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魏源

朝代:(清)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更 多

主张

革新变法
  魏源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他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反对侵华
  魏源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提出了反侵略的主张与办法。他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有一定的认识,同林则徐“民心可用”的观点相一致,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他从三元里和台湾等地人民抗英斗争中得到鼓舞。在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之后,他满怀激情地以“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的诗句,热情讴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愤怒声讨投降派为侵略军解围的可耻行经,并在《海国图志》中写道:“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师,歼夷兵,以欵开网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又说“广东之斩夷首,捐舰者皆义民”,“两禽夷舶于台湾,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义民”。他主张利用和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抵抗外来侵略的主要力量,与投降派“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政策形成鲜明的对照。
  为了有效地进行抵抗,他反对“浪战”,而主张“以守为战”。他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提出“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一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主张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设阱以待虎,设以待鱼”,以歼灭来犯者。这种相信熟悉情况的当地人民群众,发挥他们的长处和抗敌的积极性来组织反侵略武装力量,并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切合于当时敌强我弱,敌寡我众的客观实际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兴办实业
  魏源同林则徐一样,是鸦片战争时期“睁眼看世界”,最有眼光的人物。他既坚决反抗侵略,又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他在《海国图志》中很好贯彻并发挥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口号,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社会上发生了振聋发聩的重大影响,针对当时封建顽固派把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一概目之为“奇技淫巧”的无知,他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必须认真加以学习,而不能盲目自大,自甘落后,为此,他提出一套具体方案,不但包括了官办军事工业,改进军队武器装备的内容,而且提出了兴办民用工业,允许商民自由兴办工业的主张。其中包含了例如:“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凤锯、水锯、火轮舟、自来火、自转碓、千金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主张以后“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他还倡议“立译馆翻夷书”,并“于闽粤二省武试,增设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以奖励科学发明。他认为这样做,即可以“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逐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从而达到“制夷”之目的。他满怀着民族自豪感,对中华民族的智慧才能充满信心,认为“中国智慧无所不有”,中国“人材非不足”,“材料非不足”,中国有着丰富的矿藏和资源,具有自己的有利条件。他相信中国人民有能力掌握西方的新式生产技术,可以逐步做到“不必仰赖于外夷”,指出只要经过努力,若干年后,必然“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中国一定能富强起来,赶上并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推崇民主
  魏源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也很推崇和歆慕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他称誉瑞士“不设君位,不立王侯”,“推择乡官理事”,是“西方桃花源”。又说“墨利加北洲(指美国)之以部落代君长,可垂奕世而无弊”。在封建专制制度长期统治下的当时中国,敢这样赞美没有君主和皇帝的政治制度,不能不说是很有胆识的见解。

赋税思想
  在赋税问题上,魏源主张培植和保护税源,指出“善赋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而培其本根”。他指责苛重税敛,“不善赋民者,譬则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罄不止”,认为重税破坏了纳税人的财产,也就破坏了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彼贪人为政也,专脧富民;富民渐罄,复脧中户;中户复然,遂致邑井成墟”,“有因何不种稻稷?秋收不给两忙税,洋银价高漕斛大,纳过官粮余秸秷。”魏源主张国家利用赋税手段保护工商业的发展,认为“士无富民则国贫,士无中户则国危,至下户流亡而国非其国矣”。他所强调的富民主要是指工商业者。提出这一思想。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魏源还对生产经营成本高低的原因及其对财政税收的影响作了一定的分析,例如他认为淮盐成本之高是由于细商所支付的浮费和勒索太多。如果废除细商专卖制度允许散商凭票运销,即可大大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这样既可促进食盐销售,抵制走私,又可增加国家的盐税收入。魏源的这一观点在我国19世纪以前的经济思想中是极为罕见的。


著作名录

  魏源学识渊博,著作很多,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海国图志》是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部,也是他作为地理学家的代表作。该书有50卷本、60卷本和百卷本三种。他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为基础,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编成50卷本,道光二十七年(1847)扩充为60卷本,次年徐继畲的《瀛环志略》问世,魏源吸取该书和其他资料,于咸丰二年(1852)增补为100卷本。《海国图志》内容丰富,记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军事和科学技术,乃至宗教、文化等情况,并附有世界地图、各大洲地图和分国地图等。此书主旨在唤起国人,学习外国的长技,兴利除弊,增强国力,抵抗外来侵略。它与成书时间相近的《瀛环志略》是中国学者编写的最早的两部世界地理著作。

