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蒋春霖

朝代:(清)

  蒋春霖(1818~1868)晚清词人。字鹿潭,江苏江阴人,后居扬州。咸丰中曾官两淮盐大使,遭罢官。一生潦倒,后因情事投水自杀(一说仰药死)。早年工诗,中年一意于词,与纳兰性德、项鸿祚有清代三大词人之称,所作《水云楼词》以身遭咸丰间兵事,特多感伤之音,诗作传世仅数十首,称《水云楼賸稿》。
更 多

文学创作

  蒋春霖早岁工诗,风格近李商隐。中年,将诗稿悉行焚毁,专力填词。据说他由于喜好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和项鸿祚的《忆云词》,因自署水云楼,并用以名其词集,这个说法因为没有蒋春霖留下的文献证据,受到一些研究者怀疑。他重视词的内容和作用,认为:“词祖乐府,与诗同源。偎薄破碎,失风雅之旨。情至韵会,溯写风流,极温深怨慕之意。”(李肇增《水云楼词序》)所作词如〔台城路〕《易州寄高寄泉》、〔卜算子〕“燕子不曾来”等,多抒写仕途坎坷、穷愁潦倒的身世之感,悲恻抑郁。其咏时事之作,如〔台城路〕“惊飞燕子魂无定”、〔渡江云〕《燕台游踪,阻隔十年,感事怀人,书寄王午桥、李闰生诸友》等,虽被誉为“倚声家老杜”,但内容大都抒写太平军扫荡江南时,士大夫流离之感以及对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的哀叹。

  在艺术上,蒋春霖目无南唐两宋,更不囿于当代浙派和常州派的樊篱。他的词讲究律度,又工造境,注意炼字炼句,在清末颇受称誉。谭献称其“流别甚正,家数颇大,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中,分鼎三足”(《箧中词》卷五)。

  《水云楼词》,蒋春霖生前刻于东台,后收入杜文澜《曼陀罗阁丛书》中。蒋卒后,他的好友于汉卿搜集未刻之词,与宗源翰所藏,合刻《补遗》1卷。缪荃孙也重刻过他的词集。1933年出版的《词学季刊》创刊号,又发表其未刻词9首。总计蒋春霖词今存170余首。诗作今存不及百首,由金武祥刻入《粟香室丛书》,题为《水云楼剩稿》。


生平

  蒋春霖,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生,江阴城内蒋家巷人。蒋春霖从小随任湖北荆门直隶知州的父亲蒋尊典在任所生活。少年蒋春霖颖悟聪敏,资性过人,所作诗赋曾压倒词坛前辈强手,故有“乳虎”之称。蒋春霖性格坦爽,屡试不中,仕途不济。道光二十八年(1848)后曾先后在苏北两淮地区任盐官,署理淮南、东台、富安场盐大使。他一生落拓,早岁为诗,中年以后有大量词作,大多为抒情、忆旧和感伤之作,其中不乏寄托思乡之情。 咸丰七年(1857)后,蒋春霖母亲和爱妻先后亡故,其生活更加潦倒,内心愁闷,只能以填词排忧。咸丰末年,40岁的蒋春霖遭罢官,先后居东台、泰州,生活困苦。时值太平军与清军交战,战乱频传,蒋春霖忧心如焚。期间,他的词对家国的飘摇、人民的流离失所都有极为深沉的描绘。历代词家评说蒋的词婉约多姿,抑郁悲凉,有“词史”之称。和他同时代的词人谭献称颂蒋春霖为“倚声家老杜(甫)”。他与纳兰性德和项鸿祚同被誉为清代词坛“三鼎足”。

  同治七年(1868),蒋春霖离别苏北,准备去浙江衢州投靠友人,路经吴江东门外垂虹桥,面对“环如半月,长若垂虹”的江南第一长桥,感到前程茫茫,伤痛之余竟投水而亡。一代词人怀着悲愤离开了人世,年仅51岁。

