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刘基

朝代:(元末明初)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更 多

人物生平

年少好学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青田县在元末属江浙行省处州路(今浙江丽水),东临温州路(今浙江温州),境内多山。南田山在青田县城南一百五十里处。南田山的形势,乃是“万山之巅,独开平壤数十里,号南田福地”。《洞天福地记》中记载说:“古称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

  刘基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据说其死后分赠于朱元璋和徐达之手),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初入仕途
  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连,在家闲居三年。

  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协助县令处理政务。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仕途多舛
  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蛰居隐退
  至正六年(1346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至正八年(1348年),刘基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徐寿辉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基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回到故乡不久,朝廷来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 元左丞帖里帖木儿欲招安方国珍,刘基认为方氏兄弟为首犯,不诛无以惩后。方国珍重赂官府,终被招安,并授以官职,反而谴责刘基擅威福。刘基一怒之下辞官还里,以表对元朝腐败昏聩之不满。

助明开国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此时,陈友谅攻陷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意欲东向,气势甚为嚣张。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避其锋芒,再据守南京(当时称南京为钟山)。朱元璋意犹未决,刘基也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其自有见地,遂召入内室与之决策,刘基以为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刘基认为,陈友谅骄气冲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应利用其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时机,诱敌入伏,一举重创之,灭其锐气。刘基说:“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正是在吴国初创、百事待兴,又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议定决策,团结人心,去为完成王业而进取。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

劝君买善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天气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便当即命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朱元璋这时正要处决囚犯,刘基便问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将自己所做的梦告诉他。刘基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三日之后,海宁归降,朱元璋很高兴,就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了。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即皇帝位,定都应天(今南京市),国号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严明法纪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上奏制定军卫法。当初确定处州税粮时,仿照宋制每亩加五合,唯独青田县除外,太祖这么说道“:要让刘伯温家乡世代把此事传为美谈。”太祖巡幸汴梁时,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一起留守京城。刘基认为宋、元两朝都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天下,所以应该整肃纲纪,于是便下令御史检举弹劾,不要有任何顾忌,宿卫、宦官、侍从中,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惩治,因此人人都畏惧刘基的威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刘基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基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因为这件事,刘基与李善长开始不和。太祖返京后,李善长便向太祖告状,说刘基在坛土遗下杀人,是不敬之举。那些平时怨恨刘基的人也纷纷诬陷刘基。当时正逢天旱,太祖要求诸臣发表意见,刘基上奏说:“士卒亡故者,他们的妻子全部迁往他营居住,共有数万人,致使阴气郁结。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将投降的吴军将吏都编入军户,便足以协调阴阳之气。”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但十天过后仍不见雨,故而发怒。此时恰好刘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刘基请求告辞还乡。太祖正在营造中都,又积极准备消灭扩廓。刘基临走上奏说“:凤阳虽是皇上的故乡,但不宜作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轻视。”不久,定西之役失利,扩廓逃往沙漠,从那时起一直成为边患。这年冬天,太祖亲自下诏,叙说刘基征伐之功,召他赴京,赏赐甚厚,追赠刘基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并多次要给刘基进爵,刘基都固辞不受。

不徇私情
  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

位列伯爵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

朝奉作诗
  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据说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患病离世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后主追赐
  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刘基的同乡、刑部郎中李瑜向明世宗朱厚熜上疏说:“(刘)基宜侑享高庙,封世爵如中山王(徐)达”,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在这一年,刘基的九世孙处州卫指挥刘瑜袭封为伯爵。


主要著作

  刘基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主要著作有:

  《郁离子》

  《覆瓿集》

  《写情集》

  《犁眉公集》

  《春秋明经》

  以上均收录于《诚意伯文集》

  《卖柑者言》

  还有些是后人托名附会的作品:

  《百战奇略》

  《时务十八策》

  后人合编《诚意伯文集》20卷

  此外,民间亦有多部与刘伯温有关的小说。当中,有说他经常微服出巡,体察民情。亦有说他很会占卜,常装扮成道士,并著有《烧饼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后所发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后数百年的事。不过,由于刘伯温早在洪武八年就已离世,使这些故事和预言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存疑。《烧饼歌》,全文共计一千九百一十二字,用四十余首隐语歌谣组成,是用隐语写成的“预言”歌谣,据卦撰词,从一定的“象数”规律排来,涉及到“象、数、理、占”的入化应用,也是前人“观象玩占”的遗著,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深,难于理解,视为神撰。

  其中的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他认为志利忘民,缺乏行义,国家是危险的。刘基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治世的理论基础,主张宽仁之道,认为只要把握好国家的纲纪,刑德,人才,就能治天下。在写作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印象

  刘基是中国非常特殊的人物,刘基已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符号。

  刘基,就是通常所说的刘伯温。

  刘伯温在中国民间的人气极旺。民众心目中的刘伯温,是清官的代表,智慧的化身,人民的救星。他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还是个风水大师、高道神仙。 明代杨守陈称赞刘基:“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评价刘基:“(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明人所辑的《诚意伯文集》中,有刘基散文三百二十三篇,诗歌一千一百八十四首,词二百三十三首。《明史·刘基传》评论说,刘基“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我们知道,宋濂是历来公认的元明数一数二的文章大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足与高启相抗”。


历史功绩

  刘基的历史功绩在于能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帮助朱元璋勇敢地担负起统一中国这一伟大任务。他主要干了如下六件大事:

  (1)帮助国主朱元璋废小明王而自立。朱元璋是郭子兴的部将,子兴死后,小明王韩林儿封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借用龙凤年号,名义上受小明王节制。在攻克南京,据淮河江左地区,下浙江后,朱元璋被手下奉为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仍奉韩林儿。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独基不拜。曰:“彼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所谓天命,就是要朱元璋有雄心壮志、大展宏图、担负起打天下建立新王朝的使命。

  (2)协助朱元璋制订“征讨大计”。朱元璋起于淮右,渡江后,势力发展较快,但仍只局限于浙江一带,且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均为劲敌,稍有不慎,就有败亡之危。当时许多人认为张士诚据有苏湖富饶地区,宜先攻取。但刘基认为“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协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朱元璋采用了这战略决策,遂成帝业。