  其它著述还有:《古微堂诗文集》、《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古本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春秋繁露注》、《老子本义》、《墨子注》、《孙子集注》等若干卷。20世纪80年代末其诗文被辑为《魏源集》。


故居

  魏源故里,现属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故里现存有故居,为清乾隆初年修造,占地面积1710平方米,建筑面积756平方米,为典型的清代湘西南木瓦结构民居,上世纪90年代经过两次维修,恢复了原貌,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座西向东,两正两横,独立于绿色田园中间,前临一片平坦的千顷稻浪,院后缓缓流过一湾金水,左临象山,右对狮岭,风景别具洞天,在当地有“狮象把水口,金板铲龙门”的风水传说,乡人至今认为象山出了清代首屈一指的思想家魏源,狮岭产生了清代抗倭名将两江总督南洋大臣魏光焘,都是“狮象”风水的结果。

  故居系魏源的祖父孝立公遗留下的产业。相传魏氏九世祖元瑛公至魏源祖父孝立公居所称“垭塘湾公馆”,民国初年改建为宗祠,孝立公另给十个儿子建了十座大体一致的宅院。魏源的父亲魏邦鲁,字春煦,排行老五,魏源故居就是他及家人所分住的的其中一座。魏源在这里诞生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至他27岁那年(1820年)全家迁往江苏定居才很少回家。1951年土地改革时,这所房子被分给魏源之房族后裔魏华柏等几户贫下中农居住。1994年,隆回县人民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将故居内住户全部迁出,收归国有。1994年、2000年和2006年国家文物局先后三次拨款进行了维修。


轶事典故

求学
  嘉庆十二年,少年魏源离开了苦读多年的家塾,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了邵阳县城爱莲书院求学。

  相传著名文学家周敦颐即在此种莲,他的传世名篇《爱莲说》就在此完成。其中名句“莲,花之君子者也”,即为爱莲书院起名之滥觞。爱莲书院的读书生活给魏源留下绮丽的回忆,他在《答友人书院读书之邀》一诗中吟道:“池莲应入梦,门柳正扶春。”

  “岁时,参加县考,”前三名魏源、何上咸、石昌化,联名如贯珠。而何最少,世称“三神童”。县试之后,补县学弟子员。参加府试,考取案首。此时的湖南学政是李宗瀚,乾隆五十八年进士。他是藏书家、金石家和书法家。这位博学多才的学政看中了年轻有为的魏源,对魏源爱护有加。三年县学使魏源知识面拓宽,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馆授徒
  嘉庆十五年(1810年),魏源回到故乡,开馆授徒。因为他课教得好,“名闻益广,学徒踵至”。“腹内孕乾坤”的魏源并不满足乡间塾师的平静生活,他于嘉庆十八年(拔贡是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清代规定,到一定年限,由各省学政在生员中考试选拔优秀生员,保送入京,作为拔贡。每府学各名,县州学年)来到省城长沙,进著名学府岳麓书院学习,准备参加选拔贡生的考名。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当京官,知县或教职。

  魏源在岳麓书院的时间不长,但在学习期间,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如汤金钊,袁名曜,李克钿,何庆元等。这些名士对他一生的事业和成就都起过重大的作用。

  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汤金钊。汤金钊在主持湖南拔贡期间,办事认真,正直无私,录士极严。他在视察岳麓书院时,对岳麓书院办学方针及教学方法进行充分调查,对其严格办学十分满意。

名师好友
  在学生中,他尤其喜爱才具独特的魏源。魏源同汤金钊前辈有过较频繁的交往,从汤身上学到不少知识。汤金钊与湖南巡抚广厚主持湖南拔贡。这次共选拔人,魏源亦名列其间。

  魏源到北京后,本应及时多天不露面。汤金钊去拜见选取他的老师。但是,不善钻营且只知苦读的魏源,却一头扎进古书堆中,感到奇怪,以为他病了,便亲自去拜访。汤金钊礼贤下士,爱才若渴,跃然纸上。从中也可见,此对忘年交情谊之笃。

