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稹
轶事典故
元稹与白居易
白居易与元稹是当时唐代齐名的大诗人,他们的诗歌理论观点相近,共同提倡新乐府,结成了莫逆之交,世人将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他们并称为“元白”。两人之间经常有诗歌唱和,即使两人分处异地,也经常有书信往来,并发明了“邮筒传诗”。一次,元稹出使到东川,白居易与好友李建同游慈恩寺,席间想念元稹,就写下了《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而此时正在梁州的元稹也在思念白居易,他在同一天晚上写了一首《梁州梦》: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后来两人都先后遭贬,分别被放置外地做官。于是他们经常联络,互相鼓励和慰藉。如白居易所说的那样,两人终其一生都是友情极其深厚的“文友诗敌”。白居易有诗写道: “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与崔莺莺
元稹的原配夫人是韦丛,娶韦氏之前曾与一女子颇有私情,此女便是崔莺莺。关于崔莺莺,描写较多的乃是元稹的《莺莺传》(又叫《会真记》),《莺莺传》则成为王实甫撰写《西厢记》的蓝本。
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小职,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恋爱。崔莺莺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但毕竟没有权势,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离。根据唐代的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所以元稹于贞元十六年(800年)再赴京应试。元稹自从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卓着,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且与韦门子弟交游,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走门路、攀高枝的绝好机会。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拨萃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虑到崔莺莺虽然才貌双全,但对他的仕途进取没有多大帮助,所以权衡得失,最后还是弃莺莺而娶了韦丛。也许是受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情人崔莺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即后来《西厢记》的前身。
在《莺莺传》里,元稹开篇这样写道:“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张生游于蒲时,在军人骚乱抢掠中保护了寡母弱女的崔姓表亲,由此识得表妹崔莺莺。崔莺莺“垂鬟接黛,双脸销红”的美丽,“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俏丽让张生顿生爱慕。后来,在莺莺丫环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与莺莺私会西厢下,成了云雨。自此之后,莺莺“朝隐而出,暮隐而人”,与张生私会。《莺莺传》里的张生其实就是元稹自己当年与崔莺莺的故事,张生为元稹自寓。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元稹还写了“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意思是他对其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除“君”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元稹与韦丛