  (3)在重大战役中,或运筹帷幄,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刘基因谙韬略,通天文地理,故往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如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精兵三十万,战舰五千只,攻下太平,进驻采石矶,直逼金陵,势甚器张。当时朱元璋驻金附守兵仅十万余。由于双方力量对悬殊大,朱元璋军中文武大臣乱成一团: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放弃应天,保存实力再作计较;有的主张出击,一决雌雄……独刘基一人张目不言,朱元璋就把他请到自己的卧室,征求意见。刘基说:“主张投降和逃跑者,应杀头治罪,因他们不看大好形势,散布失败情绪。事实上,陈友谅自以为兵强势众,又打了几次胜仗,更是志得意满,目空一切。我们就利用他的骄傲情绪,设下埋伏,使计诱其深入,一鼓可破。”朱元璋听了刘基这番独见后,乃定征伐之计。刘基勇气奋发,计划立就:首先遣人诈降,使康茂才诱陈友谅夜来劫城,并约定陈友谅至江东木桥边呼“老康”为联络信号。陈友谅不知是计,结果点精兵三十万,行至江东桥边,并无木桥,是座铁桥,使人呼“老康”,又无人答应。正在疑惑间,又突遇暴雨,四下伏兵齐出击,陈友谅鼠窜狼奔,败退至江边。谁知原有渡江用的战舰,刘基以计尽将拘掠,仅留破船三百只于江边。陈友谅败军争先逃渡,行至江中,又突闻火炮声,破船连人沉没一半多。结果全歼陈友谅主力军,挫败陈的锐气,乘胜收复太平,攻下安庆、信州、兖州。陈友谅只得带领剩余的伤卒败将仓惶地逃回汉阳。

  三年后(1363年7月),陈友谅重整旗鼓,号称百万,再度与朱元璋在鄱阳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决战。在这胜负的关键时刻,刘基始终和朱元璋在一条船上参与军机,运筹帷幄。一次,他忽然发现水鸟惊飞,刘基预知这是陈友谅的船队集中力量向朱元璋的指挥船开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立即拉起朱元璋转到另一条船上,当他们还未坐定,原来那条船已被陈友谅火炮打得粉碎。当时陈看到朱元璋的指挥船已被打沉,大喜过望。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挥战斗,士兵越战越勇,最后大败陈友谅,陈也在这次水战中败死。这次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历史上称为鄱阳湖之战。

  (4)洪武开国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统历,并与李善长、杨宪、傅献、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平定张士诚后,有张昶者使人上书称颂功德,劝朱元璋及时行乐,刘基当即指出:“是欲为赵高也。”及时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

  (5)洪武开国以后,刘基奏立《军卫法》,提出“宽以待民与严惩贪吏”的主张,肃纲纪,整吏治,严惩贪枉。如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罪,虽丞相李善长出面替其义子说情,刘基仍将李彬奏斩。刘基还谏止营建东都,提醒朱元璋不要轻敌。奏曰:“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也;王保保<扩郭帖木儿>未可轻也。”

  (6)六十一岁告老还乡,劝朱元璋“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临终前遗嘱次子仲璟,待胡惟庸败后上奏朱元璋:“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联络。”

  以上六件大事,前三件可谓帮助朱元璋打天下,后三件可谓帮助朱元璋巩固天下。说明刘基是位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他既是开国功臣,也是治国良臣。


民间传说

  在民间神奇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说。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家族历史

  据有关文献记载,刘基的先祖是丰沛(今江苏丰县沛县一带)人,后迁往鄜延(今属陕西)。北宋灭亡 ,刘基的七世祖乃南宋初年荣国公、鄜王刘光世“南渡”到临安(今杭州一带)。据周群教授考证,刘光世到江南后,虽也“屡屡迁寓”,“ 但大致不出今浙江境内”。刘光世之子尧仁后迁居丽水竹洲,而刘尧仁之子,也就是刘基的五世祖刘集卜居当时的青田县南田镇武阳村,至此刘集一支就在南田一带繁衍生息,现在南田镇武阳村还有“宋处士刘集墓”。刘基的曾祖父刘濠、祖父刘庭槐、父亲刘炝和刘基都生长在南田镇武阳村。

  元武宗至大四年六月十五日(儒略历西元1311年7月1日,今格里历西元1311年7月9日)子时,刘基出生于江浙行省文成县南田镇(旧属青田县九都武阳村)。刘基的父亲刘爚为人正直,才智出众,10岁时,就和祖父刘濠一起设谋挽救了许多同邑人的性命。 原来,南宋灭亡后,青田县一带的起义军也相继被元军围剿四散,潜伏下来。元朝统治者为了斩草除根,巩固他们的政权,派浙东道宣慰副使苟贴儿在青田县调查反元义军的情况。他们在叛徒李熊的提供下,造了一个黑名册,准备上报朝廷,予以镇压。这个黑名册,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性命。苟贴儿路过武阳村时,受到著名乡绅刘濠一家的丰盛款待,并留他们在家里过夜。刘濠将苟贴儿灌醉,偷出黑名册烧掉,然后亲自点火烧毁了自家的祖屋。他们故作慌乱的样子,从大火中救出苟贴儿。苟贴儿自知饮酒误事,所幸死里脱生,对刘家感激不尽。青田县人对刘家不惜财产智救同胞的义举十分钦佩。刘炝后来成为当时的名儒,当过遂昌县(今属浙江)教谕(县学校长)。他40多岁时,生子刘基,视之如掌上明珠。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对爱子的培养上,从而使刘基受到良好的教育。


