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李纲

朝代:(宋)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更 多

成就

  李纲为社稷生民安危,有效地组织了东京保卫战的城防,屡次击退了金兵。虽然朝廷不用他的建议,或者用了他的建议不久又废除,可是他的忠诚义气在士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李纲有著《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论语详说》十卷,文章、歌诗、奏议百余卷,又有《靖康传信录》、《奉迎录》、《建炎时政记》、《建炎进退志》、《建炎制诏表札集》、《宣抚荆广记》、《制置江右录》。其中《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建炎时政记》等,系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时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记录,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


生平

早年经历
  李纲祖籍邵武,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父亲李夔,是北宋龙图阁待制。
  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进士及第。政和五年(1115年),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即因议论朝政过失,被罢去谏官职事,改任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宣和元年(1119年),京师大水,李纲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问题,被宋徽宗赵佶认为议论不合时宜,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抵抗金兵
  宣和七年(1125年)七月,李纲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其年冬,金兵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斡离不)所率东路军直逼宋都开封。在宋廷一派慌乱情况下,李纲向宋徽宗提出了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
  赵桓(宋钦宗)即位后,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李纲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李纲才又被起用。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遂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撤兵。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组织下获得胜利。

宦海沉浮
  金兵撤离之后,李纲即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宋廷强令李纲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驱赶他出朝。李纲就任后,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李纲被迫于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辞职,旋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责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再谪夔州(今重庆奉节白帝城)。
  李纲被贬不久,金兵再次两路南下围攻开封。宋钦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但已无济于事。当李纲在长沙得知此命时,北宋已经灭亡。
  宋朝皇室南渡以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另建朝廷。建炎元年五月甲午(1127年5月5日)宋高宗(赵构)一度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御史中丞颜岐说:“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右谏议大夫范宗尹说:“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
  李纲正在赴开封途中,接到任命,便赶到南京,竭尽思虑,为高宗筹划重整朝纲,组织抗金,并同高宗周围的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展开尖锐斗争。他反对投降,主张“一切罢和议”,严惩张邦昌及其他为金兵效劳的宋朝官员,以励上节。为加强抗金斗争的力量,他推荐坚决抗战的老臣宗泽出任东京留守,去开封整修防御设施;又力主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并推荐张所和傅亮分别任河北招抚使、河东经制副使。他还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腐败,赏罚不明等情况,颁布了新军制二十一条,着手整顿军政,并建议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
  李纲整顿军政的设施,有助于宋朝廷支撑局面,尚能为宋高宗所接受。然而,他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因此,他们又设法驱逐李纲。首先,调李纲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另委黄潜善接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牵制李纲。接着,又罢免张所、傅亮,撤销河北招抚司及河东经制司,蓄意破坏李纲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纲辞职。李纲主政仅七十五天,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十八日便遭罢相,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

抑郁而终
  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八日,受殿中侍御史张浚弹劾,罢观文殿大学士,仍留提举洞霄宫之职。居住鄂州,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间朝廷命其移往澧州(治今湖南常德市澧县)。御史中丞王绹弹劾李纲“经年不赴贬所”。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四日,又被贬谪万安军(海南岛)。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下旬,与子李宗之南渡琼州。建炎四年(1130年),遭贬流放遇赦后,隐居泰宁丹霞岩。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议和,宋向金称臣纳贡,李纲忧愤成疾。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
  李纲一生著述甚多,其遗文由其诸子编成《梁溪全集》一百八十卷,刊行于世。


轶闻故事

滞留雷州
  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下旬,李纲被贬海南,因海南有黎族人做乱,就在雷州停了下来。传说李纲在雷州,寓居西关天宁寺一间一丈见方的禅房内。
  在雷州滞留约一年的时间里,李纲先后写了《论语详说》十卷、《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还写了20多首诗歌。
  李刚受既是福建同乡、又是京师同窗的湖光岩楞严寺长老释琮之邀到雷州府遂溪县的湖光岩一游。与僧月下对饮,互说世道世情,畅饮行吟。明代万历年间的高州、雷州两府的地方志,就收有李纲在居留期间写的《天宁寺阁提花》与《赠琮师》。

