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祥正
生平
郭祥正出身官宦之家,父亲郭维,曾任淮南提刑、度支郎中等职。郭祥正少年即倜傥不羁,诗文有飘逸之气,史传其母梦李白而生。
对于轮回的描述,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的记载。根据《宋史》十帖三册四百四十四卷记载,唐朝的著名诗人李白,转世到了宋朝,名字叫做郭祥正。还有南北朝时代的梁元帝,他的前生是一位出家人,他的名字叫眇目僧,这也是出自《南史梁纪》一帖三册八卷。还有天人转世的记载,例如出自《唐书》三帖二册二十七卷,就记载着唐朝的皇帝唐代宗,他是神人降胎来的。另外还有人转成动物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战国时代秦国的大将白起,当时他跟赵国打仗。赵国的大将赵括是纸上谈兵,不懂用兵之道,四十万赵国士兵都被俘虏了,大败。结果秦将白起,居然把手无寸铁的四十万赵国士兵都给活埋了。因此,後来《东周列国志》上面记载,在唐朝末年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天上打了个雷,就把一头牛给震死了,结果发现牛的肚子上面写着「白起」两个字。历史对这个事件的评论,是说白起因为杀人太多了,所以他生生世世都要轮回做畜生,受这个报应,而且还要受天雷震死的报应。这些历史的记载,再加上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古人对於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其实真的没有什麽怀疑。
史传其母梦李白而生,少年即倜傥不羁,诗文有飘逸之气。梅尧臣见之叹道:“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也!”仁宗时举进士,庆历初年(1041),任过秘阁校理、德仕尉,因经常高谈阔论,遭到非议;又常常同太守抵触,相处不洽,遂弃官回家。熙宁中(1073年前后)复出,知武冈县,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当时王安石主持朝政,实行变法,祥正每次上疏神宗,陈述天下大计,唯王安石一人是听。神宗甚异之,将奏章转给王安石,称其有才可以任用。时郭祥正从章惇考察回来,听说朝中有人嫉恨,遂辞去殿中丞官职,回家乡姑孰屏居。不久又复出做官,于元丰中(1080前后)任汀州通判,经常在公余外出游览,饮酒赋诗。因在漳州顶撞了吏部使者,被诬陷下狱,5年后得以平反,知端州。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又被朝廷启用为转承议郎,阶至朝请大夫。后以耄耋之年请归故里,隐于青山,终在故乡去世。祥正一生飘洒,他在姑孰屏居时,其宿处自号“醉吟庵”,曾作《醉吟先生传》,有“朝霞濯鲜于水上,夕风泛凉于木末,月魄在钩,莲香满船”之佳句,洋溢着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漳州出狱后,还自号“漳南浪士”。一生交游,多天下名士。著有《青山集》30卷。[1]
少时曾拜访过正任国子监直讲的梅尧臣,将自己的诗作呈梅尧臣审阅,梅尧臣阅后惊叹道:“天才如此,真太白后生也!”并作《采石月》赠他。当时的诗坛名将郑獬、潘兴嗣等也纷纷以“江南又有谪仙人、“人疑太白是重生”等诗句称誉郭祥正。
