(见"四灵体")及江湖派诗人所师法。今传《姚少监诗集》10卷,通行有明代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明钞本。另编选有《极玄集》,收入《唐人选唐诗(十种)》。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展开内容】
  • 心在林泉身在城,凤凰楼下得闲名。洞中见凿寻仙路, 月里犹烧煮药铛。数树异花皆敕赐,并竿修竹自天生。 诗人多说离君宅,不得青苔地上行。
  • 怕见世间事,削头披佛衣。年小未受戒,会解如老师。 天与出家肠,一食斋不饥。麻履踏雪路,与马不肯骑。 嫌我身腥膻,似我见戎夷。彼此见会异,对面成别离。 我师文宣王,立教垂书诗。但全仁义心,自然便慈悲。 两教大体同,无处辨是非。莫以衣服别,到头不相知。
  • 七十未成事,终南苍鬓翁。老来诗兴苦,贫去酒肠空。 蟠蛰身仍病,鹏抟力未通。已无烧药本,唯有著书功。 白马时何晚,青龙岁欲终。生涯枯叶下,家口乱云中。 潭静鱼惊水,天晴鹤唳风。悲君还姓傅,独不梦高宗。
  • 天遥来雁小,江阔去帆孤。 南陌游人回首去,东林道者杖藜归。 萄藤洞庭头,引叶漾盈摇。皎洁钩高挂,玲珑影落寮。 阴烟压幽屋,濛密梦冥苗。清秋青且翠,冬到冻都凋。
  • 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 绕舍惟藤架,侵阶是药畦。更师嵇叔夜,不拟作书题。 方拙天然性,为官是事疏。惟寻向山路,不寄入城书。 因病多收药,缘餐学钓鱼。养身成好事,此外更空虚。 微官如马足,只是在泥尘。到处贫随我,终年老趁人。 簿书销眼力,杯酒耗心神。早作归休计,深居养此身。 簿书多不会,薄俸亦难销。醉卧慵开眼,闲行懒系腰。 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且自心中乐,从他笑寂寥。 晓钟惊睡觉,事事便相关。小市柴薪贵,贫家砧杵闲。 读书多旋忘,赊酒数空还。长羡刘伶辈,高眠出世间。 性疏常爱卧,亲故笑悠悠。纵出多携枕,因衙始裹头。 上山方觉老,过寺暂忘愁。三考千馀日,低腰不拟休。 客至皆相笑,诗书满卧床。爱闲求病假,因醉弃官方。 鬓发寒唯短,衣衫瘦渐长。自嫌多检束,不似旧来狂。 一日看除目,终年损道心。山宜冲雪上,诗好带风吟。 野客嫌知印,家人笑买琴。只应随分过,已是错弥深。 邻里皆相爱,门开数见过。秋凉送客远,夜静咏诗多。 就架题书目,寻栏记药窠。到官无别事,种得满庭莎。 穷达天应与,人间事莫论。微官长似客,远县岂胜村。 竟日多无食,连宵不闭门。斋心调笔砚,唯写五千言。 县僻仍牢落,游人到便回。路当边地去,村入郭门来。 酒户愁偏长,诗情病不开。可曾衙小吏,恐谓踏青苔。 自下青山路,三年著绿衣。官卑食肉僭,才短事人非。 野客教长醉,高僧劝早归。不知何计是,免与本心违。 月出方能起,庭前看种莎。吏来山鸟散,酒熟野人过。 岐路荒城少,烟霞远岫多。同官数相引,下马上西坡。 作吏荒城里,穷愁欲不胜。病多唯识药,年老渐亲僧。 梦觉空堂月,诗成满砚冰。故人多得路,寂寞不相称。 谁念东山客,栖栖守印床。何年得事尽,终日逐人忙。 醉卧谁知叫,闲书不著行。人间长检束,与此岂相当。 朝朝眉不展,多病怕逢迎。引水远通涧,垒山高过城。 秋灯照树色,寒雨落池声。好是吟诗夜,披衣坐到明。 簿籍谁能问,风寒趁早眠。每旬常乞假,隔月探支钱。 还往嫌诗僻,亲情怪酒颠。谋身须上计,终久是归田。 闭门风雨里,落叶与阶齐。野客嫌杯小,山翁喜枕低。 听琴知道性,寻药得诗题。谁更能骑马,闲行只杖藜。 腥膻都不食,稍稍觉神清。夜犬因风吠,邻鸡带雨鸣。 守官常卧病,学道别称名。小有洞中路,谁能引我行。 宦名浑不计,酒熟且开封。晴月销灯色,寒天挫笔锋。 惊禽时并起,闲客数相逢。旧国萧条思,青山隔几重。 假日多无事,谁知我独忙。移山入县宅,种竹上城墙。 惊蝶遗花蕊,游蜂带蜜香。唯愁明早出,端坐吏人旁。 门外青山路,因循自不归。养生宜县僻,说品喜官微。 净爱山僧饭,闲披野客衣。谁怜幽谷鸟,不解入城飞。 一官无限日,愁闷欲何如。扫舍惊巢燕,寻方落壁鱼。 从僧乞净水,凭客报闲书。