传略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南田武阳村于1948年被划入新析置的文成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基自幼聪颖,据说“读书能七行俱下。”14岁赴括城(今丽水)入处州路郡庠读书,“从师受《春秋》经,人未见其执经诵读,而默识无遗。习举业为文有奇气,决疑义皆出人意表。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无顺帝元统元年(1333)中进士。至元二年(1336),赴江西任瑞州高安县丞。在高安任上,“小民咸慈父戴之,而豪右数欲陷焉”。后来被江西行省辟为职官掾史,“以谠直闻”。不久,辞职归里。居家力学多年,又曾游学江东三年,学问有了长足进步。但仕途坎坷,一直沉于下僚。至正八年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不到一年便因“建言监察御史失职事,为台宪所沮”,又一次辞职,寓居杭州。至正十二年,被江浙行省任为浙东元帅府都事,次年改任行省都事,在温、台一带参与戎事,也只一年多,因建议招捕方国珍,上官“以为伤朝廷好生之仁,且擅作威福”,受免职羁管绍兴的处分。至正十六年,复行省都事职,后改任行枢密院经历,在处州谋括“寇”有功,一度升任行省郎中(从五品),可是不久执政者抑其军功,仍以从七品格改授处州路总管府判,且“不与戎事”(即夺去兵权),刘基乃“愤而弃官”,居家著书。

  至正二十六年(1360),是年刘基50岁,应朱元璋聘,与宋濓、章溢、叶琛赴金陵。刘基向朱元璋呈时务十八策,受到朱元璋礼遇。朱元璋特地为“四先生”建造礼贤馆。从此,刘基参与军机,成了朱元璋开创明王朝的主要谋士。首先,他为朱元璋制订“征讨大计”。并提出先灭陈友谅,后取张士诚的战略,为朱元璋所采纳。朱元璋灭陈、张后继而“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至正二十六年(1366),刘基以太史令身份受命卜地拓建建康城。第二年(吴元年,1367),吴置御史台,以刘基为御史中丞。刘基奏请立法定制,与李善长、杨宪、傅璇、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十一月,刘基上《戊中大统历》。十二月,《律令》成,这是《大明律》的雏形。洪武元年(1368)刘基奏立《军卫法》,确立卫所制。是年四月朱元璋赴汴梁,刘基与李善长留守京师,“基谓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纪纲令御史纠劾无所避,宿卫宦侍有过者,皆启皇太子置之法,人惮其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抵罪”,虽丞相李善长说情,仍被奏斩。次年十月,朱元璋与刘基讨论丞相人选。刘基直抒已见,因之得罪了汪广洋、胡惟庸。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刘基进封开国诩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诚意伯。次年正月,朱元璋并未听从刘基话,罢了李善长相职,并以汪广洋为右丞相胡惟庸为中书左丞。这两人对刘基都是耿耿于怀的。刘基本来就有激流勇退之意,此时更觉处境不好,得到朱元璋允许,当年便告老回乡,从此归隐韬迹。

  洪武六年(1373)正月,中书省右丞相汪广洋因为无所建树,被贬黜为广东省参政,由左丞胡惟庸主持中书省事务。至此胡惟庸大权在握,终于想出了报复刘基的办法。洪武五年,刘基出于对国事的关注,命长子琏进京奏请在青田县边远地区谈洋(今在文成县朱阳乡)设立巡检司以维持地方治安。洪武六年,另一个叫茗洋(在今文成县东头乡)的地方发生逃军周广三等人的反叛事件。胡惟庸故意将谈洋与茗洋混为一谈,指使刑部尚书吴云,诱引处州府与青田留用的元朝旧吏,构陷刘基,说刘基看中了谈洋有“王气”,想占为墓地,当地百姓不肯,便提出设巡检司的办法驱赶当地住户,因而激起百姓作乱。接着,胡惟庸请朱元璋按叛逆罪处置刘基,并逮捕刘琏下狱。朱元疑信参半,只因“王气”两字确实犯了他的忌,所以虽未明文加罪刘基,未逮捕刘琏,却移文切责刘基,并下旨夺了他的俸禄。刘基内心惧怕,于当年七月亲自入朝见朱元璋,不敢辨白,只是引咎自责。为了消除朱元璋怀疑,便留在京城,不敢要求回家。从此,刘基在南京孤苦伶什地度着风烛残年,身体日益衰朽。

  洪武八年(1375),刘基在京病重,“三月上知公且不起,御制文遣使送之归。”归家后与亲人团聚了一个多月,于四月十六日辞世。享年65岁。

  刘基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收有赋、骚、诗、词1600余首,各种文体文230余篇。四明杨守陈《重锓诚意伯文集序》谓:“汉以降,佐命元勋多崛起草莽甲兵间,谙文墨者殊鲜,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沈德潜在《明诗别裁》中说:“元代诗都尚辞华,文成独标高格,时欲追韩杜,故超然独胜,允为一代之冠。”《明史》本传说他“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家谱故居