皇祐五年(1053)中进士,授秘书阁校理,迁星子县(今江西)主簿。任职期间,性格与上司不合,至和元年(1054)弃官归寓宣城(今安徽)昭亭。嘉祐四年(1059)赴德化县(今江西九江)尉。嘉祐八年(1063)德化尉任满,适逢母卒,归家守丧。其后一直在家闲居。神宗熙宁五年(1072)知武冈(今湖南)县尉,并应辟赴权邵州防御判官,六年四月为太子中舍,与江东路家便差遣,遭谤言。八年(1075)为桐城县令。时王安石为相,实行“新政”,郭祥正拥护王安石变法,并上书奏乞天下大计,称颂王安石。王安石升他为殿中丞。他积极参与王安石的信誉之人编修三司条例官章惇“开梅山”工作。但遭王安石反对派百般诬蔑,一些人说他谀颂王安石。王安石避嫌,“耻为小人所荐,因极口陈其无行”,故而对他冷漠、轻蔑。
熙宁十年(1077)自桐城令徙为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郭祥正自觉实难做人,心灰意冷,便于熙宁十一年(1078)辞官归隐姑孰青山。就在郭祥正辞官的当年,王安石也被罢官,以使相衔判江宁府。元丰四年(1081)起任汀州(今福长汀)通判,次年代理漳州(今福建)知州。时章惇执政,由于他曾“刺新法之非”,为章惇一派所忌恨,先被停职、罢官,后又入狱。直到哲宗即位后的元祐元年(1086)冤屈得伸,出狱后自号“漳南浪士”,后以覃恩转承议郎。元祐三年(1088)起为端州(今广东)知州,在任上有惠政。元祐四年(1089)阶至朝清大夫,他看清官场的险恶,奏准致仕,返乡隐居,长达二十四年。初宅居当涂城关东街西二条巷的寿俊坊。晚年,隐居青山东麓,宅号醉吟庵,俗称“郭子垅”,曾作《醉吟先生传》,有“朝霞濯鲜于水上,夕风泛凉于木末,月魄在钩,莲香满船”之句,洋溢着江南水乡的气息。隐居期间,专心释氏,自号净空居士。在居士林中,最钦服庞蕴大士,“何日许庞公”是他的平生追求。曾先后谒见白云守端、保宁仁勇等禅师,多有省悟。徽宗政和三年(1113)郭祥正病故,终年七十九岁。
北宋仁宗皇祐至神宗熙宁年间,我国诗坛上出现了一颗新星,这就是当涂诗人郭祥正。他一出现,立即赢得享有盛誉的诗坛老将梅尧臣的赞扬,赢得著名诗人王安石、袁世弼、章望之、章衡的赞扬,他们中的多数人都说他是“李白后身”。希望他继欧阳修之后领导诗坛,为诗坛盟主,郭祥正的作品产生过相当广泛的影响。
郭祥正,字功父,一字功甫,又名谢公山人、醉吟先生、漳南浪士。史传“其母梦李白而生”,少年即倜傥不羁,诗文有飘逸之气。梅尧臣一见,便叹道:“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也。”皇 五年(1053),他至京师应礼部试,举进士。初任秘阁校理,后为南康军星子县主簿。嘉 四年(1059),转任江州德化尉,时年25岁。治平二年(1063)他闻郑毅夫知荆州,即以诗赠之。郑毅夫看到郭祥正的诗十分惊叹,称他为“谪仙人”。郑在《寄郭祥正》诗中说:“天门翠色未绕云,姑孰波光欲夺春。怪得溪山不寂寞,江南又有谪仙人。”熙宁五年(1072),郭祥正调任武冈县令。六年四月,为太子中舍,以军功迁升殿中丞。八年,复为桐城县令。十年,又自桐城令徙为庐州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当时王安石主持朝政,祥正每上疏神宗,陈述天下大事“唯安石一人是听”,“凡议论有甚异于安石者,虽大吏亦当屏黜。”神宗甚异之,将奏疏转给王安石,称其“有才可用。”王安石认为郭祥正“为人纵横捭阖而薄行”,极口称其不可。郭祥正得知朝中有人嫉恨,遂辞去殿中丞官职,回到家屏居,一吟一酌,婆娑溪上,自号“醉吟先生”。元丰四年(1081),起用汀州通判。五年,摄守漳州,以顶撞吏部使者,被召回京。行至半途,遭诬下狱。5年后始得平反,出狱后自号“漳南浪士”。元 二年(1087)复被朝廷起为转承议郎,阶至朝请大夫,出知端州。四年,以年迈请求归里。初宅居当涂城关东街西二条巷的寿俊坊。晚年,隐居青山东麓,宅号醉吟庵,俗称“郭子垅”。曾作《醉吟先生传》,有“朝霞濯鲜于水上,夕风泛凉于木末,月魄在钩,莲香满船”之句,洋溢着江南水乡的气息。
