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高适

朝代:(唐)

  高适,字达夫,渤海蓚人。举有道科,释褐封丘尉,不得志,去游河右。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掌书记,进左拾遗,转监察御史。潼关失守,适奔赴行在,擢谏议大夫,节度淮南。李辅国谮之,左授太子少詹事,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进成都尹、劒南西川节度使。召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二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适喜功名,尚节义,年过五十,始学为诗。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传诵。开、宝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集二卷,今编四卷。
更 多

人物生平

  唐朝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高适出生。

  朝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高适二十岁。于是年前后到长安,后客游梁宋,遂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取给。自此时起至开元十九年(731年),一直居宋中。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高适二十八岁。是年起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北游燕赵,先后欲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作有《信安王幕府》、《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别》、《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赠别王十七管记》及《塞上》、《蓟门五首》等诗。

  唐朝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适三十二岁。应征赶赴长安,落第。

  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高适三十三岁。有《淇上别业》、《酬陆少府》、《自淇涉黄途中作》等诗。

  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高适三十五岁。返宋中。作《燕歌行》。自此时至天宝七载(748年),一直居于宋中。其间曾游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东平等地。

  唐朝玄宗天宝八年(749年),高适四十六岁。为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举,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

  唐朝天宝九年(750年),高适四十七岁。是年秋,北使青夷军(属范阳节度使)送兵。

  唐朝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春事毕,南归。有《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等诗。

  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高适四十九岁。辞封丘尉,客游长安。秋冬之际,担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高适五十二岁。十二月,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高适五十三岁。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高适随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谏议大夫。十一月,永王璘谋反。十二月,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璘。

  唐朝肃宗至德二年(757年),高适五十四岁。讨平永王后,又受命参与讨安史叛军,曾救睢阳之围。

  唐朝至德三年(758年),高适五十五岁。因敢于直言,贬官太子詹事。

  唐朝乾元二年(759年),高适五十六岁。五月,出任彭州刺史。

  唐朝上元元年(760年),高适五十七岁。改任蜀州刺史,直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初。

  唐朝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高适六十岁。二月,迁任剑南节度使。十二月,松、维、保三州等地为吐蕃所陷,高适不能救。

  唐朝广德二年(764年),高适六十一岁。春,高适为严武所代,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唐朝永泰元年(765年),高适六十二岁。正月,高适卒。赠礼部尚书。留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艺术特色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却使人感到默默的悲凉也。


主要作品

作品分类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

边塞诗
  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

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讽时伤乱诗
  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咏怀诗
  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像《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展开内容】
  • 近来住淇上,萧条惟空林。又非耕种时,闲散多自任。 伊君独知我,驱马欲招寻。千里忽携手,十年同苦心。 求仁见交态,于道喜甘临。逸思乃天纵,微才应陆沉。 飘然归故乡,不复问离襟。南登黎阳渡,莽苍寒云阴。 桑叶原上起,河凌山下深。途穷更远别,相对益悲吟。
  • 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 良久问他不开口。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 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
  • 淮南富登临,兹塔信奇最。直上造云族,凭虚纳天籁。 迥然碧海西,独立飞鸟外。始知高兴尽,适与赏心会。 连山黯吴门,乔木吞楚塞。城池满窗下,物象归掌内。 远思驻江帆,暮时结春霭。轩车疑蠢动,造化资大块。 何必了无身,然后知所退。
  •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 垄头远行客,垄上分流水。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 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漆园多乔木,睢水清粼粼。 诏书下柴门,天命敢逡巡。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秦。 褐衣不得见,黄绶翻在身。吏道顿羁束,生涯难重陈。 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 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如何燕赵陲,忽遇平生亲。 开馆纳征骑,弹弦娱远宾。飘飖天地间,一别方兹晨。 东道有佳作,南朝无此人。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 吾党谢王粲,群贤推郄诜。明时取秀才,落日过蒲津。 节苦名已富,禄微家转贫。相逢愧薄游,抚己荷陶钧。 心事正堪尽,离居宁太频。两河归路遥,二月芳草新。 柳接滹沱暗,莺连渤海春。谁谓行路难,猥当希代珍。 提握每终日,相思犹比邻。江海有扁舟,丘园有角巾。 君意定何适,我怀知所遵。浮沉各异宜,老大贵全真。 莫作云霄计,遑遑随缙绅。
  •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 冲和生何代,或谓游东溟。三命谒金殿,一言拜银青。 自云多方术,往往通神灵。万乘亲问道,六宫无敢听。 昔去限霄汉,今来睹仪形。头戴鹖鸟冠,手摇白鹤翎。 终日饮醇酒,不醉复不醒。常忆鸡鸣山,每诵西升经。 拊背念离别,依然出户庭。莫见今如此,曾为一客星。
  • 大国多任士,明时遗此人。颐颔尚丰盈,毛骨未合迍。逸足望千里,商歌悲四邻。谁谓多才富,却令家道贫。秋风吹别马,携手更伤神。
  • 沙岸拍不定,石桥水横流。问津见鲁俗,怀古伤家丘。 寥落千载后,空传褒圣侯。
影相集珍
  • 鎏金卧犬兽雕
  • 精美青花瓷珍品
  • 商代青铜器鸮卣
  • 雕花银镜精品
  • 人兽互戏盘云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