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偃
生平
隋朝期间
谢偃的祖父直勒孝政,本为中原谢氏,南北朝时期,北朝基本为少数民族政权,汉民族改为少数民族姓氏,如李氏、赵氏、杨氏就曾一度改为鲜卑姓氏。
宇文泰实行府兵制,按鲜卑旧日八部之制,立八柱国,有功诸将中本为汉人的,也被赐以三十六大部落中一个姓氏,如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为徒河氏,李虎(代北武川人)为大野氏,赵贵(字符贵,天水南安人)为乙弗氏,杨忠(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之父)为普六茹氏(又译作普六如、普陋茹),且以他们为一姓之“宗长”,即本部落酋长。同时又命诸将帅所统汉人士卒,皆以其主将的鲜卑姓氏为他们的姓氏。就在这时,谢偃的曾祖父和高祖父由谢氏改为姓直勒氏。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隋公大丞相杨坚(汉人)篡位,十二月十二日,下诏汉人所改姓氏一律复旧。由此,杨坚从普六茹坚改回为杨坚,就在此时直勒才改回姓谢氏。次年二月,静帝禅位,改北周为隋朝,杨坚称为文帝,改元开皇元年。
谢偃在隋,为散从正员郎。
唐朝期间
谢偃参加由唐太宗亲自主持的“殿试”,并以“对策及第”中进士,授陕西省高陵县令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主簿。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驾幸东都,谷、洛泛溢洛阳宫,诏求直谏之士。谢偃上书极其言,深受太宗赏识,引为弘文馆直学士,后拜魏王府功曹。
李世民在弘文馆置学士以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参议制度改革﹑礼仪活动。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弘文馆当时收集图书达二十余万卷。设馆主总领馆务,中有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以受经史书法。
“弘文馆”尽管规模不大,却是唐代文化的熔炉,在此曾集聚并造就了诸如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萧德言等一批英才,让他们“听朝之际,引入殿内,讲论文义”,“或至夜分而罢。”两馆共均为李世民的高级“智囊团”,谢偃亦为其中一员。
贞观十七年(643),李泰被唐太宗幽禁于将作监,魏王府被废,谢偃亦被出为湖南湘潭县令,于当年病逝,也许唐太宗忘记了他,或谏言刺痛了他。魏征被贬于身后,谢偃被贬于逝前,自古诤臣没有好下场,就是幸逢一代英主李世民也幸难于免。
文学成就
谢偃尝作《尘赋》、《影赋》甚工。太宗闻而召见,先为序一篇,言“区宇乂安,功德茂盛”,授偃作赋,偃奉诏撰成《述圣赋》。帝悦,赐帛数十匹。时李百药工诗,而偃善赋,世称“李诗谢赋”。贞观十七年(643年)出任湘潭令,卒。
从谢偃作品的风格来看,并不带有少数民族的粗犷、直率,加上他本是中华民族的腹地中原(或中州)人氏,其祖父又有一个纯汉族儒家的名字孝政,与李白一样,是生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
-
夜久星沈没,更深月影斜。|裙轻才动珮,鬟薄不胜花。|细风吹宝袂,轻露湿红纱。|相看乐未已,兰灯照九华。
-
春景娇春台,新露泣新梅。春叶参差吐,新花重叠开。 花影飞莺去,歌声度鸟来。倩看飘飖雪,何如舞袖回。 逶迤度香阁,顾步出兰闺。欲绕鸳鸯殿,先过桃李蹊。 风带舒还卷,簪花举复低。欲问今宵乐,但听歌声齐。 夜久星沉没,更深月影斜。裙轻才动珮,鬟薄不胜花。 细风吹宝袂,轻露湿红纱。相看乐未已,兰灯照九华。
-
逶迤度香合,顾步出兰闺。|欲绕鸳鸯殿,先过桃李蹊。|风带舒还卷,簪花举复低。|欲问今宵乐,但听歌声齐。
-
嘉辰令月欢无极,万岁千秋乐未央。|(见《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七三册收日人藤原公任一○一八年左右纂《和汉朗咏集》卷下《祝》。|)(按:题据川口久雄校注引架藏私注本。|)。
- 代应二首 其一
- 哭夫二首(时以夫征戎轻入被擒音信断绝作诗哭之)
- 和袁提刑咏雪 其二
- 送张无梦归天台
- 偈一百二十首 其十四
- 和傅侍郎鹿鸣宴韵二首
- 余客长沙寒热骤作其證未分理掾次律张君为致医王生述治之药与病合两日愈作七言二韵诗二首赠之
- 兴化县郑板桥纪念馆索题
- 踏莎行 超山坐唐梅下戏作
- 续悼亡篇
- 王同节大理集古见赠倚韵奉答 其二
- 横州马伏波祠
- 玉山李道会颜则求着福庆观记以黄谷二十六咏见示用韵以寄 其七
- 答吴献臣大尹 其三
- 夏日漫兴 其三
- 题墨梅送弟同生回淞兼忆兄勉翁
- 月华清
- 墨
- 荷叶杯·采莲
- 子规一首
- 满庭芳
- 林下五吟 其二
- 和俞仲素太博游茅山二首 马上初望茅峰
- 宿饭溪驿 其二
- 元符亲郊五首 升升用《干安》,罍洗、饮福并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