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李纲

朝代:(宋)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更 多

成就

  李纲为社稷生民安危,有效地组织了东京保卫战的城防,屡次击退了金兵。虽然朝廷不用他的建议,或者用了他的建议不久又废除,可是他的忠诚义气在士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李纲有著《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论语详说》十卷,文章、歌诗、奏议百余卷,又有《靖康传信录》、《奉迎录》、《建炎时政记》、《建炎进退志》、《建炎制诏表札集》、《宣抚荆广记》、《制置江右录》。其中《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建炎时政记》等,系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时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记录,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


生平

早年经历
  李纲祖籍邵武,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父亲李夔,是北宋龙图阁待制。
  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进士及第。政和五年(1115年),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即因议论朝政过失,被罢去谏官职事,改任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宣和元年(1119年),京师大水,李纲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问题,被宋徽宗赵佶认为议论不合时宜,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抵抗金兵
  宣和七年(1125年)七月,李纲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其年冬,金兵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斡离不)所率东路军直逼宋都开封。在宋廷一派慌乱情况下,李纲向宋徽宗提出了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
  赵桓(宋钦宗)即位后,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李纲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李纲才又被起用。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遂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撤兵。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组织下获得胜利。

宦海沉浮
  金兵撤离之后,李纲即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宋廷强令李纲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驱赶他出朝。李纲就任后,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李纲被迫于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辞职,旋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责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再谪夔州(今重庆奉节白帝城)。
  李纲被贬不久,金兵再次两路南下围攻开封。宋钦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但已无济于事。当李纲在长沙得知此命时,北宋已经灭亡。
  宋朝皇室南渡以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另建朝廷。建炎元年五月甲午(1127年5月5日)宋高宗(赵构)一度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御史中丞颜岐说:“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右谏议大夫范宗尹说:“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
  李纲正在赴开封途中,接到任命,便赶到南京,竭尽思虑,为高宗筹划重整朝纲,组织抗金,并同高宗周围的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展开尖锐斗争。他反对投降,主张“一切罢和议”,严惩张邦昌及其他为金兵效劳的宋朝官员,以励上节。为加强抗金斗争的力量,他推荐坚决抗战的老臣宗泽出任东京留守,去开封整修防御设施;又力主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并推荐张所和傅亮分别任河北招抚使、河东经制副使。他还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腐败,赏罚不明等情况,颁布了新军制二十一条,着手整顿军政,并建议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
  李纲整顿军政的设施,有助于宋朝廷支撑局面,尚能为宋高宗所接受。然而,他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因此,他们又设法驱逐李纲。首先,调李纲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另委黄潜善接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牵制李纲。接着,又罢免张所、傅亮,撤销河北招抚司及河东经制司,蓄意破坏李纲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纲辞职。李纲主政仅七十五天,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十八日便遭罢相,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

抑郁而终
  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八日,受殿中侍御史张浚弹劾,罢观文殿大学士,仍留提举洞霄宫之职。居住鄂州,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间朝廷命其移往澧州(治今湖南常德市澧县)。御史中丞王绹弹劾李纲“经年不赴贬所”。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四日,又被贬谪万安军(海南岛)。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下旬,与子李宗之南渡琼州。建炎四年(1130年),遭贬流放遇赦后,隐居泰宁丹霞岩。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议和,宋向金称臣纳贡,李纲忧愤成疾。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
  李纲一生著述甚多,其遗文由其诸子编成《梁溪全集》一百八十卷,刊行于世。


轶闻故事

滞留雷州
  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下旬,李纲被贬海南,因海南有黎族人做乱,就在雷州停了下来。传说李纲在雷州,寓居西关天宁寺一间一丈见方的禅房内。
  在雷州滞留约一年的时间里,李纲先后写了《论语详说》十卷、《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还写了20多首诗歌。
  李刚受既是福建同乡、又是京师同窗的湖光岩楞严寺长老释琮之邀到雷州府遂溪县的湖光岩一游。与僧月下对饮,互说世道世情,畅饮行吟。明代万历年间的高州、雷州两府的地方志,就收有李纲在居留期间写的《天宁寺阁提花》与《赠琮师》。

贬琼一月
  建炎三年(1129年)11月25日,李纲和儿子渡海抵达琼州(今海口)。传说李纲一上岸,马上就入乡随俗,嚼起了槟榔果。父子俩向人打听去万安军如何走,当地人告之:万安离此地还有五百里,是罕有的敝陋之地,那里根本找不到生活用品,走山路还会遭劫。于是李纲登上东山岭,准备皈依佛门,就在刚要削发之际,被方丈一眼看出其“尘缘未了”,不肯为之剃度。李纲无奈,只好在寺中带发修行。就在修行的第三天,朝廷发来公文,:李纲被皇上赦免,准予放还,居住在何处自便。李纲父子俩听到赦免消息后,并没有马上返回,而是在海南逗留了一个多月。在李纲的诗歌总集《梁溪先生文集》中,共收录有建炎三年冬至之后,与渡海及海南有关的诗九首,可从中约略知道李纲在海南的行迹。