郭祥正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纵横奔放,崇尚李白,其诗风酷似李白,在所著的30卷《青山集》中,郭祥正就收录了用李白韵写的诗41首。南宋末年,著名的文艺理论家黄 对他的作品予以高度评价,说“功甫诗如此数绝,真得太白体,宜为诸老之所称赏也”。黄 在这里所说的“数绝”,是指郭祥正收入他的《青山集》中的《西村》、《访隐者》及《山居》等绝句。曹庭栋在《宋百家诗存》中更说他的诗“沉雄俊伟,如波涛万叠,一涌而至,莫可控御,不特句调仿佛太白,其气味竟自逼真”。南宋著名文艺理论家胡仔在他所纂辑的《苕溪渔隐丛话》中,曾专章记述了郭祥正的创作活动,并高度评价他的作品说:“功甫《金山行》造语豪壮,世多不见全篇”。为此,他特全录予后人。从元到明、清的几百年中,即使是“诗必盛唐”的口号笼罩一时,一些文坛巨子还给郭祥正的作品以比较公允的评价。著名诗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曾说:“宋诗信不及唐,然其中岂无可匹体者,在选者之眼力耳。如郭功甫的《水车岭》云:“千丈水车岭,悬空九叠屏。北风吹不断,六月亦生冰。……谁谓宋无诗乎?”胡应麟在他的名著《诗薮》中也说:“苏于瞻的《定慧寺海棠》、郭功父的《金山行》等篇,尚有佳处,而不能尽脱宋气。”又说:“蔡天启的《题申王画马图》……与郭功甫的《金山行》,俱七言古诗翘楚,不可全以宋目之。”清嘉庆八年(1803年),安徽巡抚朱 在《青山集序》中还说:“考功甫在《宋史·文苑传》,称其母梦李白而生祥正,梅尧臣叹为李白后身,誉之至矣。”还慨然叹之云:“先生之志则大矣,以之侑食青山祠,列之北宋名家,亦不负其 骥千里之愿也。”可见后人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
郭祥正的诗不仅深得李白的神韵,还因为他对家乡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怀。如《苦寒行》、《前春雪》、《后春雪》、《川涨》、《治水谣》等。在《苦寒行》二首中,郭祥正写道:“江南饶暖衣 ,今冬春寒人未识。溪流冰合地成坼,一月三旬雪三尺。去年大僚人无食,子母生离空叹息。只今道路多横尸,安忍催科更诛殛。”又说:“下溪捕鱼一丈冰,上山采樵三尺雪。人人饥饿衣裳单,骨肉相看眼泪血。乾坤失色云未收,雕鹗无声自将拆。官仓斗米余百金,愿见春回二三月。”在《前春雪》和《后春雪》中,诗人更是饱含泪水地写道:“嗷嗷何物声,云是饥民哭。来请义仓米,奈何久空腹。寒威如戈矛,命尽须臾速。忆昨去年水,云涛卷平陆。高村既无麦,低田又无谷。民间已乏食,租税仍未足。县令欲逃责,催科峻鞭扑。嗟哉吾邦民,何以保骨肉?”类似这样的诗句,在郭祥正的诗集中多处可见。他卒年近八十,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
人物趣事
诗人郭祥正有一次路过杭州,把自己写的一卷诗送给苏东坡鉴赏。未等东坡看诗,他自己先有声有色地吟咏起来,直读得感情四溢,声闻左右。吟完诗,征询东坡的意见:“这些诗能评几分?”