家谱
  刘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刘延庆,再之前的难以稽考,只知刘氏一族是聚居于丰沛一带。
  1. 刘延庆,曾任北宋宣都统少保,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靖康之难发生,在于领残部逃离时,死于敌人箭下。
  2. 刘光世,字平叔,刘延庆次子,官至太师杨国公。
  3. 刘尧仁,是一位甘于淡泊、品德清高的读书人,不愿作官,隐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临安迁至竹洲,远离尘嚣,课子自误,躬自食。
  3. 刘集,受父亲影向,没有出任官职,将刘家迁至青田的武阳,于是刘氏以青田人自称。以实践仁义自我要求,敦勉子孙遵行祖先与先圣先贤所训神的仁义之道。
  4. 刘濠,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5. 刘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学,曾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
  6.刘炝,字如晦,是一位饱学之士,官职是遂昌教谕。
  7.刘基
  8.刘琏,刘基长子,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9.刘璟,刘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故居
  刘基故居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旧属青田县),刘基上五代均住此。 刘基故居为五开间。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品格的高尚。
  刘基故里--南田又称天下第六福地,人杰地灵,孕育着文成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千古人豪刘伯温是历史上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他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大明王朝,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现留下一批明清建筑,诸如刘基庙、参政公祠、忠节公祠、盘古亭、辞岭亭、武阳亭、刘基故居及刘基墓等。此外,全县尚拥有新石器遗址、宋朝古窑址、摩崖石刻、古寺、古墓、古牌坊、革命纪念地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展开内容】
  • 我思美人,乃在仙华之山。山前夜半挂河汉,天津两旗俯可樊,我欲从之阻河关。初平不来白羊死,瘦骨蚀尽莓苔顽。风沙萧萧隔人间,玄霜日夕凋玉颜。有鸟有鸟丁令威,侧身下上空孤飞。女娲石坠鳌脚折,海水散作云霏霏。山中有奇树,一华一千秋。美人何不折寄我,使我叹恨长凝眸。深沉洞谷山鬼集,阴气六月冰霜留,嗟哉美人谁与俦。明年定约赤松子,与尔群峰顶上游。有美一人兮美且仁。自我不见兮不知几春。仰玄穹兮睇参辰。为合为离兮孰测其因。青冥无阶兮江海无津。风雨茫茫兮蛟龙怒瞋。安得羽翼兮致我与邻。有美一人兮美且都。青霞为衣兮白云为裾。被秋兰兮佩珣玗。泰和与游兮中黄与居。瞻望弗及兮芳岁其徂。山高水深兮道阻且纡。安得羽翼兮致我与俱。有美一人兮在山中。苍眉黑须兮玉雪其容。饮沆瀣兮食紫虹。澡石泉兮洒清风。邀初平兮从赤松。超逍遥兮乐无穷。安得羽翼兮致我与同。
  • 闲夜坐中庭,逍遥散烦襟。素月出高云,清风来远林。仰观河汉流,俯聆鶗鴂吟。伫立起长歌,感叹一何深!驱车出门去,四顾不见人。回风卷落叶,飒飒带沙尘。平原旷千里,莽莽尽荆榛。繁华能几何,憔悴及兹辰。所以芳桂枝,不争桃李春。云林耿幽独,霜雪空相亲。谁云鲁酒薄,邯郸被戈矛。楚馆困两君,乃为马与裘。举世共如此,太息复何尤。振衣箕山顶,引领望许由。终然不可见,涕泪交膺流。古人盗天地,利源不可穷。今人盗农夫,岁莫山泽空。纷纷九衢内,连袖如长虹。共笑沮溺鄙,各事游冶雄。悠悠方自此,衮衮何时终。啾啾草间雀,日随黄鸟飞。争先赴稻粱,宁顾野人机。便便善柔子,怀利近相依。但慕春荑好,不见秋霜霏。驱车逐走鹿,中路忘所归。岂不爱其躬,天命与心违。古道今巳矣,感悟空涕欷。柔桑生中园,婀娜当阳春。下滋灵泉液,上承膏露津。美人望蚕月,倾筐竞明晨。荣盛方及时,采捋一何频。枯根不盈拱,何以禦霜辰。