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彦约
生平
家庭环境
曹彦约的叔祖曹省,曾任岳州(今湖南岳阳)士曹,后调任雍丘(今河南杞县)丞。
曹彦约之父曹兴宗,字伯起,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官崇阳尉,岳州司理、参军等职。“所至政声籍甚”,被上赠以光禄大夫。都昌县志《重修儒学记》中称:曹兴宗“讲学之懿,修行之笃,传诸其家以及其乡之人者,尽宋之季年,衣冠相望,犹有可考者。”可见曹家诗书孝义传家的影响了。
解围安陆
曹彦约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中进士,历官建平县(今安徽郎溪)尉、桂平军(今湖南桂阳)录事参军、司法参军,知乐平县,江西安抚司京湖宣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权知汉阳军事。开禧年间,金兵“重兵围安陆,游骑闯汉川。”而郡兵寡弱,形势危急。曹彦约登高一呼,积极组织地方武装,招募乡勇,加强水陆防御,制定周密作战计划。他先派赵观迎战金兵,在渔民大力配合之下,“斩其先锋”,“焚其战舰”。接着又遣党仲升偷袭金营,杀敌千余,“民赖以安。”曹彦约也因救援安陆,大败金兵而升任汉阳知军。“开禧北伐”失败后,史弥远等主张与金议和,遭到曹彦约坚决反对。曹彦约上疏给宋宁宗义正词严予以批驳,深得皇上赏识。但终因孤掌难鸣,朝廷还是与金重开和局——签订了《嘉定和约》。
上书言弊
嘉定二年,(1209)曹彦约升为湖南转运判官,后改利州(今四川广元)转运判官兼知州。其时正值饥荒,粮食奇缺,饿殍遍地。他果断决定:“减价遣粜,勤分免役,通商蠲税。”通过这些救灾措施,“民赖以济”。他征对当时四川边境各司并列,兵权不一,互相推诿,不堪防卫的状况,作《病夫议》上奏,历数各种弊端,痛陈医治良策。主张用人“求一贤者而尽付之兵权。”不应“虽信而用之,又以人参之;虽以事权付之,又从中御以系维之。”对军队和民勇,要进行整顿和训练,要正本固源。认为:“本原一坏 ,百病间出。”、“忠义民兵利在战斗。”、“若其恃勇贪利,犯上作乱,则又不止于大军而已。”必须“磨之以岁月,渐之以礼义”。要求“择知书者以为教导。”万不可有侥幸获胜得功的心态。《病夫议》切中边境要害,提出可行解决方略,是颇有见地的。虽不蒙上采信,但曹彦约拳拳报国之心是上苍可鉴的。不久,曹彦约受命回江西,任安抚使兼知隆兴府(今南昌),为服务桑梓出力。
宋理宗即位,曹彦约被提为兵部侍郎兼国史院修撰,不久迁礼部侍郎、宝谟阁学士兼侍读。授兵部尚书,曹彦约以年高力辞,于是改宝章阁学士、知常德府。其时国事日非,奸佞当道,曹彦约深感不安,多次上书直言,“劝上讲学,防近习”“倚忠直如耆龟,去邪佞若蟊贼。”应该“谨定省以为长乐,开王社以笃天伦,孝友之行,宜足以取信于天下。”抨击“下情未通,横歛未革。”抨击行贿贪污之风,抨击不负责任,相互诋毁。其言辞耿直激烈,不避嫌疑。
经幄管见
