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梦阳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明成化八年十二月七日(1473年1月5日),李梦阳出生于甘肃庆阳,自幼家贫,10岁时举家随父还归故里,故《登科录》直书李梦阳为河南扶沟人。父时任封丘周王府教授,颇受温和王信赖,李梦阳也深得器重,“入饱出嬉”,学业长进。
得罪权贵
弘治六年(1493),李梦阳登癸丑科乡试解元,弘治七年(1494)登甲寅科进士。初授户部主事时,即对当时外戚建昌侯侯张延龄怙宠横甚,人莫敢问的嚣张气焰深恶痛绝。他不畏权势,直言上书,写了有名的《应诏指陈疏》,直陈时弊的“二病、三害、六渐”,大胆地揭发了寿宁侯“招纳无赖,网利贼民、夺人田土,拆人房屋,虏人子女,要截商货,占种盐课,横行江河,张打黄旗,势如翼虎”等罪行,因此引来杀身之祸。寿宁侯怀着对他的刻骨仇恨,于帝前对其百般陷害,将其解职问罪,严刑拷打,诸贵戚亦并急欲杀害李梦阳而后快,后因皇帝不许,李梦阳才得官复原职。
几经沉浮
弘治十八年(1505),李梦阳进郎中,时明武宗(即正德皇帝)初立,宦官刘瑾等“八虎”使皇帝万机渐废,诸大臣上书皆不能上达,他又毅然为户部尚书韩文写疏揭发刘瑾,几成杀身之罪。先是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刘瑾假传旨贬李梦阳为山西布政司经历(掌管出纳文件),并勒令其退职回家,后刘瑾又罗织罪名,使李梦阳入狱。多亏康海力求,才使李梦阳免死。
正德五年(1510),刘瑾被诛,李梦阳被平反,官复原职,升为江西按司提学副使。后又因其得罪人太多,最后以李梦阳“欺压同列、挟制上官”之罪让其居家住闲。
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谋反被诛,原衔恨之人趁机揭发李梦阳是其同党,又将李梦阳逮捕入狱。多亏大学士杨廷和、刑部尚书林俊等人上书力陈李梦阳无罪,才使他得以获释。
终不复仕
嘉靖帝即位后,诸大臣虽对李梦阳相继屡荐,终因几十年风雨的世宦生涯,使李梦阳看透了世间之险恶,竟不为官。他治园池,招宾客,饮酒著述,名驰海内。嘉靖八年十二月三十日(1530年1月28日),李梦阳卒,时年五十八岁。隆庆初年,谥景文。
成就
李梦阳创作的乐府和古诗较多,其中有不少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且寄寓了作者力求有所改革的政治理想。《朝饮马送陈子出塞》揭露了明朝军队的腐败:"万里黄尘哭震天,城门昼闭无人战";还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今年下令修筑边,丁夫半死长城前。"笔力颇为苍劲沉重。《君马黄》刻画宦官的骄横,也栩栩如生。坐车的宦官由于"前径狭以斜,曲卷不容车",竟然下令拆房毁屋,于是"大兵拆屋梁,中兵摇楣栌,小兵无所为,张势骂蛮奴",暴露了封建统治集团的罪恶。《空城雀》通过对群雀啄麦、坐享其成的描绘,表示了对既无利弹、又蔑网罗的贫苦"翁妪"的同情,很有深意。《玄明宫行》铺叙了宦官住地的盛衰,抨击了他们的穷奢极欲,更嘲讽了这些家伙顷刻烟消云灭的可悲下场。
