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铉
生平
先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迁居广陵。父延休,官江都少尹。徐铉十岁能属文,宅居栖霞寺侧。
初事南唐,历官御史大夫、率更令、右散骑常侍,官至吏部尚书。宋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令大将曹彬伐南唐。徐铉曾二度奉李煜之命使宋,谋求和平,告太祖曰:“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道:“汝以为父子分两家,可乎?”铉不能对。十一月,徐铉、周惟简再次入奏,徐铉道:“李煜因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极恳切,与太祖辩,反复再三,声气愈厉。赵匡胤辩不过,拔剑而起,怒斥徐铉:“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徐铉不敢再言。
南唐亡后,随李煜入观宋太祖,命为率更令。累官至散骑常侍。博学多才,有一只象毙命,取胆不获。铉曰:“于前左足求之。”果得。召问铉,对曰:“象胆随四时在足,今方二月,故知之。”徐铉曾奉旨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并雕版流布,世称“大徐本”,又曾编纂《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退而告之,宋太宗闻之大怒,赐李煜自尽。淳化二年(991年),遭庐州女僧道安诬,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属邠州)。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风寒),八月二十六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又别署曰:‘道者,天地之母。’书讫而卒,年七十六。”
个人成就
古文
徐铉的文章承晚唐骈俪之风,而体格孤秀。他为李煜所作墓志铭,立言得体,《宋文鉴》曾录此铭。著有《骑省集》(即《徐公文集》)三十卷,由女婿吴淑编集。前20卷是在南唐作官时写的,后10卷为入宋后所作。有《四部丛刊》影印黄丕烈校旧抄本30卷,附录1卷。近人徐乃昌翻刻宋本,附《补遗》1卷、《校勘记》1卷。另有《学津讨原》、《津逮秘书》等。徐铉好谈神怪,有门客蒯亮乃江东布衣,九十余岁,好大言夸诞,所言皆载入《稽神录》。
徐铉在南唐时,文章议论与韩熙载齐名,称“韩徐”,又与弟徐锴俱精通文字学,号“大小徐”。曾与句中正等共同校订《说文解字》,增补19字入正文,又补402字附于正文后。经他们校订增补的世称“大徐本”。
书法
徐铉长于书法,喜好李斯小篆,隶书也较出色。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泰峄山刻石》载:“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清代冯武称其:“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乃笔峰直下不侧,故锋常在画中。”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有他的《篆书千字文残卷》(宋摹本)。徐铉的行书也颇为人称道,代表做《私诚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全篇结构平稳,但又不掉趣味,书风含蓄天然,开宋人尚意书风的先河。
诗作
徐铉的诗平易浅切,真率自然,不押险韵,不用奇字,颇近白居易诗风。其《贬官秦州出城作》、《送王四十五归东都》、《寄高邮陈郎中》等诗,均能出自肺腑,情到语流,无生涩雕琢之病。相传徐铉文思敏捷,凡有撰作,常不喜预作,有想请他写文章的人,临事来请,他执笔立就。徐铉曾说,“文速则意思敏壮,缓则体势疏慢”(《郡斋读书志》),所以他的诗流畅有余而深警不足。但也时出隽句,如:“井泉生地脉,砧杵共秋声”(《喜李少保卜邻诗》),足见其思致闲远,意味深长。
主要作品
轶事典故
