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波媚 其一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已阅 8451 次 |
喜欢 4039 次 ❤
释 义
译文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注释 ⑴秋波媚:词牌名。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⑵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任上。 ⑶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⑷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高台:本处指高兴亭。 ⑸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 ⑹酹(lèi)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⑺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唐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为唐代长安名胜。 ⑻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 ⑼应:应该。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赏 析
赏析 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7月16日夜晚,长安南山头,诗人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应,应该。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 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延 展
创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四十五岁以前,长期被执行投降路线的当权派所排挤压抑。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这年春天,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9个月的从军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高兴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 长安当时在金占领区内,南山即秦岭,横亘在陕西省南部,长安城南的南山是它的主峰。陆游在凭高远望长安诸山的时候,收复关中的热情更加奔腾激荡,不可遏止。集中有不少表现这样主题的诗,但多属于离开南郑以后的追忆之作。而这首《秋波媚》词,却是在南郑即目抒感的一篇。
人物链接
- 明月照高楼
- 六铢 其三
- 次韵智叔三首 其三
- 一笑
- 八月八日发潭州后得绝句四十首 其三十七
- 西距渭南二十里有佛祠曰梁田其主僧守遂者引予登阁久之欲题名屋壁守遂遽阻曰有榜谕恐得罪于邑大夫愿勿题又阁有韩玉汝赴洋州日留题诗板而书字犹新询于守遂曰前日韩将漕本道亦邑宰令写之诗也因感世态而作
- 好事近(翠圆枝)
- 听弹归去来辞
- 九龙岩 其二
- 恭和御制喜雪
- 杂兴四首 其四
- 次韵任伯途中见寄
- 赠张君玉
- 虞美人诗 其三
- 题丁长官祠
- 济宁悼仆十首 其五
- 春夜留别
- 可闲
- 冬日 其二
- 周衣亭先生斋中山茶花用刘后村集中韵
- 江楼秋思 其四
- 南亭与首公宴集(一作与群公宴南亭)
-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题南陂
- 观宁子仪朝奉山堂诸石三绝 其二
-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