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丘逢甲
生平
爱国世家
生于台湾省苗粟县,可以说是出生在一个爱国世家,其先祖是为躲避战乱而从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因不愿在入侵者面前苟且偷安而举族南迁。在长期颠沛流离的徙居生活中,他们不得不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养成了刻苦耐劳的习惯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并且后代子孙牢记一条遗训:即先祖是因外族侵扰而辗转南迁,所有后代子孙,不论落籍何处,都应勤耕苦读,自立图强。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时,因耕地狭小,无以为生,所以偕同一批客家人又漂洋过海,向台湾迁徙,这大概是清乾隆中叶时期。到丘逢甲这一代,丘家在台湾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历史了。
1864年,丘逢甲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爱国爱乡思想、生活上则保持清朴风尚的乡村塾师的家庭里,自幼受清朴刚正家风的熏陶和艰苦生活的磨炼,“幼负大志”,渴望报效国家民族。这一切对他日后的事业以及人生道路都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 丘逢甲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在其父的亲自教授下,六七岁即能吟读、属对。14岁时赴台南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受福建巡抚兼学台丁日昌注意,特赠“东宁才子”印一方,由此闻名全台。1888年参加乡试,中试为举人。
第二年春,赴京参加会试(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中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此时丘逢甲年仅26岁,但他却无意仕途,辞归故乡,专意养士讲学,任台南崇文书院主讲,同时兼任台湾府衡文书院及嘉义罗山书院主讲。1892年,《台湾通志》总局正式开设,丘逢甲被聘为采访师,负责采访、补辑乡土故实,因此有较多机会深入民间,了解社会民情。这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正处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之中,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这样的社会现实不能不使丘逢甲感到郁闷和隐忧,他慨叹道:“风月有天难补恨,江山无地可埋愁。”“孤岛十年民力尽,边疆千里将材难。”他预感到一场大的动荡即将到来,自己虽隐身山林,专心教读,但渴求报效国家之情却炽热而强烈。在他的书屋中,自书中堂“且看鹰翅出云时”,以明心志,时刻准备报效国家。
台湾战役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预见到台湾前途危难,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创办义军,自己带头变卖家产以充军费,并动员亲属入伍。不久,160营(实际上经训练的只有30余营)义军成立,丘逢甲担任全台义军统领(又称义军大将军)。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国马关春帆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丘逢甲悲愤交加,当即刺血上书,抗议李鸿章的卖国行径。此后他多次联合台湾绅士向朝廷发出呼吁电,要求废约抗战。清政府不但置台湾领土和几百万同胞于不顾,而且急诏撤回守土官兵。丘逢甲联合一批爱国志士,与日军展开抗战。日本侵略军进攻台湾后,台北、台南和台中的防务分别由唐景崧、刘永福和丘逢甲、林朝栋负责。由于唐平时放纵部下,纪律松散,无心抗战,一与日军交手,便节节败退,不久基隆失守,唐化装逃离台北,台北被日军轻易占领。消息传来,丘逢甲急举义军赴台北增援,途中得知台北已沦陷,唐已内渡,气愤至极。日军沿铁路南侵直达新竹,丘逢甲率义军与日本侵略军血战20余昼夜,进行了大小20多场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终因“饷尽弹尽,死伤过重”而撤退。