东坡不假思索地说:“十分。”郭祥正大喜,又问何以能有十分。东坡笑着答道: “你刚才吟诗,七分来自读,三分来自诗,不是十分又是几分?”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文学创作
在北宋新旧党的斗争中,郭祥正的遭遇有似苏轼,因此他对苏轼颇为同情,感慨很多,如《寄东坡先生自朱崖量移合浦》写道:“君恩浩荡似阳春,海外移来住海滨。莫向沙边弄明月,夜深无数采珠人。”他的《金山行》一诗,被称为“造语豪壮”,其中有“卷帘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寒蟾八月荡瑶海,秋光上下磨青铜;鸟飞不尽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句。晚年隐居,不问世事,诗风由豪壮而冲淡,如《西村》:“远近皆僧刹,西村八九家。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又《访隐者》:“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可见他的诗风多样,所以过去人评其“诗如大排筵席二十四味”(《宋诗纪事》)。
著有《青山集》,有道光九年刊本,30卷,另振绮堂有钞本30卷。钱钟书曾指出:“郭祥正《青山集》续集里的诗篇差不多全是孔平仲的作品,后人张冠李戴,错编进去的。”(《宋诗选注》)
-
驻马惜分手,临风开一觞。君趋紫金阙,我恋白云乡。明主幸两学,上清储百祥。恭观希世事,归信借馀光。一尺江南信,聊凭健翼飞。吾儿如问我,衰病要儿归。
-
宴启簪缨集,堂开锦绣重。舞娥临短岸,天影衬芙蓉。众沼皆涵碧,斯池独涌金。宝光中夜见,不是月华深。春光湖水满,春色柳洲深。莫作风中线,条条系客心。史君开小径,斜绕碧城隈。只欲通花县,春风几度来。楼下水连天,楼居即水仙。何须把黄卷,极目尽红莲。开函测深浅,启闭以时均。欲识白公惠,堂堂勒翠珉。秦王昔观海,此石系楼船。锦缆已无迹,苍苔昏野烟。危楼插湖脚,绀碧十三间。待月客无寐,看山僧自閒。丹青严像貌,藻荇荐杯盘。月掩庙门静,龙蛇惊夜寒。宝叔存遗塔,影摇湖水光。层层仙露湿,苔藓自生香。嵯峨插天顶,寒翠洒湖光。吟客摇船子,犹疑漉酒香。有客学无心,庵云结宝阴。松风深夜起,时作老龙吟。不作市朝客,甘为渔钓翁。柴门危径断,犹喜一桥通。小阁临僧坞,容身慕鹤巢。乾坤随俯仰,君相不容交。竹阁公所爱,延僧酌夜茶。渔歌天外起,何似听琵琶。尘寰千嶂合,月窟一峰孤。欲识僧归处,飘然入宝珠。崔嵬辟支塔,舒卷半腰云。知是藏真骨,灵光玉色纷。岁老枝叶简,春深香气新。可怜湖上桧,曾识井中人。有道归真主,无心恋旧房。一灯长不灭,分付水云乡。泉脉应通海,沙痕漾细金。成仙吾未必,一酌洗烦心。坡顶夜光发,人来雨后寻。山祇原吝宝,君莫起贪心。陶器为棺椁,中庸孰可名。一丘春草色,两树野松声。往矣中庸子,亭标夜讲名。我来何所得,襟袖水风清。人去泉长在,人忙泉自閒。不供鱼鸟饮,只是照青山。高僧何代僧,葬骨两三层。不遣白云护,游人取次登。远近皆僧刹,西村八九家。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沿湖九里松,行客忆江东。尽扫炎天热,门深太古风。两涧飞来处,云深合一桥。更无歧路别,从此入烟霄。投壶非有术,掣电亦无心。月下与谁语,云来自布阴。有灵何所隐,深浦老蒹葭。渔父一舟泊,却疑秋汉槎。方外原无地,空中忽有门。请君从此入,辄莫羡桃源。翠出诸峰上,湖边正北看。夜深云雾散,独挂斗杓寒。至宝岂无源,源深人姓钱。直须朝海去,馀派保千年。隔涧白猿子,呼来验是真。