  袁名曜,湖南宁乡人。他是魏源就读岳麓书院时的山长。他治学严谨,办学认真,为文高远,谈锋甚健。据《宁乡县志》载:“其为文意格高浑,不落恒蹊,穿穴经史,自达其所见。”“足迹遍天下,尤留心舆图厄塞,河渠险隘,古今沿革。”这位山长对青年魏源有较大影响。

  李克钿,字冠湖,湖南桂东人;何庆元,字积之,湖南桂阳人。是魏源在岳麓书院时的同窗好友,都是得益于湖湘学派而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和魏源是同科拔贡,成为学术思想上的知交。

岳麓书院读书
  岳麓书院的读书生活对魏源一生影响至大。在以后长期的幕僚生活和著述工作中,魏源同也是岳麓书院毕业的著名人物贺长龄、陶澍有了超乎常人之间的交往和情谊。在岳麓书院读书之余,漫步爱晚亭,留连岳麓山,曾赋诗抒情:“日尽月野白,余晖在山顶。流水如有情,徊上襟领。野服欺松风,幽寻自人境。是时月未上,万象互光景。危云天际峰,斜霓天南影。天高人独立,溪急野逾静。冰鳞空水明,归翼凉烟引。咏归谢童冠,意行无远近。”

  魏源自注作《晚步寻爱晚亭至岳麓寺》(《魏源集》),这首诗是魏源在岳麓书院读书时,游爱晚亭,览岳麓寺,有感而发。他一心攻读,积极储备,但读书时的心境是恬淡平静的。岳麓书院的短促的岁月给魏源的一生打上了深刻的印痕,使他终生难以忘怀。可以说,这就是魏源的岳麓书院情结。


生平

  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魏源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今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7岁从塾师刘之纲、魏辅邦读经学史,常苦读至深夜。母怜其过勤,每夜定时熄灯令卧,他伺二老熟寐,以被遮灯默读。9岁赴县城应童子试,考官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极”嘱对。魏源摸着怀中二麦饼对曰:“腹内孕乾坤。”考官大为惊异。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取秀才。嘉庆十六年(1811)辛未岁试补廪膳生。嘉庆十八年癸酉科选拔贡。嘉庆二十五年(1820)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中式举人第二名。道光五年(1825)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又助江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撰《筹漕篇》、《筹齿差篇》和《湖广水利论》等。

  道光九年(1829)应礼部会试,与龚自珍双双落第,房考刘逢禄作《两生行》哀之,从此龚魏齐名。魏捐内阁中书舍人候补,内阁藏书丰富,乃博览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时社会动乱加剧,他目睹江华瑶民起义,深感清政权的腐败;道光二十年爆发了鸦片战争,外国侵略危机使他更加愤激,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热情。

  道光十二年(1832),魏源来到南京即相中地处城西清凉山下乌龙潭边,,史称"诗巷"的龙蟠里东侧购地建3进草堂,初始魏源为爱屋起名"湖子草堂"后改名"小卷阿"。并在潭边浅水处建有"宛在亭"。魏源后半生,长年居住此处,其名著《海国图志》即在此处撰写完成。其间,他与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往来甚密。

  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直接参与抗英战争,并在前线亲自审讯俘虏。后见清政府和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立志著述。道光二十二年(1842)完成了《圣武记》,叙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材不竞之谓贫;令不行于海外国非赢,令不行于境内之谓赢。故先王不患财用,而惟亟人材;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官不材,则国祯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的人才论观点。

