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义
译文 春的深夜静静的,春的思愁绵绵不绝,花丛外杜鹃鸟的声声啼叫,似在挽留西去的残月。相思的人不见踪影,相思的梦也难成,我那孤独的心,如红纱罩里的一点残灯。 最恨的是这时分别,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阶下的丁香花繁叶茂,每一朵都似同心结。夜雾渐渐地飘散,朝霞在天边灿烂,梁间呢喃着亲亲的细语,飞来了一双春天的燕。 注释 ⑴春夜阑:春夜将尽。阑,尽。 ⑵春恨:春日的思愁。切:急切,这里有绵绵不觉之意。 ⑶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⑷难凭:无所依托。 ⑸芳节:百花盛开时节,犹言春天时节。 ⑹丁香千结:此处谓固结不开,犹人之愁固结不解。千,一作“半”。 ⑺宵雾:夜雾。 ⑻晖:光辉灿烂,一作“辉”。
赏 析
赏析 毛文锡擅写闺情,词语艳丽,这首词是一首艺术性较高的闺思之作。 闺中少妇,思念远别的亲人,通宵不寐,直待天明。以其爱之甚切,故恨之亦切;以其思之甚深,故怨之亦深。这一怀思绪,主要通过环境气氛的描写来烘托和表现。 词中的景物,不仅是作为春天一般景物用以渲染春天的气氛,同时还作为一种意象,借以表达离情别绪和春思春愁。 “花外子规啼月”,思妇在静夜里听到鸟声,本来就容易勾起孤寂之感。以鸟声烘托岑寂,是以动写静。而这鸟声又是子规的啼叫声,便包含着更深一层的意思。子规的叫声近似“不如归去”。杜牧诗云:“蜀客春城闻蜀鸟,思归声引未归心。”这首词里所写花外子规,也具有思归的意象,但不是用以表示游子思归,而是用以表现思妇切盼情人归来。 “红纱一点灯”,思妇独守空闺,孤寂之中,对着红纱笼罩的的孤灯凝思,此景此情,都带点凄凉之感。“孤灯”在这里是烘托思妇孤寂的一种意象。思妇夜里思念情人,不能入寐,梦也难成,空对着一点寒灯。在寒灯的映照下,益显出思妇心情的孤寂。 “庭下丁香千结”,写室外之景。丁香结蕾,唐宋诗人多用一比喻愁思固结不解。如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首词描写庭下丁香花蕾千结,同样暗寓思妇愁肠千结,表现了思妇的离愁和春愁。 “梁间双燕飞”,双燕飞于梁间,最容易引起思妇的春思和春愁。本来成双成对的燕子绕梁而飞,是一种很和谐的景物,可以唤起欢愉的情绪,然而当对着这景物的主人公心境十分孤寂的时候,这一和谐景物与孤寂的心境恰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当词中的思妇彻夜不眠,送走宵雾,迎来晓霞,看到双燕在晨曦中绕梁而飞的时候,不是解除了夜间相思之苦,而是更增添了一种孤寂之感,更无法排遣心中的春情和春思、春愁和春恨。 词中子规、纱灯、丁香、双燕这四种景象,是实景,又不是单纯的实景,可以说是“实中有虚”,也就是说既具体又抽象,因为它们已经成了引发愁情的触媒,甚至称了这无形无质的情思的表象。这首词对于这些意象的运用是很成功的。
人物链接
- 开元宫
- 玩松竹二首 其一
- 故仆射裴公挽歌三首 其三
- 秋夕书怀寄所知
- 对月 其二
- 八月初十日夜露坐场圃新月半破前溪夜舂俯仰寥泬小儿子周在侧忽引翁袖曰月照山重也聊记其语
- 共甲夫克强游江亭用江南韵
- 古劳二章章十二句
- 寄江子云
- 去郡有日感今怀古触景兴思和文公北山纪行留作郡中话柄 其二
- 读渔洋山人诗集感怀云图宾石超群诸先生皆渔洋裔也 其四
- 瑶台聚八仙 同人湖上赏荷座客有谈秦淮风景者感赋
- 临江仙
- 送友人秋捷后,复还济南
- 贺新凉 其四 有赠
- 定风波·红雨轩十二种出版自题
- 雪拟坡公韵
- 时人为胡母颢语
- 浣溪纱・浣溪沙
- 李伯纪丞相挽诗三首 其三
- 游琴台
- 诸公和诗复用前韵 其二
- 春尽
- 义方堂瞻先贤遗像 其一
- 次樊晋山长贽见韵二首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