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为人津津乐道,元稹曾经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就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从而作的。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方二十的韦丛下嫁给二十四岁的诗人元稹。这桩婚姻有很大的政治成分,当时二十四岁的元稹科举落榜,但是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才华,相信他有大好前程,于是将小女儿许配给他,而元稹则是借这桩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机会,不过两人在婚后却是恩爱百般,感情非常好。以韦丛的家庭背景,下嫁给元稹对于当时的元稹来说就好像天女下凡一样。她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贵,却不好富贵,不慕虚荣,从元稹留下来几首那时期的诗来看,当时正是他不得志的时候,过着清贫的生活,韦丛从大富人家来到这个清贫之家,却无怨无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对于生活的贫瘠淡然处之。元稹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政治上晋升的途径,却没想到韦丛是这样一个温柔的女子、体贴的娇妻。古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婚后元稹忙着科试,家中的家务全是韦丛一人包办,而婚前她是大户人家的千金、父亲疼爱的小女儿,韦丛的贤惠淑良可想而知,所以元稹在数年以后,总还是会忍不住想起与他共度清贫岁月的结发妻子韦丛。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此时的三十一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韦丛营葬之时,元稹因自己身萦监察御史分务东台的事务,无法亲自前往,便事先写了一篇情词痛切的祭文,托人在韦丛灵前代读。但即便如此,到了下葬那天,元稹仍情不能已,于是又写了三首悼亡诗,这就是最负盛名的《三遣悲怀》(即《遣悲怀三首》)。元稹对妻子一直有深切的思念和无法释怀的悲伤,韦丛与他同苦七年,却在他即将飞黄腾达的时候离开了他,而元稹能做的只有祭奠亡故的爱妻,以及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思念。‘‘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贫贱的夫妻总是这样,尽管互相恩爱却因为物质条件的贫瘠而无法让心爱的人过得更加幸福,韦丛因为几组情意绵绵的诗歌而永远留在了后世读者的心中。
元稹与薛涛
元稹和唐代才女薛涛的爱情故事是中唐文艺界最出名的爱情故事之一,虽然这场爱情是无疾而终,但正因为没有结果,反而更有“余味”。
薛涛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她制作的“薛涛笺”一直流传到至今。她才貌过人,不但聪慧工诗,而且富有政治头脑。虽然身为乐伎,但心比天高,十分鄙视那些贪官污吏,达官贵人。
唐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当时正如日中天的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他久闻蜀中诗人薛涛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与元稹一见面,薛涛就被这位年仅三十一岁的年轻诗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两人议诗论政,情谊渐深。在薛涛的支持下,元稹参劾为富不仁的东川节度使严砺,由此得罪权贵,调离四川任职洛阳。从此两人劳燕分飞,关山永隔。
分别已不可避免,薛涛十分无奈。令她欣慰的是,很快她就收到了元稹寄来的书信,同样寄托着一份深情。劳燕分飞,两情远隔,此时能够寄托她相思之情的,唯有一首首诗了。薛涛迷上了写诗的信笺。她喜欢写四言绝句,律诗也常常只写八句,因此经常嫌平时写诗的纸幅太大。于是她对当地造纸的工艺加以改造,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特别适合书写情书,人称薛涛笺。才子多情也花心但薛涛对他的思念还是刻骨铭心。她朝思暮想,满怀的幽怨与渴盼,汇聚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春望词》。