复闻刍荛子,磨砺待为薪。冥观成感激,踯躅含酸辛。无恤得尹铎,晋阳以为归。冯谖劝市义,孟尝能不宜?战国有如此,况乃商周时。汉武任叶羊,朘剥尽膏脂。向非轮台诏,持斧空绣衣。悠悠复何道,咄咄令人悲。伏枕候明发,梦游沧海中。中有万斛船,荡漾随天风。舵师兀昏睡,环视立众工。波涛正汹涌,欲往迷西东。寤寐惕惊起,魂魄犹忡忡。苏秦佩六印,宾从何纵横。当时机中妇,倩笑远相迎。黄金生意气,蚕蠋见人情。岂无箪瓢士,今为时所轻。种树当中庭,不识美与恶。微阴未盈户,枝叶犹荏弱。一朝根柢成,延蔓蔽楼阁。离披引剌蚝,蒙昧喧鸟雀。毁垣施斧斤,得丧亦相若。万事不早谋,日暮徒骇愕。东园多桃李,擢干何交加。春秋互递代,衰荣竞相夸。槭槭去故物,英英发新花。花谢叶复作,空令人叹嗟。翡翠翔江湖,亡身为毛羽。不如道傍李,尚得滋味苦。驱车上太行,还顾望梁甫。高冈多烈风,茂林化为岵。空馀涧底藤,蒙茏蔓烟雨。浮萍不依山,女萝不移根。草木非有心,天道更何言。如何三春子,磬折随凉温。朝乘晋主车,暮集韩魏门。巧笑发容辉,驰骋矜愚昏。谁见陶彭泽,叶麻满田园。上山采幽兰,尽日未盈手。持赠故交人,长唤不回首。兰花岂不芬,故情岂不厚。投之非所好,良意翻成丑。峨峨蓬莱山,渺渺大瀛水。神仙有窟宅,亦在玄黄里。大壑多惊风,不辨龙与鲤。吹沙乘波出,汹若鲸鲵起。阳侯贯深渊,海若汩泥滓。马衔恣馋食,罔象潜谲诡。谁能报王母,弱水不可履。羲和近虞渊,日暮空巳矣。亭亭山上木,蔚蔚石底竹。谅非怀隐忧,胡为自局促。振衣陟崇冈,高下睡原陆。凤凰栖枯枝,稻粱肥雁骛。春阳悦众日,风雨愁比屋。人主各有情,岂若麋与鹿。射干生曾崖,不识寒涧阴。池鱼贯安流,宁知江海深。殷王相版筑,垂名耀来今。后世重阀阅,田野多呻吟。虾鱼涌姑射,月晕沧海风。鲸鲵吐高浪,白日寒曈昽。神仙下天阙,左右翳玉虹。金盘荐麟脯,翠蕤拥青童。酣歌殷溟徼,鱼鳖相噞喁。忽然乘云去,寥落寒江空。朝登会稽山,逍遥望南讹。禹穴巳芜没,禹功长不磨。惆怅感往昔,沉吟发新歌。谁言专车骨,冠弁高嵯峨。为虺且复尔,为蛇当奈何。天门隔虎豹,空悲涕滂沱。结发事远游,逍遥观四方。天地一何阔,山川杳茫茫。众鸟各自飞,乔木空苍凉。登高见万里,怀古使心伤。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芳树生丹崖,绿叶如云烟。上枝蔽光景,下根蟠九泉。朝凉聒众鸟,夕阴萃鸣蝉。岂不盛容色,及此阳春年。西风吹白露,点缀庭阶前。繁华坐销歇,枝叶空相捐。世情多反覆,天道有推迁。金屋擅娇宠,长门闭神仙。献赋亦巳晚,徒悲泪如泉。我有绿绮琴,其材出空桑。金徽映玉轸,音韵锵琳琅。上弦感薰风,下弦来凤皇。世耳不欲闻,子期今则亡。愿持献重华,路阻川无梁。孟轲去齐魏,贾谊之长沙。圣贤良巳矣,吾道空咨嗟。徒言青松枝,不如桃李花。太息安陵子,知时为世誇。客有持六经,翩翩西入秦。衣冠独异状,谈舌空轮囷。献纳竟何补,焚坑祸谁因。昂昂采芝士,矫矫蹈海人。龙骧九渊外,岂复叹获麟。白璧閟顽矿,沦晦同泥沙。朽壤生夜光,见者咸惊嗟。君子分寂寞,小人互矜誇。枯瘁若秋蓬,鲜艳如春华。狂风忽簸荡,飘落归谁家。大道散草泽,呻吟在康衢。蔓葛自缠绕,兰蕙日萧疏。鸡鸣出门去,薄暮还走趋。进则蚊蚁萃,退为失群乌。君看拜尘友,逸气凌东都。凄凉白首叹,千载为嗟吁。象以齿自伐,煚以能受羁。猛虎恃强力,而不卫其皮。世人任巧智,天道善盈亏。不见瑶台死,永为天下嗤。槁叶寒搣搣,罗帐秋风生。凄凄候虫鸣,唳唳宾鸿惊。美人抱瑶瑟,仰视河汉明。丝桐岂殊音,古调非今声。沉思空幽寂,岁月巳徂征。晨登吴山上,四望长叹嗟。借问胡叹嗟?狭路险且邪。子胥竭忠谏,抉目为夫差。宰嚭善逢迎,越刃复相加。守正累则多,从人祸亦奢。遭逢贵明良,不尔俱泥沙。壶公下天阙,聊以观世纷。卖药汝南市,时人俱不闻。顾此非我徒,飘然乘白云。方驾双虬龙,被服九霞文。但见北邙阪,岧峣尽高坟。种苗甫田中,其叶何离离。上天降膏泽,溥博无偏私。人力苟不至,不如茅与茨。常恐嘉实晚,坐伤零露滋。徘徊感节序,太息秋风时。
  • 凯风扇朱夏,草木生清凉。卧疾澹幽旷,白日悠且长。散帙观古人,喟焉想虞唐。阳春能几何,阴气多繁霜。天道谅悠悠,人理亦茫茫。咏歌寄深情,歌罢增慨慷。神枢干元化,循环运阴阳。善恶随气异,祸福竟何常。朱均继尧舜,时事巳抢攘。至人妙转移,霾曀回晶光。祥麟踣大野,君子徒慨慷。黄星照中原,天道遂披猖。汗漫千百年,流潦浩滂滂。否泰有倾覆,霖雨见朝阳。惜无风与牧,乘时佐羲皇。熙熙返大朴,济济垂衣裳。鼎湖去不复,叹息空哀伤。野马不豢食,疆受组与羁。低头衡轨下,各自东西驰。秦人任法令,斩艾尊君师。六合始一家,恩爱巳乖离。一旦山东客,揭竿以为旗。叫呼骊山徒,天下响应之。素车拜轵道,谁复为嗟咨。周昌勇廷诤,子房善奇谋。王陵抗高议,平勃终安刘。经权两不废,道立知亦周。煌煌东都士,节义明清秋。孰知谗佞巧,举足触戈矛。