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丘逢甲

朝代:(清)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更 多

生平

爱国世家
  生于台湾省苗粟县,可以说是出生在一个爱国世家,其先祖是为躲避战乱而从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因不愿在入侵者面前苟且偷安而举族南迁。在长期颠沛流离的徙居生活中,他们不得不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养成了刻苦耐劳的习惯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并且后代子孙牢记一条遗训:即先祖是因外族侵扰而辗转南迁,所有后代子孙,不论落籍何处,都应勤耕苦读,自立图强。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时,因耕地狭小,无以为生,所以偕同一批客家人又漂洋过海,向台湾迁徙,这大概是清乾隆中叶时期。到丘逢甲这一代,丘家在台湾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历史了。
  1864年,丘逢甲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爱国爱乡思想、生活上则保持清朴风尚的乡村塾师的家庭里,自幼受清朴刚正家风的熏陶和艰苦生活的磨炼,“幼负大志”,渴望报效国家民族。这一切对他日后的事业以及人生道路都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 丘逢甲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在其父的亲自教授下,六七岁即能吟读、属对。14岁时赴台南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受福建巡抚兼学台丁日昌注意,特赠“东宁才子”印一方,由此闻名全台。1888年参加乡试,中试为举人。
  第二年春,赴京参加会试(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中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此时丘逢甲年仅26岁,但他却无意仕途,辞归故乡,专意养士讲学,任台南崇文书院主讲,同时兼任台湾府衡文书院及嘉义罗山书院主讲。1892年,《台湾通志》总局正式开设,丘逢甲被聘为采访师,负责采访、补辑乡土故实,因此有较多机会深入民间,了解社会民情。这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正处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之中,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这样的社会现实不能不使丘逢甲感到郁闷和隐忧,他慨叹道:“风月有天难补恨,江山无地可埋愁。”“孤岛十年民力尽,边疆千里将材难。”他预感到一场大的动荡即将到来,自己虽隐身山林,专心教读,但渴求报效国家之情却炽热而强烈。在他的书屋中,自书中堂“且看鹰翅出云时”,以明心志,时刻准备报效国家。

台湾战役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预见到台湾前途危难,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创办义军,自己带头变卖家产以充军费,并动员亲属入伍。不久,160营(实际上经训练的只有30余营)义军成立,丘逢甲担任全台义军统领(又称义军大将军)。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国马关春帆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丘逢甲悲愤交加,当即刺血上书,抗议李鸿章的卖国行径。此后他多次联合台湾绅士向朝廷发出呼吁电,要求废约抗战。清政府不但置台湾领土和几百万同胞于不顾,而且急诏撤回守土官兵。丘逢甲联合一批爱国志士,与日军展开抗战。日本侵略军进攻台湾后,台北、台南和台中的防务分别由唐景崧、刘永福和丘逢甲、林朝栋负责。由于唐平时放纵部下,纪律松散,无心抗战,一与日军交手,便节节败退,不久基隆失守,唐化装逃离台北,台北被日军轻易占领。消息传来,丘逢甲急举义军赴台北增援,途中得知台北已沦陷,唐已内渡,气愤至极。日军沿铁路南侵直达新竹,丘逢甲率义军与日本侵略军血战20余昼夜,进行了大小20多场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终因“饷尽弹尽,死伤过重”而撤退。
  1895年秋,失败后离台内渡,定居镇平,往来潮、汕、广州之间,一度赴港、澳、南洋等地,曾与康有为、梁启超会晤。后顺应时代潮流,从赞同维新保皇逐渐倾向革命,掩护同盟会员的反清活动,致力于兴办学校,推行新学,培植人才。先后担任两广学务处视学、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等。民国成立,以广东代表身份赴南京参加筹组临时政府,被推举为参议院议员。1912年初,扶病南归,随即病故。他临终弥留之际,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黄冈起义
  1907年5月,第二次黄冈起义失败后,何子渊等领导人随即返回梅州。不久,萧惠长、江柏坚、姚竹英、张花谷等人身份不幸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顶茶场达半年有余。其中姚竹英等人在箭竹顶茶场住了半年多,萧惠长、江柏坚住了四个多月,邱逢甲为了营救革命党人及商量下一步行动方案,于1908年(戊申年)夏初,多次来到石马“顺裕庐”跟子渊先生商讨对策,后遇险党人卒在何子渊、邱逢甲的疏通、担保之下得以脱险。
  1904年,邱逢甲在箭竹顶茶场策划“黄冈起义”行动计划期间,为石马私塾先生黄彩平题写的屋名“迁善楼”墨宝,因刻石师父不小心泡了水,缺损了一角,这次子渊公又在箭竹顶茶园议事厅请邱逢甲即兴挥毫重写了一张。为此,黄彩平还特地减免了何家两斗谷种的地租以表谢意。(迁善楼,光绪戊申夏月,邱逢甲书)
  黄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给满清王朝所造成的冲击却堪与广州黄花岗起义相媲美。正如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所言:“若无此次诸烈士轰轰烈烈足丧满虏之胆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义师一举而鄂督瑞澄入军舰之美果?”。
  1904年春节,邱逢甲在箭竹顶茶场一共住了两晚,直至正月十八才下山。期间,特地以何子渊的字“东汉”为据,为子渊先生题下“光汉茶庄”和“渊庐”“顺裕庐”等多幅墨宝。“光汉茶庄”坐落在石马镇石马圩“光记”商店对面,营业面积约100多平方米,由何子渊的弟弟子韶负责经营,是箭竹顶茶在海内外的经销母店,同时也是革命党人的地下联络点。箭竹顶茶在清朝乾隆年间非常出名,行销海外、南洋一带。民国时期,渊公曾以此茶馈赠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陈济棠、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张发奎等名人,均赞不绝口。“渊庐”坐落在“光记”旁边,建筑面积约50多平方米,专供何子渊在石马上学的子孙寄宿及革命党人临时落脚之用。
  不料,两座极具历史、文物价值的建筑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土改”名义没收,房契、地契被强制烧毁。打到“四人帮”后,石马公社革委会又以何子渊家没有“台湾关系”为由拒绝归还……
  话说邱逢甲1904年正月十八回到兴民学堂,不久便接到广东省政府的调令,奉调广东学务处任职。