由于两人年龄悬殊过大,三十一岁的元稹正是男人的风华岁月,而薛涛即便风韵绰约,毕竟大了十一岁。另外更重要的是,薛涛乐籍出身,相当于一个风尘女子,对元稹的仕途只有负作用,没有正能量。对于这些,薛涛也能想明白,并不后悔,很坦然,没有一般小女子那种一失恋便寻死觅活的做派。于是薛涛从此她脱下了极为喜爱的红裙,换上了一袭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从炽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旁仍然车马喧嚣,人来人往,但她的内心却坚守着一方净地。
人物生平
家族背景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元稹家族久居东都洛阳世代为官,五代祖元弘,官至隋北平太守,四代祖元义端,官至唐魏州刺史,曾祖元延景,为歧州参军,祖父元悱官至南顿县丞,父亲元宽任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
早年经历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二月,元稹出生于东都洛阳城南,八岁那年父亲元宽因病去世,出生书香门第的母亲郑氏,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元稹上学的担子。天资聪颖的元稹不负母亲厚望,15岁参加朝廷举办的“礼记、尚书”考试,实现两经擢第;23岁登吏部科,授校书郎;28岁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授左拾遗,职位为从8品。早年元稹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运动”,后人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初进宦海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十五岁的元稹以明两经擢第。唐代科举名目甚多,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科。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进士科难,“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唐代文人也更为看重进士科。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无官,闲居于京城。但他没有终止勤奋学习。家庭藏书给他提供了博览群书的条件,京城的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养。次年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首悉心读之,始大量作诗。
贞元十五年(799年),二十一岁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于河中府。此时,正当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乱定,与其家少女相爱。不久,元稹牵于功名,西归京城应制科试。
选婚高门
贞元十八年(802年)冬,元稹再次参加吏部试。次年春,中书判拔萃科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年),二十四岁的元稹与大他八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并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元稹出身中小地主,门第不高,只有入仕以后,才有结婚高门的资本,如今作了校书郎,这时,元稹正值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自然就把终身大事提上了日程。据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墓志铭》云:“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祺时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元稹授校书郎后不久便娶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十月,岳父韦夏卿授东都洛阳留守,赴东都洛阳上任,由于韦丛是”谢公最小偏怜女”,割舍不下,于是元稹、韦丛夫妇一同侍从韦夏卿赴洛阳,元稹夫妇就住在东都洛阳履信坊韦宅。元稹次年初才返回京城,而依据元稹诗文韦从则久居洛阳,这一阶段元稹因家事多次往返于京城与洛阳。