后世纪念

李纲墓
  李纲病逝于福州后,本欲送回故乡,但是路途遥远,坎坷难行,故将李纲葬于福建闽侯县大嘉山南麓。李纲墓于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后花费十几万元整修墓园,今李纲墓已具规模,新立有诸多名人名家题跋,如王世襄、史树青、杨仁恺、郑乃珖等等;另外还有黄瑞霖亲题的“抗侵功业垂青史,经邦清名留人间”碑刻。

忠定公祠
  李忠定公祠座落于邵武市的李纲路。始建于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系朱熹在邵武讲学倡修的,并为之撰书建祠碑记,后毁。宋景定间(1260年-1264年)迁建于城东行春门外。元至正十六年(1729年)又移建于樵溪书院。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书院为府学,祠遂废。明正统四年(1439年)复建于府学大成殿之东,成化六年(1470年)迁建樵溪四曲之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于现址。其后历乾隆、道光至民国间都有多次修缮。1983年予重新整葺,辟为“李纲纪念馆”。

【展开内容】
  • 粉翅摇春晖,翩翾自来往。勿贪花草香,触此饥蛛网。
  • 飘飘绿衣郎,怒臂欲当辙。君王求勇士,嘉尔能仗节。
  • 双睛碧珠瑩,四翅青罗薄。但知逐飞蚊,不复顾黄雀。
  • 戚戚鸣岁暮,不知有春秋。肯信鲲与鹏,同作逍遥游。
  • 露下草根冷,戛然长悲鸣。谁知两股间,能作无穷声。
  • 都门供张设祖道,冠盖如云声浩浩。送车百两知为谁,太傅少傅同归老。道傍观者为泣下,贤哉大夫能自保。酒酣礼毕辞决去,脱若林泉放鱼鸟。当时宣帝重法律,视遇公卿同隶皂。杨恽所坐秪语言,赵韩之诛亦草草。故令二傅动归心,未必筋骸果衰稿。父子相随出汉关,归来自觉故乡好。黄金散尽宴亲宾,日治酒殽供洒扫。肯将田宅遗子孙,清白传家最堪宝。寂寥千载想风流,知止不辱何其早。
  • 长笑梁溪翁,平生有馀拙。于今欲行古,无乃亦痴绝。施之廊庙间,放步足已跌。下帷更潜思,又复广陈说。从来坐言语,得谤今未歇。曾不少创惩,譊譊祇强聒。惟堪覆酱瓿,讵足议往辙。掉头谓不然,此理君未察。立言与行事,垂世初不别。身穷言乃彰,贻范有前哲。周文拘羑里,易象乃成列。仲尼道不行,褒贬代赏罚。屈原困椒兰,泽畔采薇蕨。离骚体风雅,光可争日月。虞卿罢赵相,梁魏颇屑屑。世亦传春秋,端为穷愁设。圣贤垂简编,往往因愤发。避谤不著书,陆子良已黠。区区祸福间,何足议宏达。泛览古人心,一一可坐阅。大略观规模,微情析毫发。幽光发干将,潜慝戮饕餮。会有知我人,玩味为击节。安知千载后,观乐无季札。岂能继潜夫,粗可仿荀悦。子云方草玄,解嘲何可缺。
  • 金寇初犯阙,太岁在丙午。殊恩擢枢廷,愧乏涓埃补。两河未奠枕,杖钺出宣抚。乞身缘谤谗,窜谪旅湘溆。明年丁未夏,被命尹天府。颇闻环京畿,四面尽豺虎。金汤虽可恃,忧在人不禦。见危思致命,入援裒义旅。旌麾亘江湄,畏景触隆暑。忽传元帅檄,果有城破语。銮舆幸沙漠,妃后辞禁籞。皇孙与帝子,取索及稚乳。礼文包旂裳,乐器载笋簴。金缯罄公私,技巧到机杼。空馀宗庙存,无复荐簋簠。凄凉苍龙阙,寂寞玉华庑。畴能供衔粟,谁与献肥羜。无从执羁靮,安得生翅羽。号恸绝复苏,洒泪作翻雨。继闻宣赦书,宝位居九五。神明有依归,率土尽呼舞。皆言汤武姿,勇智天所与。向来使贼营,英气詟骄虏。建牙出危城,帝命缵鸿绪。不然艰难中,何以脱猰貐。兹雠不戴天,兄弟及父母。尝胆思报吴,枕戈惩在莒。齐侯何足称,句践不须数。周汉获再兴,宣光定神武。