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长卿
生平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90(唐贞元六年)前后。
-
复拜东阳郡,遥驰北阙心。行春五马急,向夜一猿深。 山过康郎近,星看婺女临。幸容栖托分,犹恋旧棠阴。
-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
渐老知身累,初寒曝背眠。白云留永日,黄叶减馀年。 猿护窗前树,泉浇谷后田。沃洲能共隐,不用道林钱。
-
青青草色满江洲,万里伤心水自流。越鸟岂知南国远, 江花独向北人愁。生涯已逐沧浪去,冤气初逢涣汗收。 何事还邀迁客醉,春风日夜待归舟。
-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
南归犹谪宦,独上子陵滩。江树临洲晚,沙禽对水寒。 山开斜照在,石浅乱流难。惆怅梅花发,年年此地看。
-
又过梅岭上,岁岁此枝寒。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 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已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竿。
-
又作淮南客,还悲木叶声。寒潮落瓜步,秋色上芜城。 王事何时尽,沧洲羡尔行。青山将绿水,惆怅不胜情。
-
平芜连古堞,远客此沾衣。高树朝光上,空城秋气归。 微明汉水极,摇落楚人稀。但见荒郊外,寒鸦暮暮飞。
-
君家杨柳渡,来往落帆过。绿竹经寒在,青山欲暮多。 薜萝诚可恋,婚嫁复如何。无奈闲门外,渔翁夜夜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