一贬江陵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元稹和白居易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白同及第,登第者十八人,元稹为第一名,授左拾遗。元稹一到职立刻接二连三地上疏献表,先论“教本”(重视给皇子选择保傅),再论“谏职”、“迁庙”,一直论到西北边事这样的大政,同时旗帜鲜明地支持裴度(时任监察御史)对朝中权幸的抨击,从而引起了宪宗的注意,很快受到召见。元稹奉职勤恳,本应受到鼓励,可是因为锋芒太露,触犯权贵,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满,九月贬为河南县尉。白居易罢校书郎,亦出为县尉。此时,母亲去世,元稹悲痛不已,在家守孝三年。此后,三十一岁的元稹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元和四年春(809年),奉命出使剑南东川。初登官场,意气风发,一心为民,报效国家,遂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和崇高赞誉。白居易更是作诗赠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申”。这一举动触犯了朝中旧官僚阶层及藩镇集团的利益,很快他们就找了机会将元稹外遣——分务东台。东台就是东都洛阳的御史台,用意在于将他排挤闲置。即便遭受到这样的打压,元稹仍然坚持为官之初的原则,秉公执法。同年,正值仕途受挫时,其娴熟聪慧的妻子韦丛盛年而逝,韦丛之死,对元稹打击很大,使他常常夜不能寐。由于难遣伤痛,元稹写下了有名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弹奏河南尹房式(开国重臣房玄龄之后)不法事,被召回罚俸。途经华州敷水驿便宿于驿馆上厅,恰逢宦官仇士良、刘士元等人在此,也要争住在上厅,元稹据理力争,却遭到仇士良的漫骂,刘士元更是上前用马鞭抽打元稹,打得他鲜血直流,最终被赶出了上厅。后来唐宪宗便以“元稹轻树威,失宪臣体”为由,贬元稹为江陵府士曹参军。从此开始了他困顿州郡十余年的贬谪生活。
二贬通州
元稹因才华出众、性格豪爽不为朝廷所容,流放荆蛮近十年。随即白居易也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量移通州司马。虽然通州、江州天远地隔,可两人来往赠答,计所做诗,有自三十韵、五十韵直至百韵者。江南人士,驿舍道途讽诵,一直流传至宫中,里巷之人互相传诵,致使市上纸贵。由诗中可知其流离放逐之心境,无不凄惋。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三十七岁的元稹一度奉诏回朝,以为起用有望。途经蓝桥驿曾题诗留赠命运相似的友人刘禹锡、柳宗元。抵京后,与白居易诗酒唱和,意气风发。元稹收集诗友作品,拟编为《元白还往诗集》,但书稿未成,却突然与刘禹锡、柳宗元一同被放逐远州。元和十年(815年)三月,元稹“一身骑马向通州”,出任通州司马。流落“哭鸟昼飞人少见,怅魂夜啸虎行多”(《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的通州,他“垂死老病”,患上疟疾,几乎死去。曾赴山南西道兴元府求医。潦倒困苦中,诗人只能以诗述怀,以友情相互慰藉。在通州完成了他最具影响力的乐府诗歌《连昌宫词》和与白居易酬唱之作180余首。
三贬同州