贬琼一月
  建炎三年(1129年)11月25日,李纲和儿子渡海抵达琼州(今海口)。传说李纲一上岸,马上就入乡随俗,嚼起了槟榔果。父子俩向人打听去万安军如何走,当地人告之:万安离此地还有五百里,是罕有的敝陋之地,那里根本找不到生活用品,走山路还会遭劫。于是李纲登上东山岭,准备皈依佛门,就在刚要削发之际,被方丈一眼看出其“尘缘未了”,不肯为之剃度。李纲无奈,只好在寺中带发修行。就在修行的第三天,朝廷发来公文,:李纲被皇上赦免,准予放还,居住在何处自便。李纲父子俩听到赦免消息后,并没有马上返回,而是在海南逗留了一个多月。在李纲的诗歌总集《梁溪先生文集》中,共收录有建炎三年冬至之后,与渡海及海南有关的诗九首,可从中约略知道李纲在海南的行迹。


后世纪念

李纲墓
  李纲病逝于福州后,本欲送回故乡,但是路途遥远,坎坷难行,故将李纲葬于福建闽侯县大嘉山南麓。李纲墓于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后花费十几万元整修墓园,今李纲墓已具规模,新立有诸多名人名家题跋,如王世襄、史树青、杨仁恺、郑乃珖等等;另外还有黄瑞霖亲题的“抗侵功业垂青史,经邦清名留人间”碑刻。

忠定公祠
  李忠定公祠座落于邵武市的李纲路。始建于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系朱熹在邵武讲学倡修的,并为之撰书建祠碑记,后毁。宋景定间(1260年-1264年)迁建于城东行春门外。元至正十六年(1729年)又移建于樵溪书院。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书院为府学,祠遂废。明正统四年(1439年)复建于府学大成殿之东,成化六年(1470年)迁建樵溪四曲之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于现址。其后历乾隆、道光至民国间都有多次修缮。1983年予重新整葺,辟为“李纲纪念馆”。