顾此悲世运,泫然涕交流。食毒偶不死,谓言堇可餐。堕河偶不溺,谓是天所完。侈心不自顾,利欲纷多端。百胜困一踬,名灭躯体残。君子戒徼幸,小人乐灾患。不见瑶与羽,千载遗悲酸。燕昭志报复,金台求俊贤。下齐如破竹,大耻雪九泉。六王死灰人,安可与比肩。奈何骄气盈,妄想彼神仙。安期不可致,即墨火巳然。煌煌召公业,委弃如浮烟。天狗吠梁野,七雄扇妖氛。吴徒二十万,剽若狼虎群。鼓行破棘壁,长驱似轻云。汉将三十六,朱旗耀天垠。救梁不奉诏,太尉真将军。遂令千载下,知人称孝文。哀哉潼关战,百万徒纷纭。平居观群物,纷纷争朵颐。口舌不能胜,兵戈遂相随。古来豪杰士,于今安所之。大运一朝至,孰分贤与蚩。所以四老人,去采商山芝。清风扇六合,百世真吾师。景公返雀鷇,晏子称其仁。鳏寡既有室,长年不负薪。焉知子玉节,遗祸逮天伦。推恩限目见,太息此君臣。田横不事汉,刎颈送咸阳。二客既穿冢,岛中皆自戕。虽非中庸道,要亦有耿光。英雄久沦没,世俗但炎凉。嗟嗟翟廷尉,慷慨令人伤。吾闻共工台,乃在昆崙北。长蛇戴九头,利吻错戈戟。呿呀恣啖食,抵厥成溪泽。呜呼三仞沮,可以警贪得。四七续炎运,渐台殪狂新。建侯首褒德,拳拳念生民。富春有遗老,终竟不为臣。遂令节义士,视身若埃尘。前车屡折轴,后驾无回轮。不有锢党禁,何由起黄巾。为邦贵知本,明主宜书绅。建光悖祖德,封爵逮阉竖。忠良坐荼毒,陨涕盈道路。南巡既不返,狡窟宁久固。功成十九侯,事巳非细故。况闻用骨鲠,乃以浮阳疏。中官既世袭,山阳更娇妒。时事亦可知,君子独未寤。美哉吴长史,衡门掩秋露。当途乱天纪,赤帝悬空名。宁知辟掾日,祸机巳潜萌。晋主念私劳,荀冯巧相迎。抚床竟不寤,骨肉成鲵鲸。好还实天道,狙诈徒人情。香饵获死鱼,重赏致死士。自古以为训,世俗宁知此。陈汤困刀笔,壮夫皆切齿。如何中兴主,终竟惑薏苡。隋帝易广勇,天命以不长。唐宗昧治恪,本支竟摧戕。圣人有达节,变通亦何常。禹汤不同迹,万古皆明王。永嘉昔溃乱,南渡驰五马。长江画天堑,九庙扇灰灺。岂无运甓人,亦有誓江者。眢池不扬波,灵物栖旷野。哀哀黍离泪,空向新亭洒。荜门翳蓬蒿,穷巷绝马迹。中有抱膝人,疏粝不充食。荣华过浮埃,敝服无愠色。献玉鄙卞和,扣角羞宁戚。天潢不垂云,中夜起叹息。吾爱闵仲叔,幽居翳茆茨。应辟思济世,利禄岂其私。进当致尧舜,退则老蒿藜。焉能犬马豢,以为天下嗤。美人皎如玉,挟瑟升高堂。泠泠向长风,操作孤凤凰。曲度未终竟,玄云蔽穹苍。走兽骇赴林,飞鸟号且翔。高山与流水,日莫空凄凉。夫差卧薪日,勾践尝胆时。人生各有志,况乃身践之。宁知姑苏鹿,巳与西施期。空令千载下,痛恨于鸱夷。
  • 日月如过翼,瞬息春巳秋。何不学神仙,缥缈凌虚游。雷霆以为舆,虹蜺以为辀。清晨登阆风,薄暮宿不周。长啸层城巅,濯足翠水流。俯视八极内,扰扰飞蜉蝣。今日何不乐,振策登高山。深林仰无见,藤蔓阴以繁。鼪鼯绕树啼,黄鹄空飞翻。揽辔向西北,思欲赴昆崙。琼楼十二重,豹虎夹陛阍。青鸟去何之,谁向王母言。徘徊岁华晚,感激生愁怨。岐阳隐孤凤,寰海腾蛟蛇。不食松柏实,而采日及花。翩翩柱下史,望望之流沙。麻姑何为者,乃降蔡经家。神龙集洿泽,取笑于鱼虾。娟娟姮娥女,灼灼芙蓉姿。一入月宫去,千秋闭蛾眉。凉风清玉除,碧云生桂枝。凤歌不可听,长夜有馀悲。晨登女床山,西北望昆崙。楼台似霄汉,金碧气魂魂。素女三千人,灼若扶桑暾。鸾笙引凤舞,云旆随霓幡。老童发清歌,昌容戏紫鹓。神荼献丹桃,洪崖开玉尊。蜚廉漫崔嵬,建章空千门。大道久巳晦,谁能识仙真。如何卖药翁,怪语惊市人。日月空明照,朝菌非大椿。巳矣复何道,去去生愁辛。费生市井儿,未尝识神仙。偶然壶中去,谓是别有天。幻化且不解,真诀安能传。那将食色身,妄弄刑赏权。果然失符后,众鬼不见怜。天高河汉清,露白秋宵永。朝华炫红芳,蟪蛄吊驰景。繁思靡志帅,内疚积心梗。涉江无方舟,汲井悲短绠。岁莫霜雪寒,泣涕沾项领。秦皇煽虐燄,烈烈燔九州。平原旷如赭,鸿鹄安所投。所以避世士,慨想乘桴浮。楼船载侲子,去作汗漫游。何必蓬莱山,远人即瀛洲。虎视徒逐逐,竟死于沙丘。
  • 暑退生夕凉,褰衣步微月。风来竹阴动,草暗萤光发。伫立忽怀人,江河渺难越。庭前金凤花,向晚争媚妩。但见白露滋,岂知繁霜苦。芳时良可惜,此物何足数。白露下木叶,凄凉江海秋。江皋有鸣雁,噭噭安所求。稻粱日萧索,风雨徒离忧。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青灯向暗壁,光燄坐自消。鞲鹰铩六翮,绝意于云霄。严霜陨奥草,蛇虺去所依。可惜蕙兰花,与之共颓萎。顾此悲世运,泫然涕交颐。凄凄素秋霜,苒苒高原草。运穷相值遇,黝颜就枯槁。浩叹采薇歌,惭愧商山老。