  蒋春霖逝世后,邑人缪荃孙、金武祥等人先后收集并刻印了《水云楼词》、《水云楼续词》、《水云楼烬余稿》等词稿共270余首。建国后,山东齐鲁书社又出版了冯其庸的《蒋鹿潭年谱考略·水云楼诗词辑校》一书,为后人研究蒋春霖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内容】
  • 寒意剩春纤。放燕归来又下帘。蝴蝶渐稀人渐懒,恹恹。满地青榆午梦甜。淡日隐重檐。雨气云痕百态兼。睡起却惊天影暗,眉尖。愁似春阴向晚添。
  • 春原草宿。酿湿痕作影,光散林麓。近水偏多,避月还明,飞飞自照幽独。西风不醒雷塘梦,化万点、秋魂相逐。更那堪,雨暗黄昏,败井废苔凝绿。还记荷亭露坐,小池乍退暑,凉气吹烛。绕遍花阴,巧入湘帘,笑倚画罗同扑。而今一院繁星乱,但冷飐、萧萧疏竹。等恁时,闲贮绡囊,怕展翠笺重读。
  • 弯环绿水抱西城。小舫卧闻莺。樱桃树底春衫薄,倚红楼、偷听调筝。心事花开花谢,閒愁潮落潮生。夕阳江上数峰青。烟草暗离亭。风怀老去如残柳,一丝丝、渐减春情。重写绿窗旧梦,酒阑浑不分明。
  • 雪净梅根土。被琼箫、暗将残寒,一丝吹去。碎剪东风为花瓣,分散春心几许。料从此、红酣翠妩。蓦地思量虹桥月,是年时、刻意伤春处。还梦到,竹西路。扁舟待趁寒潮渡。绕空江、鹧鸪声声,乱烟无数。歌管楼台斜阳冷,换了城西戍鼓。更不见、垂杨一树。十里深芜阴磷碧,哭青山、谁唤春魂语。云影暗,自延伫。
  • 杨柳东塘细水流,红窗睡起唤晴鸠。屏间山压眉心翠,镜里波生鬓角秋。 临玉管,试琼瓯,醒时题恨醉时休。明朝花落归鸿尽,细雨春寒闭小楼。
  • 帆影比鸥迟,溪上柳花风软。闲理半床茶具,任船随溪转。一春不听雨声哗,桥峙水痕浅。梦入菰蒲深处,共湖云低展。
  • 淡月依桥,平湖冱水,夜潮寒送归人。别酒无多,莫教翻污罗裙。愁来始觉眉尖窄,悔当时、错梦梨云。掩炉熏、袖底残香,都化秋痕。扁舟尚有东风约,认摘梅小径,吹絮前村。一尺江波,年年误却桃根。春心待共花争发,怕花开、更易伤春。怯黄昏,不到斜阳,先闭重门。
  • 琐窗朱户。夜定人初去。满院商声无觅处。梧叶堆中虫语。微寒乍掩屏纱。西风孤怯灯花。不是悲秋泪少,如今住惯天涯。
  • 相思堤上柳。唤渔童樵青,繫船沽酒。水鹤飞来,背乱山无语,共君招手。莫上层楼,春已在、斜阳时候。雁碛沙寒,潮落潮生,暮帆催又。尘海吟身惊瘦。剩卅载才名,对花消受。尚著宫衣,听夜窗弦索,泪殷双袖。眼底沧桑,休更叠、哀蝉凄奏。怕问王孙芳草,淮阴渡口。
  • 暮寒际。谁家尚遣扁舟。去看烟水。橹枝沙外倚。忘却那回,花下游事。山灵倦矣。渐露出、双峰憔悴。十里寒香何在,剩千万树梅魂,伴铜仙铅泪。还喜。梵王殿址。松梢塔影,陈迹残僧指。四阑仍画里。戍角声声,当年无此。霜枫满地。更懒问、归人归未。月上西风又起。怕潮落、石桥湾,愁难洗。

3 4 5 6 7 8 9 >

影相集珍
  • 明清雕字古玉
  • 飞天神马金带
  • 人兽互戏盘云古玉
  • 商代青铜器鸮卣
  • 精美青花瓷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