庆元元年到三年(1195~1198)曹彦约常侍讲筵,“殚心启沃”,以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事迹为宝训,反复阐明,以为效法。他将所讲内容辑为一书《经幄管见》,共四卷(已收入《四库全书》史部史评类)“旁证经史而归之于法诫。”《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很高:“其间奏议,大都通达政体,可见施行。所论兵事利害,尤确凿有识,不同于摭拾游谈。其应诏陈言二封事,乃庆元、宝庆间先后所上,于当日苟且玩偈之弊,反复致意,切中窾要,亦可证其耿直之概。惟俪词韵语,稍伤质朴。然不事修饰而自能词达理明,要非学有原本者不能也。”他还存有文学著作《昌谷集》二十二卷,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还有著作《昌谷类稿》六十卷、《舆地纲目》十五卷、《星凤楼法帖》等。1128年,曹彦约病逝,上赠少保,赐号“文简”,归葬县北龟山,崇祀都昌乡贤祠,又入白鹿洞书院宗儒祠、紫阳祠和朱子祠,《宋史》卷四百一十上有传,又列清同治都昌县志卷九人物志·名臣传。
人物评价
曹彦约历官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任上政绩显著,体恤民情,学问渊博,敢于直言,多谋善断。大凡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均有涉猎。《宋史》称他:“可与建立事功,”朱熹道统继承人、女婿黄干称其为“豪杰之士”。人论学统,以黄干为第一;论经济大略,以曹彦约为第一。他最后以文华阁大学士致仕归。 曹彦约还是一位诗人,其名已收入《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在《偶作》,他教人读圣贤之书,信孔孟之说。在《赠杨伯洪》诗中:“扁舟下峡七经年,犹忆西民困备边。已病一夫空有议,误谋元帅本非贤。公朝虑蜀天常近,之子忧时火未燃。遇合却留经济用,此行应不愧登仙。”写出当时自己的情状和忧虑。而在一些迎来送往的题赠之作中,却充满了情义和友谊,如《祭刘仲明文》:“二十余年,手足弟兄。有财共用,有田共耕。”“生不同姓,居不同州”。“慰我寂寥,问我穷愁。别久不见,贻书置邮。”
满门风华
其兄曹彦纯,字粹甫,与弟同学于朱熹,也是白鹿洞的学生,并有时名。
其弟曹彦继,也是都昌的文化人。
曹彦约有四子,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四兄弟角力并进,或从政,或从教,皆为名士。长子士况,读书刻苦,有士大夫操行。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以士行征召为官,所至政绩斐然,累官至郎中,以朝散大夫辞官归居。次子士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知书达礼,嘉定七年(1214)以孝友征辟为迪功郎,官太平县主簿。三子士衮,授丞务郎,后迁知重庆府。四子士冕,字端可,号陶斋,由幕僚仕至州郡,曾以奉议郎知德化县。(今九江县)士冕自幼聪慧,勤于书法,见识高明,得父真传,均为书坛高手,所著《法帖谱系》二卷,每条都详叙摹刻始末,订其异同工拙,以资参考。
曹彦约之侄曹士中,宋嘉定四年(1211)进士,任福建泉州佥判。
曹彦约之孙曹愚,字伯明,由廷臣荐编国史,后改知萍乡,赠朝列大夫。
南宋都昌曹氏,是为名门望族。曹氏子弟,在曹彦约中进士后,由科举入仕途者达十多人,在都昌县是少见的。
-
衙官桃李列芳台,岂有凡花敢并梅。雅健巧妨群动息,参差能作数番开。争先照眼春无限,索笑关心日几回。莫道暗香非是雪,许多蜂蝶不知来。水边得月共楼台,此处风光可认梅。万态争如疏影好,一尊何惜笑颜开。东君为尔饶先著,俗子逢之倒射回。莫恨陇寒无驿使,江南冲暖望归来。