诗歌成就

  丘逢甲一生共写过5000余首诗,传世的现尚有3000余首,其中“怀台诗”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的诗都是有感而发,情深意切,绝无无病呻吟之弊,故能辗转传抄,广为传诵。即使在100余年后的今天,人们读他的诗集,仍能激发爱国热情,如临其境。当然,除了真情实感外,“乐宁才子”的作诗技巧同样是相当高超的。江泉的《丘仓海传》对此曾概括道:“仓海暨内渡……日以赋诗为事,而故国之思,以及郁伊无聊之气,尽托于诗。诗本其夙昔所长,数十年来复颠顿于人事、世故、家国、沧桑之余,皆足以锻炼而淬砺之。其所为诗,益苍凉慷慨,有《渔阳参挝》之声。又如飞免骠袅,绝足奔放,平日执干戈卫社稷之气概,皆跃然纸上。”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中对这种豪放激越、震撼人心的诗风同样有很高的评价,并称丘逢甲为“诗界革命一巨子”。

介绍

  丘逢甲 (1864年—1912年),又名仓海,字仙根,号仲阏,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祖籍粤东嘉应州镇平(今梅州蕉岭县)人,光绪15年(1889)登进士,是清末著名诗人和爱国志士,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丘逢甲虽然在潮汕地区任教的时间不长,但他扬弃旧式以时务、策论、诗、古文辞课士,摒弃八股试帖,创办当时粤东潮属各县独一无二的新式学堂,开创了潮汕近代新学的先声。

  丘逢甲,台湾苗栗客家人,祖籍粤东嘉应州镇平(今梅州蕉岭县)人。1895年甲午战争后(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坚持反对并组织义军反抗日军。同年5月23日,唐景嵩发表宣言,宣称“台湾同胞誓不服倭,与其事敌宁愿战死”。丘逢甲任义勇军统领,隔日,国会议长林维源逃亡至福建省厦门。5月29日乙未战争掀起战端,6月4日总统唐景嵩弃职逃亡福建厦门,镇守北台湾的正规军溃败。其后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携带家眷内渡广东嘉应州。其后虽有名将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及吴汤兴、姜绍祖、徐骧等人率领的诸多民间义勇军奋起抗日,但由于装备及训练均远不如日本,终究于10月21日被日军攻入大本营台南,台湾沦陷。

  丘逢甲内渡后先在家乡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支持康梁维新变法;1903年,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人创办的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革命党人参与筹划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

  中华民国建国后,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民国元年(1912年)元旦因肺病复发,正月初八日(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终年48岁。台湾建有逢甲大学以示纪念。


评价

正面评价
  丘逢甲少年得志,却弃官返台从事教育工作;已未割台时,他首倡独立抗日;内渡大陆后则献身推广新式教育,为国家培养元气。终其一生始终对国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
  丘逢甲的诗文曾获得诸多学者高度的评价:钱仲联曾评其《岭云海日楼诗钞》曰“七律一种,开满劲弓,吹裂铁笛,真成义军旧将之诗。”柳亚子谓“时流竟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梁启超则誉为“诗界革命巨子”、“天下健者”。