李梦阳的乐府、歌行在艺术上有相当成就。他善于结构、章法,如《林良画两角鹰歌》从画说到猎、从猎生发议论,后画猎双收,很见功力。但时有雕凿之痕,并未臻于自然流转的神境。另有部分乐府模拟严重,不足取。除乐府、歌行之外,李梦阳的七律也有特色。他专宗杜甫,七律多气象阔大之辞。如《台寺夏日》对台寺的描绘,很有磅礴飞动的气势,并蕴藏着鉴古知今的情思。他创作七律,也能注意开阖变化。王维祯认为:"七言律自杜甫以后,善用顿挫倒插之法,惟梦阳一人。"但也应看到,李梦阳的七律并非全是雄浑健拔之作,还有少数兴象飘逸、风味盎然的诗篇。如《舟次》"贪数岸花杯不记,已冲风雨□犹牵",《春暮》"荷因有暑先擎盖,柳为无寒渐脱绵",用词精警而自然,情趣横生而不落俗套,另具一种风致。著有《空同集》66卷。
三下长安
第一次
李梦阳天资聪颖,秉赋超群,加上从小就好学多思,因而到他十五六岁时,就已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的才子了。他17岁那年,陕西长安府开科考试,他备行装,告别家乡父老,只身前往长安。当时,李梦阳虽说血气方刚,才华横溢,但他一点也不自负,相反,他总是想到自己的不足,想到“强中更有强中手”。到了长安,他不像别人那样整天吟诗聚会,高谈阔论,借以炫耀自己,也不像那些纨绔子弟,临考前游山玩水,忘乎所以。他把自己关在小店里,认真读书。眼看就要考试了,一天,他碰到一伙挟鸡斗狗的纨绔子弟喧嚣而来。李梦阳早对这些人的行为非常反感,便上前说道:“就要考试了,你们为何如此嬉闹不休?”那些纨绔子弟,从李梦阳说话口音知是从庆阳府来的穷酸小子,哪里瞧得起他,奚落道:“北山狼;只知学而时习之,岂敢应试?”李梦阳听后,心中非常气愤。他的性子格外要强,心想,要考就必然要高中,让这些纨绔子弟看看,煞煞他们的傲气,但自己的学识状况还无这个把握,不如再读一年书。主意一定,试也不考了,长安也不呆了,回到家里,更加刻苦地攻读。
第二次
不知不觉,又一年的考试来临了。这时的李梦阳学识更加广博,他满怀自信地又一次告别家乡父老来到长安。当他刚刚出现在考场里的时候,那些纨绔子弟又不怀好意地上前嘲弄他:“北山狼怎么又敢来应试?”这次李梦阳没有生气,他机智地想了想,然后委婉含蓄地说道:“虎走青山在,山在虎还来,岂有不来之理?”纨绔子弟听后面露惭色、无言以对,只得悄悄溜走了。考试开始了,李梦阳胸有成竹,临阵不惧,才思泉涌,奋笔疾书,一篇文才俊秀、论语精辟的好文章不一会儿就做完了。他满以为这次可以扬眉吐气了,谁知,学台大人不学无术,有眼无珠,只知徇私舞弊,哪里看得出梦阳的才学。非但榜上无名,考官还竟然在李梦阳的考卷上胡乱批道:“四等大秀才李梦阳。”以此来挖苦他。梦阳万万没有想到考官会这样做,又一次愤愤而去。
两次应试,并没有使李梦阳灰心气馁,相反,学习更加刻苦了。弘治五年,李梦阳再次告别家乡,前往长安应试。这一次,为了回击学台大人的嘲弄,他在一只大灯笼上用红笔书写“四等大秀才李梦阳”8个大字。学台见他提着这样的灯笼招摇过市,不禁大吃一惊,又羞又怒,却又拿他没办法。
第三次
考试开始了,这次考试是即景赋诗。学台和那些貌似胸有韬略的考生瞧不起李梦阳,想让梦阳当众出丑,在一旁密谋捉弄办法。李梦阳并不把这些放在心上,镇定自若,胸有成竹,一边往高楼上走,一边赋诗道:“一步一步登高楼。”学台和那些纨绔子弟一听起句如此平淡,都蔑视地笑了。梦阳并不在意,又往上走了一步说:“手扶栏杆望北斗。”学台及其他考生听后不语了,心里暗想这句还有点诗意。梦阳说完继续上楼,随即又顺口成章:“不是青天遮眼目,望尽天下十八州。”学台和那些考生听后瞠目结舌,心里不由得暗暗夸奖:“高才!高才!”从此再也不敢轻视这位年仅19岁的小梦阳了。这一年梦阳考中解元,即第一名举人。第二年,又连中进士,更使人刮目相看。(《民间故事》)
四大妙事
渡江