随着平淮西后的大赦和元稹知己旧识崔群、李夷简、裴度相继为相,逐渐改变了他在政治上长期受压抑的处境。元稹于元和十三年(818年)已代理通州刺史,岁末,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冬(819年),唐宪宗召元稹回京,授膳部员外郎。宰相令狐楚对其诗文深为赞赏,“以为今代之鲍、谢也”。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及位后,因宰相段文昌之荐,元真授祠部郎中、知制诰。唐穆宗为太子时已喜爱元稹诗歌,此时特别器重于他,经常召见,语及兵赋及西北边事,令其筹画。数月后,被擢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与已在翰林院的李德裕、李绅俱以学识才艺闻名,时称“三俊”(《旧唐书·李绅传》)。在迅速升迁的同时,元稹陷入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漩涡,与李宗闵的积怨爆发,埋下党争的种子。不久,由于误会等原因,裴度弹劾元稹结交魏宏简,元稹被罢承旨学士,官工部侍郎。次年春,元稹、裴度先后为相。在唐王朝与地方军阀的斗争中,元稹积极平息骚乱,拟用反间计平叛。可觊觎宰相之位的李逢吉与宦官勾结,派人阴谋诬告元稹谋刺裴度,后虽查清真相,但元、裴被同时罢相。元稹出为同州刺史。
长庆三年(823年),他被调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唐敬宗宝力元年(825年),元稹命所属七州筑陂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在浙东的六年,元稹颇有政绩,深得百姓拥戴。
四贬武昌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九月,元稹入朝为尚书左丞。身居要职,有了兴利除弊的条件,他又恢复了为谏官时之锐气,决心整顿政府官员,肃清吏治,将郎官中颇遭公众舆论指责的七人贬谪出京。然而因元稹素无操行,人心不服。时值宰相王播突然去世,李宗闵正再度当权,元稹又受到排挤。大和四年(830年)正月,元稹被迫出为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831年)七月二十二日暴病,一日后便在镇署去世,时年五十三,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白居易为其撰写了墓志。
创作风格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周相录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昔冠诸生首,初因三道徵。公卿碧墀会,名姓白麻称。日月光遥射,烟霄志渐弘。荣班联锦绣,谏纸赐笺藤。便欲呈肝胆,何言犯股肱。椎埋冲斗剑,消碎瑩壶冰。赤县才分务,青骢已迥乘。因骑度海鹘,拟杀蔽天鹏。缚虎声空壮,连鳌力未胜。风翻波竟蹙,山压势逾崩。僇辱徒相困,苍黄性不能。酣歌离岘顶,负气入江陵。华表当蟾魄,高楼挂玉绳。角声悲掉荡,城影暗棱层。军幕威容盛,官曹礼数兢。心虽出云鹤,身尚触笼鹰。竦足良甘分,排衙苦未曾。通名参将校,抵掌见亲朋。喣沫求涓滴,沧波怯斗升。荒居邻鬼魅,羸马步殑㱥。白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沾黏经汗席,飐闪尽油灯。夜怯餐肤蚋,朝烦拂面蝇。过从愁厌贱,专静畏猜仍。旅寓谁堪托,官联自可凭。甲科崔并骛,柱史李齐升。共展排空翼,俱遭激远矰。他乡元易感,同病转相矜。投分多然诺,忘言少爱憎。誓将探肺腑,耻更辨淄渑。会宿形骸远,论交意气增。一心吞渤澥,戮力拔嵩恒。语到磨圭角,疑消破弩症。吹嘘期指掌,患难许檐簦。铩翮鸾栖棘,藏锋箭在弸。雪中方睹桂,木上莫施罾。且泛夤沿水,兼过被病僧。有时鞭款段,尽日醉儚僜。蹑屐看秧稻,敲船和采菱。叉鱼江火合,唤客谷神应。啸傲虽开口,幽忧复满膺。望云鳍拨剌,透匣色腾凌。每想潢池寇,犹稽赤族惩。夔龙劳算画,貔虎带威棱。逐鸟忠潜奋,悬旌意远凝。韬弓思彻札,绊骥闷牵縆。运甓调辛苦,闻鸡屡寝兴。闲随人兀兀,梦听鼓鼟鼟。班笔行看掷,黄陂莫漫澄。骐驎高阁上,须及壮时登。
-
自入西州院,唯见东川城。今夜城头月,非暗又非明。 文案床席满,卷舒赃罪名。惨凄且烦倦,弃之阶下行。 怅望天回转,动摇万里情。参辰次第出,牛女颠倒倾。 况此风中柳,枝条千万茎。到来篱下笋,亦已长短生。 感怆正多绪,鸦鸦相唤惊。墙上杜鹃鸟,又作思归鸣。 以彼撩乱思,吟为幽怨声。吟罢终不寝,冬冬复铛铛。
-
悠悠洛阳梦,郁郁灞陵树。落日正西归,逢君又东去。
-