  • 浮景无根株,逝川不可留。昨日瑶草春,今朝蓬梗秋。鼎食岂不美,酖毒潜戈矛。华轩岂不贵,长路能摧辀。子胥弃吴江,屈原赴湘流。韩彭竟菹醢,萧樊亦累囚。何如张子房,脱屣万户侯。深韬黄石略,去从赤松游。秦皇火六籍,黄绮之商山。汉帝握乾符,羊裘竟不还。古来遁世士,冥心丘壑间。于时苟无用,安事空摧颜。石泉清以芳,白云寒更闲。春蔬杂甘辛,秋果罗青殷。浊酒晚自酌,柴扉昼恒关。啸歌陟崇冈,濯足临潺湲。金马我何荣,羊肠我何艰。鸿鹄翔九霄,邈然不可攀。豫章长千仞,挺生崇崖阴。布叶连青云,交柯蔽层岑。结根岂不固,斤斧将见寻。有柏生石间,屈曲丛灌林。古根齧飞溜,电火焚中心。大不中梁柱,小不堪瑟琴。风霜自摇落,偃蹇独至今。流水千百折,白云三四峰。上有喷壑泉,下有凌霜松。中有一老人,坐啸岩间风。素发垂两肩,朱颜映青瞳。年纪将百龄,容貌如孩童。长跪前致辞,子非列仙翁。笑谓汝孺子,语汝使心通。我生不偶俗,遗身在蒿蓬。结庐白水边,采药青林中。世语我不接,世士我不逢。箪瓢我不忧,轩盖我不崇。自耕足我食,自息安我躬。冥冥绝思虑,默默全和冲。持此摄吾生,仰荷元化功。何必插羽翰,远逐浮丘公。再拜受斯言,廓然如发蒙。投簪谢知己,一去无回踪。有客款我庐,身披紫云袍。鸣驺列前后,从者皆俊髦。坐我蓬筚下,向我谈伊皋。手斡北斗魁,足踏东海鳌。高视六合内,泰山等毫毛。挥袂起谢客,且还饮我醪。醉卧不知晓,衡门塞蓬蒿。
  • 江蓠生汀洲,香气何清婉。欲采寄所思,不惮道路远。疾风吹尘沙,山泽蛟蛇混。谁复惜芳菲,空悲岁年晚。小鱼头如针,大鱼须如松。小大各生育,孰私天地功。坤灵发淫怒,溟海簸惊风。大鱼食小鱼,陂池为之空。陂空水亦竭,小大相噞喁。但见灌莽间,颅骨成崆巃。残膏饫蝼蚁,孰辨鲸与鯼。儳妇厌贫夫,常怀相弃心。慨慕东家子,年少多黄金。轻身改西托,布被烂锦衾。宁忆秋风起,霜露凄繁林。叶落枝亦尽,愁闻蜻蛚吟。云月虽不明,精魄固长在。飞蛾亦何知,乘时妒光彩。天高多飘风,烟雾中叆叇。纷纷堕蒿棘,终竟为何罪。人生如浮云,飘摇无根蒂。昨暮青山阿,今朝沧海澨。风波无定时,沦踬难为计。是中苟不爽,曷问耿与翳。申胥存楚国,仲连却秦帝。此士虽则亡,英名千万世。渴人常梦饮,饥人常梦餐。中宵羁旅梦,两臂生羽翰。腾身入紫青,吹面天风寒。惊觉凛毛发,感我涕汍澜。吾观神龙变,天地为晦冥。龙成宰元化,嘉泽浃四溟。出山不飘风,入水无震霆。枯萎仰沾溉,沃若生葱青。岂比蜧与蜦,裂石摧巘陉。俾民举疾首,抏神蹙眉听。鹰本是鸷鸟,爪利翮劲疾。胡为化为鸠,钝拙无与匹。栖迟荆棘间,粒啄营口实。暮啼墙角雨,朝啼屋头日。昔为众鸟畏,今为众鸟咥。运命苦不常,孰为金石质。愚公志移山,精卫思填海。山高海茫茫,心事金石在。松柏冒雪霜,秀色终不改。春阳熙幽林,卓立有光彩。急雨涨潢潦,沟池成五湖。青蛙与耿黾,得意鸣相呼。自谓乐无似,至足不求馀。蓬莱有玄鹤,曾见东海枯。清夜唳长风,哀音绕天衢。使我起太息,黑髯变霜须。空庭生夕阴,高阁留返照。归鸦集纷纷,栖雀鸣噭噭。冥思观群物,肆目展遐眺。草树蔚参差,云霞相辉耀。慷慨商山心,想像苏门啸。大鹏抟扶摇,斥鴳翳蓬藋。悠悠共沦汨,溃溃堪一笑。惟豺知祭兽,獭亦知祭鱼。豺獭有报本,人道当何如。华堂饫玉食,盗贼塞中涂。那能不自愧,而以耀庸愚。吁嗟千载下,枯骨空专车。雷藏蛰虫伏,雷动蛰虫起。虫雷不相期,冥契非人使。英雄应有时,何异膻致蚁。神剑无风胡,铜花蚀泥滓。种荷渌池中,荷生叶犹紫。掠萍逐蛙蝈,恐畏伤荷蕊。荷心有露珠,的皪无泥滓。荷根有藕丝,缠绵谁得似。阴崖有乔树,乾鹊巢其颠。朝食叶上露,暮食叶下蝉。巢成长众雏,鸣飞一何嬛。但愿本根固,风雨得安眠。如何就摇落,而不抱悁悁。苍蝇眼昼明,蚊虫眼夜明。明眼利口觜,昼夜无时停。拍死纷籍籍,飞来更营营。一旦霜风起,棱威肃天刑。飞者不复飞,鸣者不复鸣。虽有太阳光,不能煦其生。乃知天胜人,智力徒斗争。豺狼食人肉,蚊虻食人血。食肉死须臾,食血死不辍。哀哀露筋女,肉尽惟皮骨。谁谓蚊虻微,积锈能销铁。蚊母羽虫孽,与人无怨尤。胡为含毒害,吐蚊吼如牛。纷纷散草泽,??森戈矛。无辜受螫蠚,皮破腥血流。覆巢或有令,未应后鸺鹠。黄鹰食鸟雀,山鸡食虫豸。蜂食花上蜜,虾食苔间滓。兔食茅草根,凤食梧桐子。所嗜由性成,易之则皆死。冥观付一笑,谁与穷兹理。鲁阳仰挥戈,羲和为纡辔。耿恭俯拜井,涌液出荒地。精诚所感格,高厚靡不至。人生亦良难,如何殄其类。蓬蒿满六合,惭愧真宰意。在昔信陵君,谦劳实弘度。好士天下稀,宾客远倾慕。救赵夺兵符,扫清邯郸雾。归来存大梁,秦甲詟东顾。魏王木偶人,朽心自成蠹。谗言一以入,危石不可据。日落西河阴,歌钟怨零露。天鸙巢蒿草,形躯纤且微。不知怀何事,直上闻天扉。啾啾终日鸣,天听不可希。铩羽口吻裂,落日空悲归。雉死为从雌,鹖死为斗力。蜜蜂死泄愤,鸤鸠死求食。象犀好齿角,狨豹美毛色。纷纷死相藉,杀身奉华饰。自取夫岂过,外至良可恻。?獍合族烹,枭鵙宜卵殈。山林久秽荟,谁复继禹益。天风触万窍,小大皆有声。律吕与悬匏,嘈嘈同一鸣。人情有所钟,声气为之使。无知而强聒,则亦悬匏耳。殊俗甘朐䏰,比之刍牛腴。殷勤奉宾客,自谓敬有馀。鸱嚇虽异贯,赤惑谁能祛。