一从沧海别,啼啸不知春。湖上峰争碧,此峰多白云。雪霜难辨色,鸥鹭亦迷群。民乐袁公惠,为亭古涧边。名标公姓氏,要与万人传。尔学五古子,缘何绘九师。堂高秋月淡,日用少人知。梁国衰微后,徵君隐逸时。至今风味在,试听野猿悲。二葛继成仙,犹存炼丹处。有时化鹤来,徘徊不知去。桥下无悬瀑,桥边多绿苔。跨空才一丈,何处特飞来。彤霞贯来久,赤石异诸崖。月照夜光发,风生云雾埋。仙家青壁槛,未见灵花发。我欲提碧壶,来斯挹明月。小屿春归后,青浦涡渚东。日高鱼鸟散,烟淡一林风。丹井光长在,空堂貌亦存。邻僧深夜磬,时复与招魂。启闭何人见,湍流一涧分。仙家无路入,空锁石楼云。龙卧苍山下,岂知今古春。不忧雷雨作,头角本非真。鸟道出云巅,云深春更鲜。游人莫嗟险,一栈与岩连。潭心有伏龙,急溜和云溅。头角何时成,愿借风雷便。释子能儒言,迥出惠远上。庵中阅遗编,光焰高万丈。一坞藏深林,枫叶翻蜀锦。寄语别家人,路遥霜霰凛。有角翻害身,沉泉避刀剸。故依金地慈,非惮沧溟远。青帝留行迹,岩前春不归。尽从霜与雪,君看碧依依。不为太平出,胡为名醴泉。兵戈方满眼,聊以慰凶年。漫漫西坞漾,青出秀菰蒲。源浅不通海,光寒稍映湖。幽泉出白沙,流傍野僧家。欲试甘香味,须烹石鼎茶。颗颗龙睛赤,深深映石门。自怜非荔子,不得荐尧阍。西溪在湖外,一派濯残阳。游子托渔艇,却愁归路长。游子一凭栏,遍看湖上山。不须飞潟去,已在画屏间。神尼凿一塔,杳在碧云端。舍利夜光现,君须正眼观。逢人寂无语,结草自栖禅。但见岩花笑,厖眉不记年。幽香来近远,此洞接蟾宫。欲借飞翰去,聊乘桂子风。谁从天竺国,分得一峰来。占尽湖山秀,最宜烟雨开。欲息丹中火,须沈井底泉。何如栽杏实,亦解上青天。根托山中地,香分月里秋。游人莫攀折,风散一岩幽。人老不重少,桧枯还复荣。何时逢匠石,今日栋梁成。洞口无凡木,阴森夏亦寒。谁知一泓水,曾有老龙蟠。晋代胡僧理,开山第一人。欲寻岩下迹,猿鸟送馀春。翻经人已去,谁为立幽亭。一望野云白,半藏山骨青。亭亭碧莲华,何年化为石。越女莫惊猜,岩猿自相识。盥手天池水,熏毫海渚香。翻成多少帙,台石尚辉光。丹成灶犹在,夜气接湖云。仙路何由问,刀圭幸见分。孤峰出天外,客到亦稽留。不觉月华晚,涧猿啼更愁。斲石引溪水,杯行自劝人。试听林下鸟,啼血不留春。客望海中日,窗开物外山。天形垂欲尽,飞鸟不知还。崒堵藏真骨,东冈气象殊。烟云扫不尽,苔藓一痕无。应谶游尘世,湖边一草堂。松声半夜雨,花气四时香。谁来蹑高步,幽径已荒凉。落叶无人扫,哀猿空断肠。灵石山前路,山深寺更深。不知明月去,空惜白云沉。欲问庵中事,人驯虎亦驯。杨梅几番熟,谁为惜馀春。岌岌穿南斗,层层瞰下方。揭为湖海镇,半夜挂朝阳。篁竹无人洗,烟云暗不开。网罗无入处,豺虎莫惊猜。入夏泉尝溢,光跳万斛珠。世人收得去,此景已应无。玉像存深洞,烟霞分外多。焚香千骑入,猿鸟不经过。十刹密相望,林开一坞香。木鱼声渐急,山衲下云房。未见虎跑迹,窥泉试一吟。遗珠僧不取,密竹助泉深。深堂待游客,老木竞留春。花发多临水,云开始见人。陟彼崖上门,门深路还绝。香草递仙风,怪林藏古雪。一步复一步,月华黏屐齿。不知山径深,疑到蟾宫里。六月想冰雪,此泉清且深。相如方病渴,植杖故来寻。阁近山中寺,谁为清隐人。移文招不得,骑马入红尘。岭下听樵歌,歌声云外过。尽穷斤斧力,不道得樵多。讲尽华严偈,摄衣辞世尘。泉淙死前语,玉凝塔中身。吴越江分断,山光还映发。白鸟东飞来,应随渡江月。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不及杏繁时,林间有仙虎。不作笙箫用,开花待凤凰。阴阴一轩里,谁识阮生狂。真山返如假,叠径入云屏。不借湖光洗,朝朝泼黛青。桥短故名长,路穿云水乡。游人欲归去,濯足弄残阳。峻极分南北,见湖仍见江。游人倦登陟,飞鸟自双双。轩压冰壶上,风生玉宇间。客来清彻骨,不待看湖山。湖添秋气净,鸟伴夕阳沉。呜咽城笳起,犹忘归去心。