江南润州人丁玑,朝廷命他担任广东学政官,赴任途中要过长江。有关方面为他准备了猪头、祭羊等贡品,请祭祀水神。丁玑笑着说:“行船吗,有时浮行有时沉没,这是有关天时的事,水神管这干什么?”所以就没有祭祀水神便渡江了。船行至中流,突然起了风浪,船因此翻沉了。随后,李梦阳担任江西学政,也要渡过长江去赴任。有关方面又为他准备了贡品让他祭祀水神,并用丁玑的事例说服他。他听后大怒,命令随从把水神的泥像捆绑起来投到江中,并且指着下沉的水神泥像说:“把水神投到江中,是到了他应该去的地方。”此后,他乘船渡江,竟然什么事也未发生。(《中州野录》)
奏阻课盐
武宗皇帝时,太监王瓒、崔果上奏朝廷,要用长芦运司伪官盐12000引到南京去变卖,然后用得来的钱给宫廷置办织造锦缎的材料。户部司官李梦阳、王宗文、徐廷用等对尚书韩文说:“现在是新登基的圣上初次管理朝政,不应该以变卖官盐去办宫廷用的锦缎。”韩文就按这个意见上奏武宗皇帝,并同意只给6000引。武宗皇帝询问内阁大臣:“户部为什么不全给?”回答说:“太监装载官盐时,中间夹带了许多私盐,沿途又害人,而且延迟了官盐的纳税和交易,。先帝在其后几年里,曾下决心整顿食盐的管理,这正是圣上您继续进行整顿的当务之急呀!”武宗皇帝很不高兴,说:“天下的事难道只由几个太监搞坏了?譬如十个人中,也还有三四个好人吧?”内阁大臣刘健等退出,再次上奏章,极请武宗皇帝按照户部的意见办理。皇上不得已,就听从了。(《续束献通考》)
出对联
李梦阳在管理江西学政的时候,有一名学子与他同姓同名。李梦阳就把这个学子叫到面前说:“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姓名,怎么敢起与我相同的姓名来侵犯我?”这位学子回答说:“姓名是由父母起的,明知与你的名字相同但不敢更改呀!”李梦阳想了一会说:“我现在出一副对联的上联,来检验你的才学,你如果能对上,我就宽恕了你。”接着说:“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上联的意思是说,你与我虽然姓名相同,我们可不是一样的人物。这位学子思索了不久就应对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下联的意思是说,魏无忌和长孙无忌都不因为名字相同而有所顾忌,我们何必为此事计较呢?李梦阳听后,笑着将这位学子支走了。(《古今谭概》)
白昼打灯笼
李梦阳自小跟随做官的父亲到外地生活、学习,因他聪颖敏惠,熟读经诗,学得满腹经纶,能写锦绣般的文章;在他剐满19岁时,陕西省举行乡试,全省的秀才齐集省城参加考试,考取举人。按当时规定,哪个省的人就在哪个省会参加考试,在外的人员都要回归故里。当时庆阳府安化县归陕西省布政使管辖,因此,李梦阳先回到庆阳府安化县住了当段时间,然后到陕西长安去应试。因为他一直跟随父母,亲眼目睹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又在故里听闻了官家鱼肉百姓的事实,因此激起了义愤,总想借机发泄二下。他灵机一动,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当他早晨进入考场时,手打一盏点燃的灯笼要进门,守门官吏和其他秀才都很惊讶,问:“你怎么白天打着灯笼行走?”李梦阳一本正经地答说:“现在太黑暗了,我怕遭人暗算!”李梦阳说罢,微微—笑;秀才们对他的意思心知肚明,也对应一片笑声。而主持考试的官员们虽然心中生气,想发作给李梦阳难堪,但转念÷想,明里整治他,倒显他们肚量小;等他考试时或考试后再想妙方整治他不迟。试卷是密封的,无计可施,但在试卷拆封后,李梦阳竟中了第一名,为解元,而且他的文章被人们竞相传抄,一时长安纸贵。在盛名之下,官员们只好千瞪眼了。(《民间故事》)