愿言觐行在,玉色亲黻黼。丹诚遂披陈,秘策得宣吐。谋身虽拙计,许国心独苦。片言傥有合,丐骨归垄亩。飞帆过金陵,鼓柁适淮浦。遥传告大廷,命相比申甫。顾兹斗筲器,何以动尧禹。深惟特达知,感慨激肺腑。如何日月光,可以萤爝助。舍舟行汴堤,驱车赴延伫。伤心兵火馀,民物亦凋瘐。中使乘驲来,茶药宠赐予。拜恩丘山重,坐使瘵疠愈。行行近南都,戈甲震金鼓。将佐迎路傍,往往多旧部。冠盖如云屯,赐燕金果圃。谢免径造朝,泪落湿殿础。初称宗社危,天地同愤怒。次陈国多难,实启中兴主。末言樗散材,初不堪梁柱。鼎颠将覆餗,栋桡必倾宇。况兹扶颠危,正赖肱与股。大舜举皋陶,小白相仲父。耕莘与钓渭,端不乏伊吕。惟当博询访,考慎作心膂。封章屡恳辞,帝曰莫如女。往作砺与舟,不复容伛偻。叩额宸扆前,臣敢论伪楚。易姓建大号,厥罪在砧斧。奈何坐庙堂,乃与臣等伍。更效老猎师,十事听裁处。天子亮精诚,一一皆可许。因陈禦戎策,用此敢予侮。河外须救援,屏蔽资捍拒。问谁可驱策,因荐亮与所。京师当一到,九庙陈鼎俎。却为巡幸计,不可去中宇。南阳光武兴,形势亦险阻。西通关陜区,东与江淮距。三巴及岭海,宝货可运取。据要争权衡,黠虏谋必沮。募兵益貔貅,买马增牧圉。号令新帜旗,仗械饬干橹。军容久不振,整顿就规矩。潢池盗弄兵,群恶相啸聚。偏师命剪除,快若猫捕鼠。馀寇悉款降,分隶归籍簿。蒐裒将帅材,赏罚颇有序。经营年岁间,庶可事大举。灭敌还两宫,雪耻示千古。却隆太平基,不愧宗与祖。岂知肘腋间,乃有椒兰妒。含沙初射影,聚毒阴中蛊。规模欲破碎,谋议渐龃龉。固知鲠峭姿,自不敌媚妩。恨无回天力,剔此木中蠹。安能破铜山,但志燃郿坞。时危敢尸禄,抗疏愿引去。涕泗对冕旒,非不恋轩宁。君臣以义合,无使赭舂杵。帝度不可留,乃听上印组。扁舟返东吴,却理梁溪橹。多言更萋菲,贝锦成罪罟。尚荷皇天慈,薄谴居鄂渚。我来雪霏霏,及此岁将暮。崎岖山谷间,避寇如避弩。行尽江南山,始踏湖北土。风烟愁浩荡,鸿雁拆俦侣。沉吟白云飞,怅望黄鹤翥。晴川俯汉阳,葭菼满鹦鹉。家山渺安在,幽梦到别墅。三年再谪官,缭络万里路。浮游幻境中,尘迹叹仰俯。翠华尚蒙尘,吾敢念门户。但嗟机会失,事势契先误。今年寇益横,春夏蹂京辅。万骑略秦关,馀毒被陈汝。五陵气葱葱,中原郁膴膴。弃置不复论,弥望皆莽卤。旌旃满江淮,寇钞连齐鲁。六飞竟何从,秋晚尚江浒。何时包干戈,礼瑞奠璜琥。斯民安田畴,馀谷栖廪庾。四方道路通,舟车走商贾。吁嗟乎苍天,乃尔艰国步。譬犹大厦倾,著力事撑柱。居然听颓覆,此身何所措。又如抱羸瘵,邪气久已痼。不能亲药石,乃复甘粔籹。膏肓骨髓间,性命若丝缕。安得和缓徒,举手为摩拊。驯致海宇康,苍生有环堵。
  • 前年河内中秋月,玉帐初寒铁衣滑。羽书狎至不成眠,坐伴清光到明发。是时季弟在幕中,病隔纱窗共谈说。出师未捷身已危,继被宸章召还阙。去年中秋寓宋都,金针篆字看除书。夜同叔弟坐月下,仰望赤气环斗枢。经营两河初就绪,斥罢将帅良非图。陵晨廷争不可得,上还印绶归东吴。今年谪官旅湖外,又值中秋有佳气。纤云四卷天无河,月色满庭如泼水。缅怀诸季会合难,但与阿宗相劳慰。举杯邀月应笑人,处处相逢万馀里。我生端遇国步艰,出入将相三年间。功名富贵亦何有,慨念四海悲汍澜。心驰沙漠关塞远,身堕江湖风露寒。不须更问世间事,但愿对月身常闲。
  • 吴兴别去久飘蓬,清梦时游苕霅中。十里荷开生色画,四围波泛水晶宫。喜君再拥朱轓贰,顾我今成白发翁。傥幸宽恩听归去,定须相访五湖东。
影相集珍
  • 鎏金卧犬兽雕
  • 明清雕字古玉
  • 双龙戏首对玉环
  • 雕花银镜精品
  • 商代青铜器鸮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