  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魏源再次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任东台、兴化知县。期间改革盐政、筑堤治水。他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后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852)成为百卷本。它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改革中国军队。为了捍卫中国的独立自主,他号召“以甲兵止甲兵”,相信中国人能战胜外国侵略者。他告诫人们在“英吉利蚕食东南”之时,勿忘“鄂(俄)罗斯并吞西北之野心”。他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火器等,使国家富强。他主张革新,要求“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并在《默觚》中发挥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后知,屦之而后艰”的主张,实为近代中国改良思想的前驱。对清王朝长期昧于世界大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封关锁国的闭关政策和媚外求和的路线予以犀利的批判。正如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咸丰元年(1851),魏源授高邮知州,公余整理著述,咸丰三年(1853)完成了《元史新编》。后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革职。旋复职,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乱多故而辞去。晚年,潜心学佛,法名承贯,辑有《净土四经》。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展开内容】
  • 地平如板舆,天覆如穹庐。与君百年内,托足无斯须。试问所营营,花蕊上蜂须。一春所酝酿,广为三冬储。下备子孙哺,上奉君王需。区区一饱间,竭此百年躯。谁知甘似饴,出自苦之余。
  • 苍苍惟一色,不辨云树峰。浩浩惟一声,不辨风泉松。入谷几千曲,穿云将万重。时时乱石间,洄潭卷天容。寻源不得源,讵惜劳双筇。山荒人迹绝,猿鸟俱鸿蒙。谁知万壑响,出自微泉淙。万泉之上游,关键万峰中。出入石府藏,讵非龙所宫。空翠风不卷,气与诸天通。
  • 溪山各无言,万去所酣醉。水石各无心,万松为映渍。松云几万重,浸得衣浑翠。身似鱼游空,何待生羽翼。仰视峡中天,古井澜不沸。咳唾不敢轻,谷响殷潮势。步步皆岳魂,息息通仙忾。莹然一寸心,苍苍照天地。诗难状碧空,梦亦浮元气。何人苍龙岭,俯瞷思飘坠。请谢世网尘,和枕秋云睡。仙犬守云扃,毋许渔樵至。
  • 山大水声小,水与山不敌。谁知砉砉响,能静岩岩魄。岱宗石不裂,裂即万寻壁。山泉云际青,飞下勇无择。涧水奔赴会,供此双龙吸。嵯峨萧瑟间,声光百寒碧。仰视苍苍天,坼入巉巉石。倾崖宿苍阴,倒影地不及。不辨峡西东,但随溪转侧。到此顿忘归,今古空明积。昔贤此考槃,觞咏谭王伯。至今濯缨亭,气与岱宗赫。山禽不敢啼,草树若屏息。悄然万虑澄,何独红尘隔。
  • 北山恒若渴,得水已足豪。何况天城墉,四壁围周遭。万木千水石,相合成空涛。置身万绿中,眉入松间毛。回顾木杪平,始觉所历高。离宫负苍翠,梵宇横山椒。当年法雨地,诸天殷海潮。逃喧入寥寂,未觉流泉嚣。僧愧隐居逸,悯我征途劳。极目云天间,陶然咏唐尧。
  • 度梁访天门,忽讶山无底。穿出碧玲珑,渐深青壁垒。人影没数重,倒在波涛里。白云不在天,明月不在水。落此乱石坳,钟声催不起。但闻涛隐沦,不测泉终始。崖高水深深,天寒日色死。请君雨后来,一赠钧天耳。
  • 临险如大敌,奋势成独往。竭尽筋力能,驯至青冥上。一壁石怒生,千崖狞相向。石云昼不收,崖瀑夜逾响。数日惟一登,不知所历向。及颠反下视,始悔轻身妄。俯影如在渊,其深不及望。中奥何包孕,山于斯府藏。一降一生妍,一步一回仰。
  • 一石亘千里,石上森万峰。羊肠绕其西,孟门峙其东。凛然长黑云,我行入其中。崩崖划大谷,飞瀑裂鸿蒙。诸山听指挥,趋侍何鞠恭。关塞肘腋扼,郡邑尻脽从。昂头赴东海,三月脊犹穹。绝顶竟砥平,万马屯崇墉。建瓴批捣势,扼吭当关雄。一面制天下,络绎驱驼?。宜乎紫团参,自古王气钟。到此身骤贵,宇宙蟠心胸。承平无险要,怀古来悲风。
  • 天风吹夜泉,琤若雨声碎。不知一片月,已上啸台背。遥山白于晓,林樾失翠黛。湖云碧丁烟,因风荡为籁。相将沿堤去,步入空明内。俯仰寒苍然,清气不可界。且与夜渔人,伫立听石濑。
  • 北龙到海尽,郁钟泉石秀。巀然大黑云,横枕蓟门右。矫首忽西上,欲与太行斗。青苍无坼虩,谁识中藏奥。全变边塞莽,自成苍玉宙。阳崖百卉尊,阴谷千冰溜。松云栋牖出,韶頀阶除奏。我来雨后山,黛洗烟岚透。干霄千石奋,喷雪万泉吼。雄哉造化藏,远笑骊山陋。
影相集珍
  • 人兽互戏盘云古玉
  • 虎头兽纹组合酒器
  • 银错金飞禽走兽雕画镜
  • 飞天神马金带
  • 精美青花瓷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