1895年秋,失败后离台内渡,定居镇平,往来潮、汕、广州之间,一度赴港、澳、南洋等地,曾与康有为、梁启超会晤。后顺应时代潮流,从赞同维新保皇逐渐倾向革命,掩护同盟会员的反清活动,致力于兴办学校,推行新学,培植人才。先后担任两广学务处视学、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等。民国成立,以广东代表身份赴南京参加筹组临时政府,被推举为参议院议员。1912年初,扶病南归,随即病故。他临终弥留之际,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黄冈起义
1907年5月,第二次黄冈起义失败后,何子渊等领导人随即返回梅州。不久,萧惠长、江柏坚、姚竹英、张花谷等人身份不幸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顶茶场达半年有余。其中姚竹英等人在箭竹顶茶场住了半年多,萧惠长、江柏坚住了四个多月,邱逢甲为了营救革命党人及商量下一步行动方案,于1908年(戊申年)夏初,多次来到石马“顺裕庐”跟子渊先生商讨对策,后遇险党人卒在何子渊、邱逢甲的疏通、担保之下得以脱险。
1904年,邱逢甲在箭竹顶茶场策划“黄冈起义”行动计划期间,为石马私塾先生黄彩平题写的屋名“迁善楼”墨宝,因刻石师父不小心泡了水,缺损了一角,这次子渊公又在箭竹顶茶园议事厅请邱逢甲即兴挥毫重写了一张。为此,黄彩平还特地减免了何家两斗谷种的地租以表谢意。(迁善楼,光绪戊申夏月,邱逢甲书)
黄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给满清王朝所造成的冲击却堪与广州黄花岗起义相媲美。正如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所言:“若无此次诸烈士轰轰烈烈足丧满虏之胆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义师一举而鄂督瑞澄入军舰之美果?”。
1904年春节,邱逢甲在箭竹顶茶场一共住了两晚,直至正月十八才下山。期间,特地以何子渊的字“东汉”为据,为子渊先生题下“光汉茶庄”和“渊庐”“顺裕庐”等多幅墨宝。“光汉茶庄”坐落在石马镇石马圩“光记”商店对面,营业面积约100多平方米,由何子渊的弟弟子韶负责经营,是箭竹顶茶在海内外的经销母店,同时也是革命党人的地下联络点。箭竹顶茶在清朝乾隆年间非常出名,行销海外、南洋一带。民国时期,渊公曾以此茶馈赠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陈济棠、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张发奎等名人,均赞不绝口。“渊庐”坐落在“光记”旁边,建筑面积约50多平方米,专供何子渊在石马上学的子孙寄宿及革命党人临时落脚之用。
不料,两座极具历史、文物价值的建筑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土改”名义没收,房契、地契被强制烧毁。打到“四人帮”后,石马公社革委会又以何子渊家没有“台湾关系”为由拒绝归还……
话说邱逢甲1904年正月十八回到兴民学堂,不久便接到广东省政府的调令,奉调广东学务处任职。
诗歌成就
丘逢甲一生共写过5000余首诗,传世的现尚有3000余首,其中“怀台诗”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的诗都是有感而发,情深意切,绝无无病呻吟之弊,故能辗转传抄,广为传诵。即使在100余年后的今天,人们读他的诗集,仍能激发爱国热情,如临其境。当然,除了真情实感外,“乐宁才子”的作诗技巧同样是相当高超的。江泉的《丘仓海传》对此曾概括道:“仓海暨内渡……日以赋诗为事,而故国之思,以及郁伊无聊之气,尽托于诗。诗本其夙昔所长,数十年来复颠顿于人事、世故、家国、沧桑之余,皆足以锻炼而淬砺之。其所为诗,益苍凉慷慨,有《渔阳参挝》之声。又如飞免骠袅,绝足奔放,平日执干戈卫社稷之气概,皆跃然纸上。”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中对这种豪放激越、震撼人心的诗风同样有很高的评价,并称丘逢甲为“诗界革命一巨子”。介绍
丘逢甲 (1864年—1912年),又名仓海,字仙根,号仲阏,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祖籍粤东嘉应州镇平(今梅州蕉岭县)人,光绪15年(1889)登进士,是清末著名诗人和爱国志士,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丘逢甲虽然在潮汕地区任教的时间不长,但他扬弃旧式以时务、策论、诗、古文辞课士,摒弃八股试帖,创办当时粤东潮属各县独一无二的新式学堂,开创了潮汕近代新学的先声。