霾阴蔽玄象,清渭混污渠。谁能继夏后,再分龙与鱼。大星出西方,晱晱如明月。儿童惊指示,草木见毫发。夜久斗柄回,人静凉风发。徙倚步中庭,空烟散成雪。楚人将适蜀,扬帆信江水。江阔多西风,帆逸行不止。日暮入海涛,极目无涯涘。鲸鱼吹高浪,舵折樯竿圮。顿足空号呼,烟波千万里。冲霄难为羽,泛海难为舟。缚羊驾我辂,猛志空悠悠。农时失耕耨,何以望有秋?决藩盗菽粟,鹰隼不如鸠。韶华不我与,去若川水流。岁莫独彷徨,凛凛怀百忧。爰居避风翔,岂冀粢牲祀。臧孙强自用,取笑于君子。拾虫养凤凰,将以为观美。徒令翚翟畏,长逝深林里。神仙不世出,蟪蛄笑蜉蝣。嘉禾旷膏泽,稊稗矜有秋。驱马将焉往,荆棘满崇丘。玄阴结严冬,芳意坐自遒。鸿鹄从何来,哀鸣声啾啾。愿欲适县圃,路阻迷所投。况我孱懦成,引领空忧愁。桓温一老兵,岂识扪虱士。拥众临上流,竟作跋扈鬼。符坚氐羌竖,何能作天子。耽耽视中原,为有景略耳。知人圣难之,求贤在虚己。袁曹岂力敌,生死一弹指。惆怅后来人,慷慨前车轨。英英木槿花,振振蜉蝣羽。乘彼三秋露,及此六月雨。容好能几时,生成亦良苦。十年搆阿房,一日化为土。染须作童颜,于身竟何补。不如顺天命,保己良多祜。天地若大瓮,万物生其腹。人犹腹中虫,蠢蠢随化育。钻攻无时休,脏腑为翻覆。帝青调元气,岂不畏戎毒。皤然命涤荡,汗下兼涌衄。蚩蚩自狂猘,涫沸交杀戮。何当瞑眩定,风止水归渎。铸铁作锄犁,春耕待秋熟。二仪播元气,昼夜靡停机。有生即有死,化工亦何私。彼狂牵所欲,冥行失康逵。无航思利涉,发此百祸机。贼人还自贼,扰扰竟何为。郭南有穷夫,黄发对老妻。见人抱儿女,仰面看天啼。郭北有宕子,鲜服明春闺。累累倚门亲,疏茹乏盐醯。盛年异欣戚,薄暮空噬脐。达生贵知命,胡为苦悲悽。咬咬水中凫,谷谷墙下鸡。良无返哺望,乳抱何栖栖。瞑目思此理,惆怅中自迷。盗蹠矨梁肉,原思馁穷闾。夷齐采薇蕨,仪秦驷高车。祥麟殪西狩,尼父空叹吁。天道果福善,彼苍竟何如。老眼眯昏夜,见萤以为灯。灯萤何足辨,所悲老且瞢。瞢老复何用,甘心就无能。逍遥麋鹿愿,所得良巳弘。鬼神阴阳精,变化无定迹。如能祸福人,岂向人求食?而况天地心,坦坦甚正直。祭祀本人情,将以牲与稷。居歆岂在物,馨香荐明德。葛伯信不臧,虞公亦何益。前王有旧章,敬之在无射。海鲸乘扶摇,激水腾九旻。退潮触泥沙,颅骨空嶙峋。猛虎掉尾行,饮血不满唇。跳哮逞雄攫,系首八尺缗。赋命虽在天,成之亦由人。嗟嗟灯上蛾,亦岂厌其身。夷齐值明时,饿死西山阳。四老生乱世,采芝以徜徉。李业遇公孙,欲盖反受殃。严陵辞故人,万古清名扬。性也实有命,君子顺其常。漫漫云间鸟,冥冥随风翔。海宇岂不宽,六翮有短长。浩歌向日月,曲尽意茫茫。
  • 旦辞文明门,回首望宫阙。长云拥蓬莱,烟雾中滃郁。相去不崇朝,杳若隔溟渤。扁舟指吴云,离梦萦燕月。虽怀归乡欢,复怆知己别。裁诗寄悠悠,感念深至骨。西风吹青冥,征鸿暮萧萧。一辞都门去,便觉京国遥。轻霜入秋鬓,落英罄寒条。念我且哖友,高谊薄九霄。恨我处遐远,不得陪晨朝。绵绵久要心,万里匪为辽。鳣鲂赴清渊,孔翠依兰苕。飞潜各有适,分得无外徼。伫立望阊阖,倾耳聆箫韶。
  • 少小慕曾闵,穷阎兀幽栖。丘园贲嘉命,通籍厕金闺。握笔事空言,块焉愧梁鹈。不如属櫜鞬,结束习鼓鼙。庙算出帷幄,白目收虹蜺。剑光帖沧溟,旗尾县鲸鲵。振旅还大藩,歌舞安旄倪。拂衣不受赏,长揖归蒿藜。江乡积阴气,二月春风寒。壮士缦胡缨,伐鼓开洪澜。长风翼万轴,撇若横海翰。马衔伏猿门,翊卫森牙官。仗钺指天狼,怒发冲危冠。按节萧徒旅,神剑宵有声。挥挥大旗动,烈烈刁斗鸣。仰看太白高,俯视沧波平。王师古无战,蟂獭安足烹。人言从军恶,我言从军好。用兵非圣意,伐罪乃天讨。运筹中坚内,决胜千里道。雷霆馘蛟鼍,雨露泽枯槁。怀柔首茕独,延访及黎老。牧羊必除狼,种谷当去草。凯歌奏大廷,天子长寿考。清晨绝长江,日夕次海滨。北风吹旆旌,军动速若神。令严戎马闲,九陌无惊尘。伐鼓震溟峤,扬帆役鲛人。鲸鳞京观筑,鳄醢华筵春。喈喈布谷鸣,祁祁农鸤春。去子还故乡,悲喜集里邻。荷锸启瓦砾,再荷天地仁。抚绥属有望,世世为尧民。
  • 鸟飞止茂林,鱼游止深渊。步止辞跲踬,语止绝悔愆。䗂蝓升高壁,朽壳消腥涎。夸父逐羲和,渴死大道边。所以知止者,不为物所牵。摆落尘网婴,寂寞守自然。悠悠观群动,默默全吾年。闲居安所止,自古有陶公。柴门荫高柳,左右来清风。槿蓠密复疏,下有黄菊丛。摘花泛浊醪,啸歌抚孤松。驷马耀长衢,视之如蒿蓬。筑室在城市,而无阛阓声。非关远人世,虑涤境自清。图书堆几案,花竹当檐楹。酿酒香满瓮,宾至即共倾。黜陟吾不知,宠辱吾不惊。百岁聊复尔,孰为身后名。
影相集珍
  • 双龙戏首对玉环
  • 银错金飞禽走兽雕画镜
  • 明清雕字古玉
  • 精品猴面古玉饰
  • 斗彩鸣凤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