负面评价
  1895年反割台运动期间,丘逢甲虽首先刺血上书反对割台,尔后却提前内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实际表现未尽理想,使后人稍有微词。连雅堂在《台湾通史》便作总评为“成败论人,吾所不喜,独惜其为吴汤兴、徐骧所笑尔。”丘氏内渡之际,有谓其挟带巨额公款而,但因无实据,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迄今仍无定论。

【展开内容】
  • 群山走沧海,南戒开越门。峨峨观察使,坐镇潮梅循。驻节古揭阳,一官清而尊。南辖极罗浮,坡仙屐齿存。谁携洞天石,磊砢开西园。园中何所有?花木环当轩。自官传舍视,榛莽日翳昏。文明变草昧,公复开其屯。异石扶使立,奇花植令蕃。春风与夏雨,草木初承恩。岂惟逮草木,民庶咸欣欣。阴阳气互伏,节候交寒温。晓视花上露,已作秋霜痕。登高望远海,濛濛遮朝暾。青山何苍茫,一发连中原。秋心正伊郁,安能寂无言?自持千古心,远与坡仙论。东坡谪岭外,诗境益奇绝。公虽度岭来,非谪乃持节。诗境与之同,意态雄且杰。有时用苏语,骤读无能别。云锦巧剪裁,针线痕俱灭。即今西园诗,直与东坡埒。九原如可作,相视应心折。洋洋六百言,中有满腔血。平生巧文章,独有仕宦拙。五十不卿相,九州遍环辙。一官落岭外,冷视炎云热。小小欲设施,动辄肘遭掣。有神祷或灵,有鬼亦容说。奈何眼中人,藐藐敝吾舌。絷骥使勿驰,笑者有跛鳖。西风万里来,难散此郁结。将诗写郁抱,南天夜飞雪。明月出南斗,西园秋气清。官闲自课儿,渊渊夜读声。维公有佳儿,卓荦人中英。兼习蟹行书,洞见四国情。读书贵用世,宁止求诗名?过也实能诗,昔侍东坡行。东坡有谐语,不愿儿聪明。天下愚鲁儿,何必皆公卿?公卿今何为?所能惟行成。蹙国日百里,甘作城下盟。法弊不解变,残局空支撑。何必用周礼,乃能误苍生。高位无令才,令人贱簪缨。令才不高位,空与世网撄。念此夕不寐,挂户星何横?褒忠爵在朝,食德书在楹。中外四十年,里第无能营。东坡不归眉,阳羡田可耕。何时竟呼儿,负锄而带经。秋风吹远梦,飞度阖闾城。苏台吊吴王,或有麋鹿迎。西北有浮云,白白澹将坠。安知东南望,有海乃无地。海气秋昏昏,天星为易次。仰天发浩叹,空陨诗人涕。见几者何人?相率思去位。萧晨读公诗,浩然见归思。归去岂不佳,中外正多事。念天生才心,济世乃为贵。百折苟不回,终必申吾志。远人况相格,何用恤浮议。行收已失权,更截旁溢利。顾此凋?民,徐为苏元气。三州士与女,歌颂方无既。时危仗豪隽,重任在疆寄。岂曰位不高,持节已为使。秋风思鲈脍,彼特王门吏。乱萌虽已兆,何忍吾君弃!苏轼终爱君,斯意谨当志。河山况如故,力在收破碎。九州不可知,犹冀一方治。内乱吾不与,外患吾不避;用敢告司阶,斯语合经义。勿信鹧鸪言,声声唱归去。老圃有秋容,且对黄花醉。
  • 黄狐白狐嗥古城,月落未落太白明。谁言天下无健者,长啸出门刀自横。谁是鸿毛谁泰山?古人去矣不得攀。眼前狐貉啖人尽,长乐一老依然顽。九天冥冥不可游,粉碎五城十二楼。会须手造一世界,重纪人皇称九头。上有君山下有湖,洞庭有乐今何如?穴中亡吴有遗谶,龙威丈人开素书。