【展开内容】
  • 祖师西来,亿劫谁伍。眷焉摩尼,烛此下土。沧海津梁,脱离幽苦,至哉流宗,以振聋瞽。
  • 丈人之德,藐焉犹龙。吐纳新故,婴儿在中。鼎水静绿,飞丹夜红。大德不德,河上遗踪。
  • 素王峨峨,万世所师。太和元气,逝者如斯。吾侪小人,有喙何施。稽首顿首,念兹在兹。
  • 鲈乡宜旷望,烟霭起层阴。讴轧橹声急,苍茫江色深。归潮寒入浦,宿鸟暝投林。谁识登临意,愁来遽不禁。重过松江忆旧游,依然风景照行舟。危桥跨水虹垂影,高阁凭虚蜃吐楼。渺渺冲烟归钓艇,轻轻点浪舞沙鸥。暮天横笛江村起,激烈能令逐客愁。木落水寒天气清,江湖合处一桥横。波涛万顷琉璃滑,栏槛千寻螮蝀明。茶灶笔床随陆子,莼羹鲈鲙忆张生。他时若我归来后,定向江头事钓耕。返照澄波彻底明,江边弭棹若为情。风烟漠漠无今古,舟楫纷纷尽利名。潮落片帆归浦屿,云寒一雁过江城。孤臣放逐三千里,此去龙津尚几程。系缆江头日脚沈,鲈肥酒美只孤斟。长桥千步风涛稳,横笛一声烟水深。契阔离亲宁素愿,迂愚报国祗丹心。远游自是男儿事,更把离骚细细寻。
  • 邑犬惊行客,林乌啼晓霜。山村云冉冉,泽国水茫茫。移棹轻舟稳,钩帘野兴长。谁知因谪宦,得到水云乡。肃肃岁华暮,霏霏烟霭深。轻冰依浅渚,寒日映疏林。故邑怀亲日,扁舟去国心。凝眸无限景,愁绝不成吟。片帆随鸟翼,离恨满江乡。风细云衣薄,日斜波影光。牧童寒哨笛,渔艇静鸣榔。景物正清绝,桑榆还夕阳。暮天来远色,行客尚贪行。棹急浪花碎,月高云缕轻。巢乌栖更起,渔火暗还明。独寝不成梦,夜寒闻雁声。
  • 江村烟水远,茅屋两三家。断岸垂衰柳,疏篁隐细沙。田畴剩粳稻,网罟足鱼虾。不识宦游味,见人还叹嗟。场圃事方毕,稻粱成已勤。儿童自逐逐,鸡犬亦欣欣。啼鸟霜林暮,卧牛烟草昏。田夫乐岁稔,斗酒共醺醺。柴门临小浦,竹径绕幽庄。雨剪葵韭滑,夜舂粳稻香。年丰饱妻子,日夕下牛羊。谁识田家乐,拂衣归兴长。谁谓田家苦,田家乐甚真。鸡豚燕同社,箫鼓祭瘟神。高廪方有岁,西畴行复春。但令租赋足,终老得相亲。
  • 石路凝霜白,山村落月纤。溪头一桥小,烟外数峰尖。高亩层成级,寒沙软胜盐。江南风景好,无那旅愁添。乍入江南境,登临慰所怀。山林自平远,水石巧萦回。风暖鸟声媚,日斜云影开。故人千里别,欲寄一枝梅。石藓红依日,岩松翠耐霜。入溪看岫色,和月认梅香。岁暮旅情恶,夜寒灯影光。劳生真一梦,回首意茫茫。行李远瀫水,禅扉依玉山。烟岚数峰秀,云水一溪弯。小市晚犹合,疏钟寒自还。旧游如昨日,屈指十年间。悠悠征骑渡溪岩,跋涉艰难分所甘。泉石几时归水北,风烟今夕过江南。日轮杳杳衔青嶂,天影茫茫浸碧潭。猿鸟不知迁客恨,云间啼叫满松楠。
  • 风景正高洁,岁律忽峥嵘。岸竹森如束,山田漫已耕。溪寒幽石出,岫远暮云横。试问螭头吏,谁令向此行。游戏清都不记年,谪来犹作地行仙。龙墀叩额真率尔,石马系门非偶然。野寺山庄随意宿,溪鱼村酿不论钱。男儿本有四方志,出处安时休问天。冲涉脩途仆已疲,今宵聊复宿沙溪。心怀浙右家无耗,身在江南路欲迷。孤鹜断霞晴杳杳,暝烟荒草晚悽悽。登临谁会悠然意,寒日无言又向西。
  • 我家梁溪傍,门对九龙山。山中有幽趣,游息可忘年。陆子泉最甘,次之即龙渊。馀波作梁溪,可溉万顷田。公垂读书堂,古屋尚数间。我欲隐山下,诛茅占其前。疏泉凿池沼,植竹来云烟。纵目望震泽,策杖登山巅。神游八极表,心迹两超然。更结莲社侣,远追竹林贤。秋风动梁溪,何日理归鞅。放逐正拘囚,寤寐劳梦想。新诗聊慰今,旧事那追往。缅怀故山居,杞菊苗应长。挂冠神武门,便欲学疏广。躬耕南亩云,实报无卤莽。寂灭乃可乐,纷华何足娱。百年会有尽,富贵同邱墟。不如早抽身,卜此山林居。手植松与桂,青青三万株。幅巾坐其下,萧散谁如吾。衣食粗饱暖,身在即有馀。归依金仙氏,妙契端不虚。借问名利者,还有此乐无。膝横五弦琴,试鼓南风曲。寄傲北窗下,便觉此生足。开怀酒一壶,寓意棋一局。既使风扫门,还将月为烛。
  • 少负丘壑志,误婴轩冕荣。刚肠难隐忍,懒性倦将迎。学佛欣自得,谪官知物轻。悠悠势利子,千古见交情。壮志已衰落,颓然成懦夫。编须休虎穴,曳尾且龟涂。松菊犹可理,田园将欲芜。亲朋悦情话,浊酒在觞壶。轩冕岂足恋,田园诚可欢。村村自花柳,物物寄游观。旧事不复忆,吾生良易安。南窗审容膝,归去学鲵桓。闻说诏初下,预知归有期。趣装行去矣,俟命且安之。出处宛如梦,去来惟有诗。为传千里信,先报棣华知。旷荡推新泽,迂疏念昔非。休为贾生赋,且治老莱衣。报国抚长剑,怀亲歌式微。凭高望吴越,千里白云飞。寤寐在亲所,得归欣载奔。綵衣犹在笥,素发已垂门。遣兴诗千首,忘忧酒一樽。归欤理三径,松菊故应存。归去复归去,溪山满眼前。公垂馀旧馆,鸿渐有甘泉。结宇依青嶂,开池浸碧天。馀波到山下,更溉万家田。薄责思已厚,听归初不留。昔来聊坎止,今去亦川流。图史自可乐,亲朋相与游。樽中常有酒,此外复何求。旧隐北山北,结庐犹可寻。曾传种松法,当遂采芝心。有酒且觞客,无弦何用琴。一生几量屐,慎勿废登临。处世若大梦,吾生感行休。何须缚轩冕,且复傲林丘。云木千岩秀,烟波万壑流。忘机齐物我,鱼鸟与君游。
影相集珍
  • 母子象尊
  • 雕花银镜精品
  • 虎头兽纹组合酒器
  • 鎏金卧犬兽雕
  • 飞天神马金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