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钥
个人成就
藏书
楼钥学宗朱熹,性喜藏书,祖父楼郁家中藏书万余卷,筑东楼于月湖畔,藏书楼名“东楼”。好书不倦,自六经至百家传记,无所不读,家藏书万卷,手抄居半。贯通经史,酷嗜典籍,如诸子百家、音训小学诸书,悉究其渊奥。聚书逾万卷。凡精椠著本、刻本、抄本,必一一收藏,皆手自校雠,甚至动员奴婢亦参与校书之事,称善本者颇多。至晚年为得潘景宪的八十二篇《春秋繁露》一书,仍转辗访求,得而后快,是当今传世的唯一之本,《崇文总目》中所载只30篇。历几十年之聚集,东楼藏书逾万卷。内有楼钥随使金时所撰《北行日录》和深得世人推崇的楼钥名著《攻媿集》一百二十卷。时东楼经常接待读者:“客有愿传者,辄欣然启帙以授。”(光绪《鄞县志》)。“门前莫约频来客,坐上见观未见书。”(楼钥诗句,王应麟札)。藏书乐于出借给他人观览,有愿抄录者,则欣然启帙以授。其“东楼”藏书,与同邑藏书家史守之称为“南楼北史”。藏书印有“四明楼钥”。到了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东楼藏书终随改朝换代而渐渐散失。至明末更全数败落,旧宅多归王家墩汤氏所有。
文学
楼钥因长期供职于内廷,擅长内外制及书奏启札之类应用文字。他博通经史,讲求实学,在训诂小学诸方面能纵贯古今,论述大多可信。其题跋文字尤以原原本本、证据分明而为后世所重。《北行日录》为其早年作品,按日记叙使金时行程见闻,反映了中原残破及人民生活的状况,表现了伤时忧国的情绪。
他的诗中也有这种感情的流露,如“中原陆沉久,任责岂无人”(《泗洲道中》)、“膏腴满荆棘,伤甚黍离离”(《灵壁道中》)。其写景咏怀之佳作,古体诗多雄奇壮美,如《大龙湫》、《连云亭望海中诸山》等,而近体诗则工于声偶,往往流丽,如“行尽杉松三十里,看来楼阁几由旬”(《同王原庆知道游天童》)、“一百五日麦秋冷,二十四番花信风”(《山行》)之句,皆为后人激赏。但饯送酬答,与人唱和而风格平庸的作品,为数也不少。
所著《攻媿集》,原为120卷,流传中有所散佚,清四库馆臣复删去“青词”数卷,编定为今本112卷。前14卷为古、今体诗,以下为状札、表笺、奏议、外内制、序记书启、墓志等应用文,末两卷为《北行日录》。有武英殿聚珍版本,《四部丛刊》影印聚珍本及《丛书集成》本。
-
穷冬吏鞅解纷缠,重入兹山忆少年。|千里幸同丰岁乐,三生曾结郡人缘。|几番山色望空外,今日水声来耳边。|坐上何须听丝竹,与君啸咏和风前。
-
槁项疲农病夏畦,喜闻烟雨四天垂。|旋寻秔稻供糜粥,惊见新香玉满匙。
-
几番好雨应先占,欣见阶庭绿草纤。|秋后阴晴犹未定,更看新月卧磨镰。
-
爰居集鲁要先知,飞雪侵春久已疑。|惭愧风师幸安静,敢将虎口鬭龙痴。
-
少年文价重神京,游宦还闻政有声。|南省但推韩吏部,北方犹问赵先生。|人传殿上三千牍,上喜胸中十万兵。|暂辍望郎分帅阃,淮南草木更知名。
-
襟带长淮地望崇,勋名当继古英雄。|吴人止解依濡坞,晋将才能过八公。|可但绥怀边境静,直须经略朔庭空。|折冲不必居遐徼,颇牧尤当在禁中。
-
老韩同传我多慙,意气相倾自不凡。|忧患饱更俱白发,班行独立见青山。|羡君真有虎头相,顾我方为马口衔。|同舍几何俄话别,可堪目力送风帆。
-
离觞别泪为君倾,行李匆匆欲问程。|不用阳关寻旧曲,图中端有断肠声。
-
万个筼筜一草庐,伤心埋璧十年余。|革声谁听尚书履,金榜空悬少保书。|无复遗音追正始,尚传新作过黄初。|真成一代风流尽,欢息浮生信六如。
-
画出阳关古别离,萧疎柳质不胜悲。|行人顾叹离人泣,柳下渔翁总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