  • 东宁西畔树降旗,六月天兴震叠师。从此东周遗老尽,更无人赋采薇诗。北园荒草几经春,监国不亡国岂沦。若究祸端肇亡国,九原应怨董夫人。鼾睡他人未肯容,开山新议达宸衷。荒山逐渐开硗确,草草何能便浚封。教士都凭器识先,海东旧院剧云连。岱云去作三山雨,灯火荒凉四十年。峰头烈焰火光奇,南纪岗峦仰大维。寄语沸泉休太热,出山终有冻流时。菊满东篱荷满池,少寒多暖鹭洲诗。星轺不到鸡笼岛,寒彻罗衣总未知。任他颜色照银泥,一样朱唇黑齿齐。螓首蛾眉都易事,教人难觅是瓠犀。番社曈昽曙色开,鎗雷箭雨打围回。黍罂酒热朝餐早,手擘奇柑煮鹿胎。门栏惨绿蜃楼新,道左耶稣最诱民。七十七堂宣跪拜,痴顽齐礼泰西人。竹子高高百尺幡,盂兰胜会话中原。寻常一饭艰难甚,粱肉如山饷鬼门。罂粟花开别样鲜,阿芙蓉毒满台天。可怜驵侩皆诗格,耸起一双山字肩。大东门接小东过,衾艳衣香羡此多。闻说花田重徵税,花排花串价增高。盘顶红绸里髻丫,细腰雏女学当家。携篮逐队随娘去,九十九峰采竹芽。铁笛吹来竹外烟,梅花消息素怀牵。瑶台芳讯来何暮,惆怅溪桥欲雪天。为怜归燕一开门,斜日红棉易断魂。燕子自双人自独,此情消得几黄昏。贺酒新婚社宴罗,双携雀嫂与沙哥。鼻箫吹裂前峰月,齐叩铜镮起跳歌。白露满天蝙蝠飞,寒阶枯坐水生衣。竹丝闻续烧三丈,心烬待郎郎未归。生平未睹此中天,好向居人叩末颠。遍地槟榔传几代,从头乞为话便便。一年天气晴和来,四序名花次第开。手把酒杯酬徐福,如今我辈亦蓬莱。唐山流寓话巢痕,潮惠漳泉齿最繁。二百年来蕃衍后,寄生小草已深根。印收监国剧堪嗟,泪洒孤坟日已斜。城北城西千万树,哀魂应化杜鹃花。自设屏藩障海滨,荒陬从此沐皇仁。将军不死降王去,无复田横五百人。师泉拜后阵云屯,夜半潮高鹿耳门。如此江山偏舍去,年年芳草怨王孙。浮槎真个到天边,轻暖轻寒别有天。树是珊瑚花是玉,果然过海便神仙。水仙宫外水通潮,潮去潮来暮又朝。几阵好风吹得到,碧桃花下听吹箫。竹边竹接屋边屋,花外花连楼外楼。客燕不来泥滑滑,满城风雨正骑秋。牛车辘辘走如雷,日日城东去复回。红豆满车都载过,相思载不出城来。相约明朝好进香,翻新花样到衣裳。低梳两鬓花双插,要斗时新上海妆。唱罢迎神又送神,港南港北草如茵。谁家马上佳公子,不看神仙祇看人。好吟应是太痴生,笔墨因缘记不清。谁把四弦弹夜月,新词唱遍赤嵌城。鲲鯓香雨竹溪孤,海气笼沙罨画图。衬出觉王金偈地,斑支花蕊绿珊瑚。番檨花开又一年,不寒不暖早春天。开正复喜开春宴,赢得诗狂更酒颠。新岁尝新已荐瓜,春风消息到儿家。绿磁正汲南坛水,一树玫瑰夜点茶。晚凉新曲按琵琶,茉莉花开日已斜。一担香风满城送,深宵散作助情花。半种花园半种田,儿家生计总由天。楝花风后黄梅雨,满地珍珠不计钱。黑海惊涛大小洋,草鸡亲手辟洪荒。一重苦雾一重瘴,人在腥风蜑雨乡。风光绝胜说江城,树里湖容一片明。拟刺朱家船子去,万荷花里读书声。红罗检点嫁衣裳,艳说糖团馈婿乡。十斛槟榔万蕉果,高歌黄竹女儿箱。
  • 闻灾而喜,以赈为利。海上善士,万贯解缠。以赈为名,其贵可卿。不为利名,为民疾苦。灼灼群花,式歌且舞。西北苦旱,为云为雨,汝为神女。东南苦涝,芦灰止水,汝为女娲。琐骨观音,舍身救世。摩登迦室,为此善会。何以报之,祝花万岁。济良所,济几何?长安落花日日多。不忍落花付流水,欲落不落扶之起。今日园中桃,昨日道旁李,还汝自由自今始。噫戏乎嗟哉!羲轩子孙奴隶矣;更复漂流海外作人豕,可哀岂独儿女子。济良所,奈何许!
影相集珍
  • 飞天神马金带
  • 斗彩鸣凤盘
  • 商代青铜器鸮卣
  • 青铜飞天神兽
  • 鎏金卧犬兽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