丘逢甲,台湾苗栗客家人,祖籍粤东嘉应州镇平(今梅州蕉岭县)人。1895年甲午战争后(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坚持反对并组织义军反抗日军。同年5月23日,唐景嵩发表宣言,宣称“台湾同胞誓不服倭,与其事敌宁愿战死”。丘逢甲任义勇军统领,隔日,国会议长林维源逃亡至福建省厦门。5月29日乙未战争掀起战端,6月4日总统唐景嵩弃职逃亡福建厦门,镇守北台湾的正规军溃败。其后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携带家眷内渡广东嘉应州。其后虽有名将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及吴汤兴、姜绍祖、徐骧等人率领的诸多民间义勇军奋起抗日,但由于装备及训练均远不如日本,终究于10月21日被日军攻入大本营台南,台湾沦陷。
丘逢甲内渡后先在家乡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支持康梁维新变法;1903年,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人创办的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革命党人参与筹划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
中华民国建国后,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民国元年(1912年)元旦因肺病复发,正月初八日(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终年48岁。台湾建有逢甲大学以示纪念。
评价
正面评价
丘逢甲少年得志,却弃官返台从事教育工作;已未割台时,他首倡独立抗日;内渡大陆后则献身推广新式教育,为国家培养元气。终其一生始终对国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
丘逢甲的诗文曾获得诸多学者高度的评价:钱仲联曾评其《岭云海日楼诗钞》曰“七律一种,开满劲弓,吹裂铁笛,真成义军旧将之诗。”柳亚子谓“时流竟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梁启超则誉为“诗界革命巨子”、“天下健者”。
负面评价
1895年反割台运动期间,丘逢甲虽首先刺血上书反对割台,尔后却提前内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实际表现未尽理想,使后人稍有微词。连雅堂在《台湾通史》便作总评为“成败论人,吾所不喜,独惜其为吴汤兴、徐骧所笑尔。”丘氏内渡之际,有谓其挟带巨额公款而,但因无实据,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迄今仍无定论。
-
海山斜日郁苍苍,回首神州意黯伤。热血满腔凉不得,苦教枰药累真长。无力能消古劫尘,愧君卖药济斯民。千金妙有神方在,著手先成海上春。所须药物是当归,有客天南叹式微。未报国仇心未了,枕戈重与赋无衣。色舞眉飞夜论文,天涯意气最怜君。相期海上归来日,王寿山头话白云。
-
寻洲志伟高伦布,开国功高卓耳基。皇帝玺书亲问讯,太平洋外树龙旗。西穷月竁传天语,东走星槎奉国书。三日逢头七逢尾,真看沧海掣鲸鱼。
-
何事天涯怨式微,六龙西幸不曾归。平生稷契空相许,茧足荒山素愿违。缥缈碧云飞两凫,泥中久辱胡为乎?仙山楼阁不归去,万树桃花今在无?天马何曾西极来,千金市骏枉燕台。不应河岳英灵尽,岁岁天门诏榜开。黄麾立仗待头颅,一掷成枭注太孤。多怨天公不能笑,怜他玉女误投壶。眼前缘转更黄回,如此天心也费猜。惊起希夷五龙蛰,胡尘蒙过华山来。
-
天寒岁暮漫神伤,天地心终复见阳。留得梅花风格在,空山洒墨作寒香。扫尽凡花是北风,孤芳原不与凡同。任他众鸟欣相托,自放寒花向雪中。
-
西半球归东半球,偃然有国卧亚洲。逢人莫说华盛顿,厉禁方悬民自由。古来剑侠王海外,虬髯之客何英雄!此世界真新世界,剧怜归计太匆匆。
-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虎韬豹略且收藏,休说承明执戟郎。至竟虬髯成底事,宫中一炬类咸阳?捲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成名竖子知多少,海上谁来建义旗?从此中原恐陆沈,东周积弱又于今。入山冷眼观时局,荆棘铜驼感慨深。英雄退步即神仙,火气消除道德编。我不神仙聊剑侠,雠头斩尽再升天。乱世团圆骨肉难,弟兄离别正心酸。奉亲且作渔樵隐,到处名山可挂单。
