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义
、译文 杜诗和韩文在愁闷时诵读,舒心爽气就像请仙女麻姑在痒处搔。 天外的凤凰谁能得其精髓?世上无人懂得配制续弦胶。 注释 ①杜诗韩集:一作“杜诗韩笔”。六朝人称散文为笔。这里指盛唐杜甫的诗和中唐韩愈的文。 ②倩(qiàn):请人代做。麻姑: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过去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神仙传》记载,仙人王方平在蔡经家召麻姑来。 ④续弦胶:凤喙与麟角,合煎作“续弦胶”,可续弓弩的断弦。
赏 析
鉴赏 第一句中的杜诗韩笔,指杜甫的诗歌和韩愈的古文。“愁来”,点明诗人研读杜诗韩笔时的心绪。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割据,内战频仍,致使边防空虚,民生凋敝;而吐蕃统治者又占据河西、陇右,威胁京都,河陇人民长期受吐蕃奴隶主奴役之苦。这内忧边患,时刻萦绕在诗人心头,他不可能不愁从中来。这“愁”,是诗人抱负的流露、识见的外溢和正义感的迸泻。“愁来”读杜、韩,说明诗人与杜、韩灵犀相通。 第二句中他从杜的沉郁顿挫和韩的精深博大中汲收了睿智、胆识和力量。理性的享受,心灵的快感,使他忽发奇想,恍若请古代神话中的麻姑仙女用那纤长的指甲搔着自己的痒处一样。此典原意是蔡经悬想麻姑爪爬背上痒处,舒适、愉快;诗人移作搔心头痒处,酣畅、痛快。这匪夷所思的妙喻,是诗人兴到之笔,妙在信手拈来,兴味盎然。 第三句中诗人把杜、韩比作天外飞来的百鸟之王凤凰,赞叹、倾慕之情赫然可见。 第四句中日趋没落的晚唐社会犹如断弦的弓弩,其颓势已定。谁也不能用凤髓制得续弦胶,把断了的弓弦续上的。不明言“愁”,而其“愁”自见。 这首七绝宣示了诗人钻研杜、韩的心得,表达其倾慕、推重之情。诗中描叙愁中读杜、韩诗文的极度快感,而后喟叹杜、韩的杰作无人嗣响。以愁起,以愁结,一前一尾,一显一隐,错落有致。诗中旧典活用,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又使人回味不已。诗后两句,上句设问,下句作答,一问一答,自成呼应,饶有韵味。
延 展
创作背景 杜牧的《读韩杜集》创作于晚唐(公元803-852年),由于对杜甫、韩愈的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杜牧写下这首《读韩杜集》,表达其倾慕、推重之情。
人物链接
- 九江暮春书事
- 史馆张学士知婺州
- 谒金门 其二
- 舟中读子进昆仲西游集有怀其人作诗寄之并示成父弟二首 其一
- 句 其一
- 夜听车舍哀歌有感而作 其一
- 次韵和渊明饮酒诗二十首 其二
- 德裕见过次旧所题隐轩韵谢之
- 阻风钟家村观岸傍物化二首
- 会真吟
- 见胡马君新书腰封『文化遗民』一语感赋 其三
- 张侍御叔亨将赴京遣人告行求赠言不已赋此以答
- 台岳短歌二首赠王少冶郎中守台州 其一
- 题扇寄叶与中都宪时赞军窾外
- 题礼公画竹二首
- 奉和洪玉亭送别元韵四首 其三
- 咏怀
- 过小金井川看樱,值微雨,醉后作
- 望江南 其六
-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四十八
- 演绎吟 其三
- 次韵闻复湖上秋日六言 其四
- 赠人四首 其一
- 江边 其一
- 复州道中二首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