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楼钥

朝代:(宋)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蒙(早夭)、楼㴋、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干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
【展开内容】
更 多

个人成就

藏书

  楼钥学宗朱熹,性喜藏书,祖父楼郁家中藏书万余卷,筑东楼于月湖畔,藏书楼名“东楼”。好书不倦,自六经至百家传记,无所不读,家藏书万卷,手抄居半。贯通经史,酷嗜典籍,如诸子百家、音训小学诸书,悉究其渊奥。聚书逾万卷。凡精椠著本、刻本、抄本,必一一收藏,皆手自校雠,甚至动员奴婢亦参与校书之事,称善本者颇多。至晚年为得潘景宪的八十二篇《春秋繁露》一书,仍转辗访求,得而后快,是当今传世的唯一之本,《崇文总目》中所载只30篇。历几十年之聚集,东楼藏书逾万卷。内有楼钥随使金时所撰《北行日录》和深得世人推崇的楼钥名著《攻媿集》一百二十卷。时东楼经常接待读者:“客有愿传者,辄欣然启帙以授。”(光绪《鄞县志》)。“门前莫约频来客,坐上见观未见书。”(楼钥诗句,王应麟札)。藏书乐于出借给他人观览,有愿抄录者,则欣然启帙以授。其“东楼”藏书,与同邑藏书家史守之称为“南楼北史”。藏书印有“四明楼钥”。到了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东楼藏书终随改朝换代而渐渐散失。至明末更全数败落,旧宅多归王家墩汤氏所有。

文学

  楼钥因长期供职于内廷,擅长内外制及书奏启札之类应用文字。他博通经史,讲求实学,在训诂小学诸方面能纵贯古今,论述大多可信。其题跋文字尤以原原本本、证据分明而为后世所重。《北行日录》为其早年作品,按日记叙使金时行程见闻,反映了中原残破及人民生活的状况,表现了伤时忧国的情绪。

  他的诗中也有这种感情的流露,如“中原陆沉久,任责岂无人”(《泗洲道中》)、“膏腴满荆棘,伤甚黍离离”(《灵壁道中》)。其写景咏怀之佳作,古体诗多雄奇壮美,如《大龙湫》、《连云亭望海中诸山》等,而近体诗则工于声偶,往往流丽,如“行尽杉松三十里,看来楼阁几由旬”(《同王原庆知道游天童》)、“一百五日麦秋冷,二十四番花信风”(《山行》)之句,皆为后人激赏。但饯送酬答,与人唱和而风格平庸的作品,为数也不少。

  所著《攻媿集》,原为120卷,流传中有所散佚,清四库馆臣复删去“青词”数卷,编定为今本112卷。前14卷为古、今体诗,以下为状札、表笺、奏议、外内制、序记书启、墓志等应用文,末两卷为《北行日录》。有武英殿聚珍版本,《四部丛刊》影印聚珍本及《丛书集成》本。

【展开内容】
  • 旧向君家去,宜斋屡举觞。人哀诵诸顾,里不见他杨。身世惊春暮,湖山怆夕阳。园林未成趣,鸥鹭亦凄凉。
  • 矫矫真御史,风生白笔端。出持肤使节,始著侍臣冠。给饟鬓先雪,筹边心为寒。天乎惊玉折,不及上金銮。
  • 所至仁声著,甘棠几去思。敬姜嗟哭子,伯道痛无儿。郎省伤连璧,文闱见刻辞。边民纷堕泪,忍读岘山碑。
  • 清秋来此宿涵秋,雨后山泉自在流。夜暗寒声锵玉佩,灯明清影粲珠旒。枕流正自怜孙楚,洗耳何须效许由。我亦暂来专一壑,倚栏耽玩不知休。
  • 竹舆来访小梅山,山在空濛紫翠间。岚雾满林朝漠漠,溪声和雨夜潺潺。峰头丹井随潮信,松下禅房旧祖关。谁是无生谁不死,晨钟未响梦先还。
  • 阿连试邑有成规,谁谓云间不可为。能使镬汤偏衮处,直如官府太平时。容容非欲后多福,赫赫何如去见思。子路当年曾请益,更须无倦以终之。
  • 执别僧房日未斜,别离愁绪满天涯。清宵已落柔桑叶,小雨顿开荞麦花。醉里不知身是客,酒阑无奈客思家。凭谁寄语三夫子,归路还须好句誇。
  • 樟坡直上可高亭,未见高亭祇见名。想像岂能胜一览,登高安得快双明。大龙湫下听雷吼,白石岩头看日生。咫尺好山随杖屦,自应老笔擅诗声。
  • 高门儒效许谁同,秀气于今照演峰。家学一椿连五桂,地灵两剑化双龙。三人衣钵清名接,累世簪缨庆事重。彼茁孙枝更林立,不须万户羡侯封。
  • 朴斲敷菑皆用勤,况吾儒者务多闻。万书插架非关我,一卷入心方属君。为学从来无止法,立身宁祇富多文。自怜习气今犹在,尚欲焚膏到夜分。
影相集珍
  • 鎏金卧犬兽雕
  • 斗彩鸣凤盘
  • 精美青花瓷珍品
  • 明清雕字古玉
  • 双龙戏首对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