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长卿
生平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90(唐贞元六年)前后。
-
离别江南北,汀洲叶再黄。路遥云共水,砧迥月如霜。 岁俭依仁政,年衰忆故乡。伫看宣室召,汉法倚张纲。
-
自古悲摇落,谁人奈此何。夜蛩偏傍枕,寒鸟数移柯。 向老三年谪,当秋百感多。家贫惟好月,空愧子猷过。
-
江海相逢少,东南别处长。独行风袅袅,相去水茫茫。 白首辞同舍,青山背故乡。离心与潮信,每日到浔阳。
-
九重宣室召,万里建溪行。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 用材身复起,睹圣眼犹明。离别寒江上,潺湲若有情。
-
别离共成怨,衰老更难忘。夜月留同舍,秋风在远乡。 朱弦徐向烛,白发强临觞。归献西陵作,谁知此路长。
-
不识闽中路,遥知别后心。猿声入岭切,鸟道问人深。 旅食过夷落,方言会越音。西征开幕府,早晚用陈琳。
-
摇落淮南叶,秋风想越吟。邹枚入梁苑,逸少在山阴。 老鹤无衰貌,寒松有本心。圣朝难税驾,惆怅白云深。
-
越州初罢战,江上送归桡。南渡无来客,西陵自落潮。 空城垂故柳,旧业废春苗。闾里相逢少,莺花共寂寥。
-
相思楚天外,梦寐楚猿吟。更落淮南叶,难为江上心。 衡阳问人远,湘水向君深。欲逐孤帆去,茫茫何处寻。
-
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 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 中秋月
- 晚虹
- 岁暮贫甚戏书
- 长安在何许二首 其一
- 次韵少游学士送龚深之往金陵见王荆公 其四
- 天台山中偶题
- 光禄董公挽词二首 其二
- 送王国博赴江南提刑
- 次程斗山韵
- 谢吴匏庵序拙稿
- 贺潢涧公九月十六初度
- 酒船图
- 送吴秀士回延平
- 夜宿临淮营梦种子
- 送何吏部澄公赴金陵二首
- 栈道杂诗 其一
- 漫兴 其二
- 奉桂管命奔问京陕祇役出蒸阳距家一日程未敢辄还寄诗当家书与共知之 其二
- 南归杂诗 其一 沪宁车中
- 中秋夜二首 其二
- 题扇头
- 落帆后赋得二绝 二
- 道藏歌诗 十三
- 湖居春晚杂赋八绝 其八
- 西余庭犀合抱强半不下西湖刘寺双桂已厄于嘉定十二年打十方之初信夫主僧元粹之忍也余在北山作诗援之云翠华几度树边来手压芳枝内苑栽且看传灯金粟面小留残馥点苍苔两唐律赋西余吊刘寺云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