白发谁能镊,年来四十馀。 朝朝门不闭,长似在山时。宾客抽书读,儿童斫竹骑。 久贫还易老,多病懒能医。道友应相怪,休官日已迟。 戚戚常无思,循资格上官。闲人得事晚,常骨觅仙难。 醉卧疑身病,贫居觉道宽。新诗久不写,自算少人看。 漫作容身计,今知拙有馀。青衫迎驿使,白发忆山居。 道友怜蔬食,吏人嫌草书。须为长久事,归去自耕锄。 主印三年坐,山居百事休。焚香开敕库,踏月上城楼。 饮酒多成病,吟诗易长愁。殷勤问渔者,暂借手中钩。 长忆青山下,深居遂性情。垒阶溪石净,烧竹灶烟轻。 点笔图云势,弹琴学鸟声。今朝知县印,梦里百忧生。 自知狂僻性,吏事固相疏。只是看山立,无嫌出县居。 印朱沾墨砚,户籍杂经书。月俸寻常请,无妨乏斗储。 作吏无能事,为文旧致功。诗标八病外,心落百忧中。 拜别登朝客,归依炼药翁。不知还往内,谁与此心同。
  • 九陌宅重重,何门怜此翁。荒庭唯菊茂,幽径与山通。 落叶带衣上,闲云来酒中。此心谁得见,林下鹿应同。 先忆花时节,家山听更归。爱诗看古集,忆酒典寒衣。 睡少身还健,愁多食不肥。自怜疏懒性,无事出门稀。
  • 正月一日后,寻春更不眠。自知还近僻,众说过于颠。 看水宁依路,登山欲到天。悠悠芳思起,多是晚风前。 官卑长少事,县僻又无城。未晓冲寒起,迎春忍病行。 树枝风掉软,菜甲土浮轻。好个林间鹊,今朝足喜声。 诗酒相牵引,朝朝思不穷。苔痕雪水里,春色竹烟中。 迎雨缘池草,摧花倚树风。书非名利事,爱此少人同。 尘中主印吏,谁遣有高情。趁暖檐前坐,寻芳树底行。 土融凝墅色,冰败满池声。渐觉春相泥,朝来睡不轻。 疏顽无异事,随例但添年。旧历藏深箧,新衣薄絮绵。 暖风浑酒色,晴日畅琴弦。同伴无辞困,游春贵在先。 看春长不足,岂更觉身劳。寺里花枝净,山中水色高。 嫩云轻似絮,新草细如毛。并起诗人思,还应费笔毫。 悠悠小县吏,憔悴入新年。远思遭诗恼,闲情被酒牵。 恋花林下饮,爱草野中眠。疏懒今成性,谁人肯更怜。 处处春光遍,游人亦不稀。向阳倾冷酒,看影试新衣。 嫩树行移长,幽禽语旋飞。同来皆去尽,冲夜独吟归。 朝朝看春色,春色似相怜。酒醒莺啼里,诗成蝶舞前。 摘花盈手露,折竹满庭烟。亲故多相笑,疏狂似少年。 卑官还不恶,行止得逍遥。晴野花侵路,春陂水上桥。 尘埃生暖色,药草长新苗。看却烟光散,狂风处处飘。 身被春光引,经时更不归。嚼花香满口,书竹粉黏衣。 弄日莺狂语,迎风蝶倒飞。自知疏懒性,得事亦应稀。 晓脱青衫出,闲行气味长。一瓶春酒色,数顷野花香。 朝客闻应羡,山僧见亦狂。不将僮仆去,恐为损风光。
  • 广陵寒食天,无雾复无烟。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莫唤游人住,游人困不眠。 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竹风轻履舄,花露腻衣裳。 谷鸟鸣还艳,山夫到更狂。可怜游赏地,炀帝国倾亡。 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市鄽持烛入,邻里漾船过。 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 圣朝能用将,破敌速如神。掉剑龙缠臂,开旗火满身。 积尸川没岸,流血野无尘。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人。 昼渡黄河水,将军险用师。雪光偏著甲,风力不禁旗。 阵变龙蛇活,军雄鼓角知。今朝重起舞,记得战酣时。 破虏行千里,三军意气粗。展旗遮日黑,驱马饮河枯。 邻境求兵略,皇恩索阵图。元和太平乐,自古恐应无。
  • 每日寻兵籍,经年别酒徒。眼疼长不校,肺病且还无。 僮仆惊衣窄,亲情觉语粗。几时得归去,依旧作山夫。 朝朝十指痛,唯署点兵符。贫贱依前在,颠狂一半无。 身惭山友弃,胆赖酒杯扶。谁道从军乐,年来镊白须。
影相集珍
  • 商代青铜器鸮卣
  • 明清雕字古玉
  • 精美青花瓷珍品
  • 鎏金卧犬兽雕
  • 银错金飞禽走兽雕画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