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阳公没已久,感我泪交流。 昔公孝父母,行与曾闵俦。既孤善兄弟,兄弟和且柔。 一夕不相见,若怀三岁忧。遂誓不婚娶,没齿同衾裯. 妹夫死他县,遗骨无人收。公令季弟往,公与仲弟留。 相别竟不得,三人同远游。共负他乡骨,归来藏故丘。 栖迟居夏邑,邑人无苟偷。里中竞长短,来问劣与优。 官刑一朝耻,公短终身羞。公亦不遗布,人自不盗牛。 问公何能尔,忠信先自修。发言当道理,不顾党与雠。 声香渐翕习,冠盖若云浮。少者从公学,老者从公游。 往来相告报,县尹与公侯。名落公卿口,涌如波荐舟。 天子得闻之,书下再三求。书中愿一见,不异旱地虬。 何以持为聘,束帛藉琳球。何以持为御,驷马驾安輈. 公方伯夷操,事殷不事周。我实唐士庶,食唐之田畴。 我闻天子忆,安敢专自由。来为谏大夫,朝夕侍冕旒。 希夷惇薄俗,密勿献良筹。神医不言术,人瘼曾暗瘳。 月请谏官俸,诸弟相对谋。皆曰亲戚外,酒散目前愁。 公云不有尔,安得此嘉猷。施馀尽酤酒,客来相献酬。 日旰不谋食,春深仍弊裘。人心良戚戚,我乐独由由。 贞元岁云暮,朝有曲如钩。风波势奔蹙,日月光绸缪。 齿牙属为猾,禾黍暗生蟊。岂无司言者,肉食吞其喉。 岂无司搏者,利柄扼其鞲。鼻复势气塞,不得辩薰莸。 公虽未显谏,惴惴如患瘤。飞章八九上,皆若珠暗投。 炎炎日将炽,积燎无人抽。公乃帅其属,决谏同报仇。 延英殿门外,叩阁仍叩头。且曰事不止,臣谏誓不休。 上知不可遏,命以美语酬。降官司成署,俾之为赘疣。 奸心不快活,击刺砺戈矛。终为道州去,天道竟悠悠。 遂令不言者,反以言为訧.喉舌坐成木,鹰鹯化为鸠。 避权如避虎,冠豸如冠猴。平生附我者,诗人称好逑。 私来一执手,恐若坠诸沟。送我不出户,决我不回眸。 唯有太学生,各具粮与糇。咸言公去矣,我亦去荒陬。 公与诸生别,步步驻行驺。有生不可诀,行行过闽瓯。 为师得如此,得为贤者不。道州闻公来,鼓舞歌且讴。 昔公居夏邑,狎人如狎鸥。况自为刺史,岂复援鼓桴。 滋章一时罢,教化天下遒。炎瘴不得老,英华忽已秋。 有鸟哭杨震,无儿悲邓攸。唯馀门弟子,列树松与楸。 今来过此驿,若吊汨罗洲。祠曹讳羊祜,此驿何不侔。 我愿避公讳,名为避贤邮。此名有深意,蔽贤天所尤。 吾闻玄元教,日月冥九幽。幽阴蔽翳者,永为幽翳囚。
-
何满能歌能宛转,天宝年中世称罕。婴刑系在囹圄间, 水调哀音歌愤懑。梨园弟子奏玄宗,一唱承恩羁网缓。 便将何满为曲名,御谱亲题乐府纂。鱼家入内本领绝, 叶氏有年声气短。自外徒烦记得词,点拍才成已夸诞。 我来湖外拜君侯,正值灰飞仲春琯.广宴江亭为我开, 红妆逼坐花枝暖。此时有态蹋华筵,未吐芳词貌夷坦。 翠蛾转盼摇雀钗,碧袖歌垂翻鹤卵。定面凝眸一声发, 云停尘下何劳算。迢迢击磬远玲玲,一一贯珠匀款款。 犯羽含商移调态,留情度意抛弦管。湘妃宝瑟水上来, 秦女玉箫空外满。缠绵叠破最殷勤,整顿衣裳颇闲散。 冰含远溜咽还通,莺泥晚花啼渐懒。敛黛吞声若自冤, 郑袖见捐西子浣。阴山鸣雁晓断行,巫峡哀猿夜呼伴。 古者诸侯飨外宾,鹿鸣三奏陈圭瓒。何如有态一曲终, 牙筹记令红螺碗。
-
阶蓂附瑶砌,丛兰偶芳藿。高位良有依,幽姿亦相托。 鲍叔知我贫,烹葵不为薄。半面契始终,千金比然诺。 人生系时命,安得无苦乐。但感游子颜,又值馀英落。 苍苍秦树云,去去缑山鹤。日暮分手归,杨花满城郭。
-
炎昏勌烦久,逮此含风夕。夏服稍轻清,秋堂已岑寂。载欣凉宇旷,复念佳辰掷。络纬惊岁功,顾我何成绩。青荧微月钩,幽晖洞阴魄。水镜涵玉轮,若见渊泉璧。参差帘牖重,次第笼虚白。树影满空床,萤光缀深壁。怅望牵牛星,复为经年隔。露网袅风珠,轻河泛遥碧。讵无深秋夜,感此乍流易。亦有迟暮年,壮年良自惜。循环切中肠,感念追往昔。接瞬无停阴,何言问陈积。馨香推蕙兰,坚贞谕松柏。生物固有涯,安能比金石。况兹百龄内,扰扰纷众役。日月东西驰,飞车无留迹。来者良未穷,去矣定奚适。委顺在物为,营营复何益。
-
君弹乌夜啼,我传乐府解古题。良人在狱妻在闺, 官家欲赦乌报妻。乌前再拜泪如雨,乌作哀声妻暗语。 后人写出乌啼引,吴调哀弦声楚楚。四五年前作拾遗, 谏书不密丞相知。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 归来相见泪如珠,唯说闲宵长拜乌。君来到舍是乌力, 妆点乌盘邀女巫。今君为我千万弹,乌啼啄啄泪澜澜。 感君此曲有深意,昨日乌啼桐叶坠。当时为我赛乌人, 死葬咸阳原上地。
-
踰年间生死,千里旷南北。家居无见期,况乃异乡国。破尽裁缝衣,忘收遗翰墨。独有缬纱帱,凭人远携得。施张合欢榻,展卷双鸳翼。已矣长空虚,依然旧颜色。裴回将就寝,徙倚情何极。昔透香田田,今无魂恻恻。隙穿斜月照,灯背空床黑。达理强开怀,梦啼还过臆。平生贫寡欢,夭枉劳苦忆。我亦距几时,胡为自摧逼。烛蛾焰中舞,茧蚕丛上织。燋烂各自求,他人顾何力。多离因苟合,恶影当务息。往事勿复言,将来幸前识。
-
嵩山老僧披破衲,七十八年三十腊。灵武朝天辽海征, 宇宙曾行三四匝。初因怏怏薙却头,便绕嵩山寂师塔。 淮西未返半年前,已见淮西阵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