介绍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明朝文学家。祖籍河南扶沟,庆阳(今属甘肃)人。身为明朝文“前七子”之一,与何景明并称文坛领袖。曾祖父赘于王氏,父恢复李姓。弘治六年(1493)举陕西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因连丧父母,在家守制。直到弘治十一年,出任户部主事,后迁郎中。弘治十八年四月,因弹劾“势如翼虎”的张鹤龄,被囚于锦衣狱,不久宥出,罚俸三个月。出狱后,途遇张鹤龄,李梦阳扬马鞭打落其两齿,可见他嫉恶如仇的强硬态度。郭卓茂称李梦阳为:“有明一代中国文坛上胆大包天的诗人”。正德元年(1506),因替尚书韩文写弹劾刘瑾奏章,被谪山西布政司经历,不久又因他事下狱,赖康海说情得释。刘瑾败,复起任原官,迁江西提学副使。后因替朱宸濠写《阳春书院记》而削籍。 李梦阳鉴于当时台阁体诗文存在“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弊端,决心倡导复古以救其痿痹,确有一定进步作用。他认为“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缶音序》);同时也鄙弃中晚唐诗,认为“至元、 白、 韩、孟、皮、陆之徒为诗,始连联斗押,累累数千百言不相下,此何异于入市攫金、登场角戏也”(《与徐氏论文书》)。主张古诗学魏晋,近体学盛唐。他的主张影响甚大。《明史·文苑传》说他与何景明“倡导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翁然宗之”。然而,李梦阳过于强调格调、法式,未能很好地从复古中求创新。尤其在他与何景明的辩论中,意气用事,论点更趋偏激,导致刻意古节、泥古不化的流弊,甚至走上抄袭剽剥的道路,反而扼杀诗歌创作的生机。直到晚年,他有所悔悟,在《诗集自序》里,承认“真诗乃在民间”,而自己的诗是情寡词工,并非真诗。两次下狱
第一次下狱
李梦阳出身寒微,兼之他为人强直,入仕不久,当其监税三关时,就第一次触犯权贵而下狱。据李梦阳《下吏》诗自注:“弘治辛酉年,坐榆河驿仓粮。”崔铣《空同李君墓志铭》中说:“常监三关,招商,用法严,格势人之求,被构下狱,寻得释。”徐缙《空同李公墓表》也记载:“公初税三关也,立法严整,请谒不行。勋珰诬之,逮狱,寻释。”综合以上材料,可知梦阳在监税三关时,因用法严整,与权豪势要相抵触,因而被诬告,以榆河(在今北京附近,离居庸关不远)驿仓粮事下狱,但很快就得以释放。这是弘治十四年(1501)的事,梦阳时年正当“而立”,却经历了宦海浮沉的第一道波澜。
第二次下狱
弘治十八年(1505),李梦阳上书孝宗皇帝,劾寿宁侯,结果又导致了他第二次下狱。此事全过程,李梦阳在《上孝宗皇帝书稿》所附之《秘录》中述之甚详:“于是密撰此奏,盖体统利害事。草具,袖而过边博士(贡)。会王主事守仁来,王遽目予袖而曰:‘有物乎?必谏草耳。’予为此,即妻子未之知,不知王何从而疑之也。乃出其草示二子,王曰:‘疏入,必重祸。’……及疏入,不报也,以为竟不报也。一日,忽有旨拿梦阳,送诏狱,乃于是知张氏有本辩矣。张氏论我斩罪十,然大意主讪母后,谓疏末张氏斥后也。……奉圣旨:‘李梦阳妄言大臣,姑从轻,罚俸三个月。’此十八年四月十六日也。”
-