-
满城歇风雨,重九天犹阴。秋阴亦复佳,胜约行相寻。平畴极城西,凉意生秋襟。双桥艾坝窄,一径松坪深。凄凉铁耕楼,无复诗老吟。沿溪且北溯,残叶秋飘金。林香醉人魂,潭影清人心。驾言游长潭,长潭在何许?峡口入滩头,曲折抵十里。日望长潭云,今棹长潭水。樵风送歌声,云水濛濛里。潭云有卷时,潭水无时已。水深龙所宫,是主云行止。秋霖徒困人,游客爱晴美。空潭抱珠卧,勿遽呼龙起。积水潭益深,积石山弥尊。山石瞰潭水,一一生秋痕。或翁晒鱼网,或媪负幼孙。或为仙人驱,桥址留三分。残梳碎万齿,古阙呀双门。是皆禀星精,且更为云根。流水无尽时,石亦亘古存。拊石怀古昔,高歌动乾坤。岩翠冷欲滴,泉飞破秋烟。中有碧血痕,终古长涓涓。九州已无池,一线犹有天。炼石思补之,天乎俄已颠。亦欲一叶舟,奉母终天年。吁嗟厄阳九,不死胡能贤?人生祗一死,死况忠孝全!峨峨故衣冠,寒潭写苍颜。山灵鉴孤贞,宁须史官编。荒祠清溪曲,遗蜕空山巅。采菊再拜荐,酹之以寒泉。高台不可上,中有道士庵。不知何因缘,奔走善女男。上悬百尺崖,下俯千尺潭。同行各倦游,我力差能堪。兴尽且姑止,胜境非不探。滩头有村店,恰坐人两三。绿茶香盈瓯,丹橘珠满篮。是时日加午,鸡声隔烟岚。小溪何清浅,溅溅来西南。溪上读书堂,一饭秋茹甘。流水渺然去,陆来乃舟归。此行非揽胜,清节怀采薇。颇闻潭中景,印月生清辉。何不乘夜游?酌酒临苔矶。山高秋月小,松露凉琴徽。此时发浩唱,独鹤秋空飞。秋空苦积阴,此境安可希!姑留不尽意,后会良非稀。长歌归去来,菊香秋满衣。孤棹出潭口,寒碧山四围。城笳吹暮云,东峰下斜晖。
-
谢子患难友,行义侔古贤。浮海同归来,买山苦无钱。云有桃源居,先世曾垦田。今晨暂辞我,借得渔人船。翘首眺八极,满目多风烟。但求避世地,宁希拔宅仙。君沿桃花水,或得古洞天。仙人多贤达,当与君周旋。径将今世人,置之太古前。莫便不归来,令我思渺然。昔者陶靖节,为文工寓言。凿空出渔人,飞花满仙村。遂使啖名者,处处名桃源。蓬莱古仙岛,清浅生沙痕。沧桑一转瞬,变迁安足论?变迁犹自可,况复成沉沦?龙伯钓鳌后,三山今无存。恐君到桃源,已异昔所闻。租税遍桑麻,丁役及子孙。桃花斫为薪,渔舟觅无门。君当废然返,就我同灌园。送君古渡头,黯然为销魂。颢气海上来,莽莽风尘昏。
-
繄余昔龆龀,嬉戏慈母旁。开园种秋菊,寒花映书堂。殷勤慈母心,采菊缝枕囊。祝儿蠲宿痾,祝儿好容光。垂垂手中线,宛宛生清香。人生嬉戏时,此境安可常!堂北萱草花,萎谢惊秋霜。峨峨大宛山,阡表齐泷冈。前年菊花时,登高作重阳。墓门一瞻拜,宰木寒烟苍。去年菊花时,奔走为戎装。枕戈待旦心,力筹保鲲洋。今年菊花时,故园成战场。不及哭墓行,寸草心徒伤。空山此高卧,哀泪沾秋裳。昔游净翠园,同赋菊枕诗。维时灌阳公,初出为监司。两迁遂持节,风雅照海湄。从容军政暇,坛坫叠鼓旗。客并富才俊,主更雄文词。秋光剪入卷,裒集名诗畸。苦心极镌刻,谓可千秋垂。夷氛海上来,倚枕闻惊鼙。是时菊正花,黄金甲纷披。秋风一场战,应保危台危。朱崖地遽弃,百计不得施。馀生脱虎口,寤寐空相思。昔为称意花,今作断肠枝。兵火万卷尽,梨枣灾可知。蠹篇纵倖存,零落生蛛丝。安知秋斋中,清芬犹昔时。寒宵有远梦,相觅应天涯。
-
白云海上来,飘摇无归期。微风起天末,吹寄兹山陲。悦山本云性,草木生妍姿。山中有轶士,独往人寡知。末世何皇皇?寸心勉自持。故国何迢迢?右手难将移。临风托远意,自与云相怡。无心出已非,万物有息时。眷念出者劳,何用行雨为?我本山水人,深知山水意。卜居山水间,山水发灵秘。维山不厌清,毋为浊流累。维山不厌深,毋为俗士至。梦中古桃源,思之辄心醉。奇遭此佳境,一往快夙志。抚琴入泉韵,布席落岚翠。静言养生理,中岁慰悴憔。平生坠世网,每忆魂犹悸。固宜古贤人,栖迟乐衡泌。哑哑返哺乌,得食不果腹。一枝有安巢,山飞复山宿。念兹心衋然,得养不在禄。山田瘠可耕,馀事及樵牧。东风秀百草,春山上黄犊。苍苍者寿松,青青者慈竹。山高蓄灵秀,自结云中屋。采得千年芝,持为高堂祝。鸿灵春北归,归飞不失群。天生此羽翼,太息世强分。我家深山中,聊用谢世纷。吾弟各异才,出作同习勤。荷锄影相随,伐木声相闻。向晦入晏息,一灯夜论文。微言绎圣牒,奥语搜皇坟。琅琅金石声,遥出山中云。因之虽乱离,其乐仍欣欣。有兄独远出,踪迹隔虏氛。东风万里来,同念仓海君。德公司马徽,流寓同襄阳。峨峨鹿门山,近接水镜庄。幼安昔避地,亦复偕彦方。吾友有谢生,夙昔同行藏。黻佩不可期,负戴聊徜徉。携家此偕隐,远渡婆娑洋。岂不思东归,故里今犬羊。买山共卜筑,耕凿炉峰旁。垆峰一何高?上有松苍苍。上枝古藤虬,下根茯苓香。山深富灵药,同采佐糗粮。何须出雒市,名播如韩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