先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迁居广陵。父延休,官江都少尹。徐铉十岁能属文,宅居栖霞寺侧。
初事南唐,历官御史大夫、率更令、右散骑常侍,官至吏部尚书。宋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令大将曹彬伐南唐。徐铉曾二度奉李煜之命使宋,谋求和平,告太祖曰:“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道:“汝以为父子分两家,可乎?”铉不能对。十一月,徐铉、周惟简再次入奏,徐铉道:“李煜因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极恳切,与太祖辩,反复再三,声气愈厉。赵匡胤辩不过,拔剑而起,怒斥徐铉:“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徐铉不敢再言。
南唐亡后,随李煜入观宋太祖,命为率更令。累官至散骑常侍。博学多才,有一只象毙命,取胆不获。铉曰:“于前左足求之。”果得。召问铉,对曰:“象胆随四时在足,今方二月,故知之。”徐铉曾奉旨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并雕版流布,世称“大徐本”,又曾编纂《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退而告之,宋太宗闻之大怒,赐李煜自尽。淳化二年(991年),遭庐州女僧道安诬,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属邠州)。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风寒),八月二十六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又别署曰:‘道者,天地之母。’书讫而卒,年七十六。”
-
钟山祠畔宿烟晴,玉涧桥边碧树春。|(见《景定建康志》卷十八《山川志》。)
-
落月依楼阁,归云拥殿廊。|(《宿山寺》,见《宋诗纪事》引宋释文莹《玉壶野史》。|)(见《玉壶清话》卷八。|)。
-
平生中表最情亲,浮世那堪聚散频。|谢眺却吟归省阁,刘桢犹自卧漳滨。|旧游半是前生事,要路多达后进人。|且喜新吟报强健,明年相望杏园春。|(《徐公文集》卷三。|)(按:《徐公文集》卷三收《表弟包颖见寄》,为包颖寄徐铉之作;其次为和诗一首,为徐铉和包颖之作。|《全唐诗》误以包颖诗收徐铉名下,而以徐和诗录归包颖名下。|今为分别移正之。|此则参《文史》二十五辑曹汛先生文。|)。
-
一夜黄星照官渡,本初何面见田丰?(《徐公文集》附《徐铉行状》引。|)。
-
今岁游山已恨迟,山中仍喜见辛夷。|簪缨且免全为累,桃李犹堪别作期。|晴后日高偏照灼,晚来风急渐离披。|山郎不作同行伴,折是何由寄所思。
-
扬州胜地多丽人,其间丽者名月真。|月真初年十四五,能弹琵琶善歌舞。|风前弱柳一枝春,花里娇鶑百般语。|扬州帝京多名贤,其间贤者殷德川。|德川初秉纶闱笔,职近名高常罕出。|花前月下或游从,一见月真如旧识。|闱庭深院资贤宅,宅门严峻无凡客。|垂帘偶坐唯月真,调弄琵琶郎为拍。|殷郎一旦过江去,镜中懒作孤鸾舞。|朝云暮雨镇相随,石头城下还相遇。|二月三月江南春,满城蒙蒙起香尘。|隔墙试听歌一曲,乃是资贤宅里人。|绿窗绣幌天将晓,残烛依依香褭褭。|离肠却恨苦多情,软障熏笼空悄悄。|殷郎去冬入翰林,九霄官署转深沉。|人间想望不可见,唯向月真存旧心。|我惭阘茸何为者,长感余光每相假。|陋巷萧条正掩扉,相携访我衡茅下。|我本山人愚且贞,歌筵饮席常无情。|自从一见月真后,至今赢得颠狂名。|殷郎月真听我语,少壮光阴能几许。|良辰美景数追随,莫教长说相思苦。
-
闻道张晨盖,徘徊石首东。|濬川非伯禹,落水异三公。|衣湿仍愁雨,冠剞更怯风。|今朝复相见,疑是葛仙翁。
-
听空阶雨,方知秋事悲。|寂寥旬假日,萧飒夜长时。|别念纷纷起,寒更故故迟。|情人如不醉,定是两相思。
-
埼岸隳萦带,微风起细涟。|绿阴三月后,倒影乱峰前。|吹浪游鳞小,黏苔碎石圆。|会将腰下组,换取钓鱼船。
-
性灵慵懒百无能,唯被朝参遣夙兴。|圣主优容恩未答,丹经疏阔病相陵。|脾伤对客偏愁酒,眼暗看书每愧灯。|进与时乖不知退,可怜身计谩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