-
柴门晓初启,晴气堆远峰。不知何处鹤,踏折一枝松。夜阑窗户闭,黄庭看未终。西岩一声虎,四壁生清风。自扫松间叶,冰霜一半开。碧桃花未发,亭待漉香醅。永日琴为伴,前村酒可酤。松阴拣磐石,赤脚踏冰壶。有酒看云饮,无书寄雁回。数蛩鸣败草,一叶落青苔。黄昏鸟飞绝,夜半猿啼切。纸帐寒不眠,开门见猛雪。
-
谁知北客与春期,乍见山桃一两枝。却忆洛阳行乐处,卖花天气晚晴时。渔船归尽晚江空,只有杨花罥细风。多少春愁与春恨,为君都付酒杯中。楼居且欲趁虚凉,九月江风未变霜。强把一樽开醉眼,长安不见又残阳。寸心无事自然灰,不是南柯一梦回。水畔小楼无客到,独携筇杖等閒来。行行杨柳古墙阴,摆尽春风绿转深。俯仰自能无一事,何须投迹向山林。江云凝雨疾风过,阵马争回万叠波。平地看时真一笑,鹏腾鳌倒欲如何。为问荷华能白红,东湖遥想鉴湖同。金龟换酒要佳客,归棹须乘月下风。不到天门未肯回,重山复岭一时开。仙风桂露争飘洒,襟袖都无世俗埃。可怜一雨洗焦枯,卷尽浮云日上初。独倚高楼聊写望,骨清神爽欲凌虚。东湖入望晚波平,蒲叶圆荷各自青。不用更寻徐孺宅,编茅支竹一碑亭。
-
忧来何物可销除,幸与秦医校局图。白黑势成分胜负,不知柯烂得归无。门临池水静无风,绿树阴阴小径通。时有秦生来过我,一枰成败漫论功。
-
一岁登楼只欲归,得归人事信难知。重来跨马三千里,楼上春风为我悲。楼外青山似故人,雨馀山色静无尘。青山依旧人还老,一片离愁挂晚春。
-
欲上层楼足力微,世情尘事老方知。离骚一曲何人会,空使潇湘鬼物悲。忧患欣逢贤故人,南楼解榻振衣尘。赤壶频送兵厨酒,满酌能回老病春。朽株难倚暖风吹,一日萌芽亦有时。试上高楼南北望,无私春力少人知。
-
旋斸墙根数十寻,琅玕移种碧林林。何须待得鸾凰食,且欲炎天布好阴。龙角犀尖一夜长,为怜刚节不须香。他时截作鲸鳌钓,岂止浓阴覆女墙。
-
九十日春今日归,丁宁莺蝶莫相疑。明年信到梅梢早,不似人心有改时。断送春归海水边,淡烟轻吹半晴天。东皇若问人间事,为报君王寿万年。青春归去岂无情,分付朱明事已成。为向残年问消息,再吹阳律到枯茎。谁道青春去未回,我疑长在黄金杯。只嫌花片随流水,荡漾无情唤不来。
-
世情弹指旋成尘,物外论交只与君。试拣松阴投石坐,一杯分我建溪云。晚风吹坐忽生凉,旋碾新茶与客尝。我本无心无所證,沉烟何事结圆光。
- 从驾顿上诗
- 南至日过盐埧官亭
- 一年佳节惟立春元夕并在一日亦盛事也灯火笙簧处处有之斗城且尔况京都乎追想旧游成一诗聊摅郁郁 其一
- 晓泊嶀浦寄剡县刘贶员外
- 试陈瞻墨十绝 其六
- 句
- 颂古三十首 其七
- 以黄公金华伯五字为韵上黄仲秉侍郎 其三
- 留秀野刘丈二首
- 枢弟挽诗三首
- 一日,安徒生之美人鱼遇漆园吏之曳尾龟,乃相与谈。其言鱼嚏鳖咳,盖不能悉。鱼陋龟之无文也,诺为之寄书,而请其友鲛人代购之。鲛人者,中文版之美人鱼也。龟得书,欲以诗相谢,而自顾龟爪短拙,不能捉笔,转请诸碰壁斋。碰壁斋才尽,然感二鱼之义,且与龟同出庄子之门,于是强头咬牙,硬拼蛮做,终焉成章。龟受而读之,摇头摆尾,团团自转,不胜其雀跃云。诗曰
- 读高年会诗录寄寿陈寅所宪伯
- 寄题钱水部诗冢次沈石田韵
- 寿菊泉 其一
- 怡春招饮即席
- 十一月五日登岱至对松山
- 衡阳道中
- 十一月十五夜月蚀戏作
- 贾浪仙故里
- 代元城吴令暗为答
- 和林成之五题 惜别吟
- 夜雪偶书
- 游三茅华阳诸洞 其一
- 和渔具十绝 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