-
珍重章泉辱寄书,应疑不复梦康庐。本无学术安时论,误入班行拱帝居。老矣应招宁为禄,时乎归钓亦非渔。宦情山色常如此,欲去迟行愧二疏。吟罢新诗却看书,先生必自爱吾庐。天开上寿供椽笔,地出佳泉相广居。自古莘耕怀道义,只今舜德起陶渔。直须大老归来好,莫道高情与世疏。
-
两岁驱驰马首东,曾微一战可论功。因人偶尔成擒蔡,无计降之愧伐崇。万灶炊烟归塞下,十分农事到湟中。酸寒伎俩才如此,辜负新诗托至公。近来人物眇江东,况也书生责勇功。痛定却思三策谬,归来犹想万山崇。谁从荀伯官寮里,赋入昌黎句法中。戎事尚多心事少,苦无佳语可酬公。
-
风声久想杜陵珂,坐对忘年可烂柯。但觉清谈挥玉柄,也知文律敌金科。螳螂欲振难当辙,鼹鼠终微漫饮河。从此巽堂风月好,满腔茅塞半消磨。诗才清不羡沧浪,曾向欧曾接瓣香。万里相逢书逊志,百年几见易含章。君温有脚开春盎,我暗无心得夜光。可奈文场催战急,阵云飞动正堂堂。
-
壮年梁父粗成吟,亦谓逢时可尽心。过了许多空日月,得来轻弃旧山林。平生简册心犹壮,晚岁规模力不任。何事一来何事去,去来端的要知音。初无警策骤惊人,亦不媕婀巧进身。每向经筵持正论,愿于国脉奖忠臣。昔从新政趋严召,今为衰年避要津。陛下果能行古道,虽閒犹是太平民。漫说湖庄水与山,不因松菊便求閒。月中休沐才三日,殿外经从仅百间。但有心期思报主,苦无脚力强趋班。得归便欲疏宾客,本意刘伶不闭关。
-
请言山下出泉蒙,蒙养从来有圣功。三德知仁非好勇,六爻险止要时中。申枨有欲刚安在,曾子无仁毅不洪。以果名斋兼众德,力行方见古人风。偶向斋名见一斑,其中蓄德尚多端。讲明自有安心要,出处还须中节看。持以赠君成我拙,归而求此有兄难。当年射策封章意,暴虎如由胆亦寒。
-
总角为儿百未更,已陪先进识英名。惯闻似觉雄风近,因问从知看日明。千里未迎天子诏,一同先说长官清。吏师况有桐川旧,敢向题舆问去程。春风湓浦驻行轩,独许愚儒夜叩关。六路方迎新遣使,五年犹念旧登门。薄缘未许南楼分,归梦唯惊丙夜魂。幸自秋江好天色,一帆风月际真源。岂无山水惮登临,未话平生语欲清。得马经营今搏手,伤弓忧患几惊心。所思未觉荆山远,欲往宁辞沔水深。山水有情弦未绝,请从千里抱鸣琴。
-
大纛高牙古帅垣,甘泉人物帝王孙。文如贺白尤寒素,政似龚黄更本原。岁课未书先报政,诏封频趣定调元。欲知惠爱今多少,水满长川月满村。祇为分忧辍近臣,不应持久费经纶。暂来制阃无多日,归去朝天及早春。红旆绿油生羽翼,落霞秋水动精神。行行但说长安近,辜负攀留几许人。忆昨东来护印章,又从此去饯朝装。辛勤行李知身老,幸会依莲到骨香。五十功名犹落寞,百千怀抱转荒唐。而今亲见为霖雨,野草幽花特地芳。
-
经济蜚声数十年,只今韫椟固依然。老于思虑惟忧国,好在功名更守边。人望鼎来须易地,春风早去便朝天。汉家老将辉千古,只有留屯服罕幵。平生惟仰薛居州,病渴寻梅正所求。风送有时参画鹢,幕开无路到青油。百年万事常交臂,一代数人今白头。帷幄得贤如此好,貂蝉元不在兜鍪。
-
暮投突兀净为坊,早踏崎岖翠作冈。露气失凉风带暑,岚阴欺晓日韬光。不忧时事禽空语,可怪凶年草更芳。欲问行人祈祷意,日来钲鼓渐凄凉。所以登山不惮烦,为藏云气达泉源。多峰岂炫千岩秀,一线才通万壑奔。其在兹乎须出岫,此时何不早翻盆。名高已到岩瞻地,只有为霖可养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