猗嗟我凤生三雏,二雏成立少者殂。为巢抱卵两不易,自挺独立身羁孤。兄既躬耕浊河岸,弟亦塌翅青云途。儿长女大愿各足,鸡肥酒熟时相呼。仲氏吹篪埙者伯,兄今六十我半百。敢言意气激隤俗,要使纷纷睹标格。大梁张路固好手,湖州生绢照眼白。当堂掉臂扫丹墨,倏忽老面开生色。盘松葳蕤杂花远,云屏石几文茵软。灵芝底出琅玕瓶,蟠桃突磊琉璃椀。鹤行昂藏疑欲啄,复缀山麋意逾宛。大公乌纱微俯身,中心爱弟爱复亲。次公氅服青罗巾,傍兄袛顺情性真。壶陈爵设即未举,俨如酬劝言辞谆。其言伊何怀二人,飘风烈烈吹三秦。衔悽西望道路阻,高丘莽杳狐兔邻。又如自叙伤夙昔,衰暮安宁思苦辛。季冬十日兄生日,今日天开皎日出。长裾珠履坐上满,剥羜椎牛酒盈室。此时此图挂之壁,观者嗟咨黯如失。二公揖逊恰相向,回看乃在画图上。骨法形神各不疑,舆台缉御俱惆怅。逶迤拂拭诸欲动,展转顾惜嗟宗匠。瓶中梅菊谁致女,倒映芝挑故相荡。韡灼真回绮席春,芳香解溢金罍鬯。兄今健饭犹廉颇,丹砂我炼寻黄婆。复闻张生善山水,买绢请扫青嵯峨。嵯峨一扫一千幅,一年一幅南山歌。
-
庐山绝顶天池寺,铁瓦为堂白石柱。传言周颠劳圣祖,天眼尊者同颠住。崄绝下阚无底壑,屈曲穿缘惟一路。顷属秋晴强攀陟,俯之四海生云雾。岷峨累垂西向我,杳杳长江但东注。君不见寺东崖石镌竹林,穹碑御制山之岑。周颠胡不留至今,周颠胡不留至今,虎啼日暮愁人心。
-
庐山绝顶白鹿台,上有御制周颠碑。石龟下蹲高结螭,天葩震烈云汉回。文古两汉仍过之,忆昔草昧龙虎斗,黄旗紫盖颠能知。颠也似真还似痴,帝非感悟宁用兹。百年势移功渐泯,碑亭毁裂将及碑。诃持白昼鬼神泣,光耀天阴雷电随。先朝虽允僧奏劄,修葺其如归有司。有司有司颠莫疑,试看碑文碑后诗。
-
雷泉峡激石巃嵷,日湍山陷回光动。吁嗟此壮观,万古谁为开。涡黄潭黑窈莫测,秀黛碧玉何崔嵬。人言窟底有龙卧,气吐白昼常风雷。去年重九登吹台,翘望名山思袅娜。今年今日谁料吾,醉踏穷山蹑礧砢。拂衣欲上万仞壁,濯缨还就孤崖坐。秋风吹林猿狖语,浮桥横空袅相拄。岚寒细飘瀑布雪,峰云破碎芙蓉裂。金芝瑶草真有无,缥缈仙灯暮明灭。君不见此桥今千年,谷冷迹绝无人烟。岩劖苔蚀石漠漠,太白紫阳俱我前。对此不须更惨怆,明朝且上香炉巅。
-
怀玉之山玉为峰,四面尽削金芙蓉。东风破碎瀑布落,有潭十八龙为宅。山头草堂开者谁,斩木通道余心悲。白猿啸雨岩竹裂,石路上天风树吹。我闻龙乃变化物,群然卧此龙何为。胡不滂沱惠下土,一洗四海无旌旗。
-
君不见怀玉山,山七盘,盘盘上无极。阴霾白日崖洞黑,隆冬雨路谁来得。稻田月池山上头,半天有地今我游。石坛剥落古佛弃,木落俯见东岩湫。湫中巨鱼长如人,红眼射日翻金鳞。天台桃源在何许,采药避秦此处吾告汝。
-
豫章古城牙城南,何年凿井置铁柱。井深江通没不见,时寒水涸始一露。玩之非石亦非铁,孤立差牙若枯树。人言旌阳锁水母,此语荒唐奚所据。或云藉此压江涛,兹理或有谁者劳。顾今伏腊尽奔走,归美真君瑶殿高。金灯翠旗日来御,雕阑玉槛围周遭。俗论纷纷不须辨,秋风日暮尘满县。
-
四月月圆登快阁,天半晚窗雷雨入。邑中上客携酒至,欧阳罗子咸来集。去年为阁初筑台,我时登之雷雨来。神明似有两岁约,晴雾歘值千山开。千山回转江中流,徙倚阑干增暮愁。夕日下看衡岳破,波涛左顾匡庐浮。苦思昨年生盗贼,大江南接江之北。烽火遥连海岱红,杀云眼见鄱阳黑。斯邑汹汹今始安,我今对酒能不宽。诸君稍减般移苦,百姓新回种植欢。北风江涌月东来,更说夙昔俱停杯。阴晴仓卒不自料,万事恍惚谁能猜。潢池暂殄干戈衅,向隅犹抱疮痍哀。劝君置此勿复道,放歌且与云徘徊。
-
匡庐山北东林寺,前年八月游曾至。只今马出莲峰道,西望东林但缥缈。风吹槲栎猿昼啼,却忆石门临虎溪。旧听石濑尚在耳,雷烧碑树今应死。
-
水帘瀑布人罕至,三级背悬五老峰。涧石嵯岈路险涩,深窟风草吟蛇龙。自从开辟藏难见,可怜彼暴蒙称羡。走势天晴万古雷,流光壑暝常留电。乱峰云走白日微,玩罢催君及早归。鬼神忌才亦好静,恐有骤雨沾裳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