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冯煦

朝代:(清末近现代初)

  冯煦(1842~1927)原名冯熙,字梦华,号蒿庵,晚号蒿叟、蒿隐。江苏金坛五叶人。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称。光绪八年(1882) 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凤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和安徽巡抚。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以遗老自居。曾创立义赈协会,承办江淮赈务,参与纂修《江南通志》。冯煦工诗、词、骈文,尤以词名,著有《蒿庵类稿》等。
更 多

生平

  冯煦生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1842),母朱氏,梦僧拈花入室,遂寤而生,故字曰梦华。号蒿庵,江苏金坛人。[1] 幼年丧父,寄居宝应外公家。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目。光绪三年在金陵书局校书。光绪八年(1882)举人,累试不第,久寓江宁,与顾云齐名。年四十五,始成光绪十二年(1886)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胪唱时,慈禧太后呼为老名士。光绪十四年(1888),出任湖南乡试主考官。光绪二十一年(1895),离京都,赴任安徽凤阳府。时凤阳连年水涝成灾,百姓苦忧不堪。冯煦单骑匹马率领府吏,深入民间勘察,沿途严禁请客送礼,他按照灾民受灾轻重,定民赈给多寡,从而使受灾之民,户户得到相应补助,人人受到实惠好处。除此之外,他屡平反疑狱,还捐出两万俸金,深得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嘉许。刘坤一曾以“心存利济、政切勤劳”为其疏荐。光绪二十六年,赐予道员官职,加二品顶戴,候选道台。光绪二十七年(1901)冯煦由安徽调任山西按察使,兼理陕、豫、晋三省盐库。在职期间,他为官清廉,凡公家之物不入私囊,他独创“岁入岁出表”,严格财经纪律,使下属官吏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光绪二十八年(1902),迁任四川按察使。时广安州有不法之徒聚众捣毁学堂,他得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侦缉,很快就查获4人,他要将4人按土匪正法,总督锡良出面求情,当朝某公主亦想加以庇护,冯煦刚正不阿,抗颜力争,最后由皇上定夺,将锡良削职,公主亦遭“廷训”。

  光绪三十一年(1905),迁任安徽布政使兼任提学使。光绪三十二年(1906),时任安徽巡抚的恩铭,被浙江同盟会革命党人徐锡麟暗杀,清政府擢升冯煦为安徽巡抚,处理枪杀案,他以“治其狱,不株连一人,主散胁从,示宽大”的办法妥善处理好此事。徐锡麟被处决后,冯巡抚又公开为其题了一幅对联,书写在安庆的大观亭里,对联曰:

  “来日大难,对此茫茫百端集;英灵不昧,鉴兹蹇蹇匪躬愚。”

  上联的意思,是感慨清廷将亡(来日大难),徐锡麟眼下虽是“逆贼”,日后却是勋臣烈士,自己站在徐的墓前,想着朝廷之必亡与革命之必胜,心头茫然,百感交集;下联的意思,是公然赞誉徐锡麟(英灵不昧),希望徐的英魂能够原谅自己对他的处决,不过是奉命行事,为清廷尽一愚忠罢了。

  事后他上疏朝廷:“今者党祸日亟,民不聊生,中外大臣不思引咎自责,合力图强,乃粉饰因循,苟安旦夕,贻误将来,大局阽危,日甚一日。”建议“挽救之方,惟一核名实,明赏罚为第一义,而其要则在民为邦本之一言。有尊主庇民之臣,用之勿疑;有误国殃民之臣,刑之勿赦。政府能使天下自治,则天下莫能乱;政府能使天下举安,则天下莫能危。根本大计,实系于此。”然而,其用心虽好,却引起朝廷权贵们的忌恨,从此便对他处处加以掣肘,任安徽巡抚之职仅一年,他就被两江总督端方借故“有革命之嫌”遭罢官而回乡。

  宣统二年(1910),江苏、安徽遭受严重水灾,清廷又起用了罢官在家的冯煦为查赈大臣。他“食不甘味,寐不安枕”地巡视灾区。在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两省乡邑,赈济灾区39个州县,放款300余万。《清史稿》中对这段历史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后复立义赈会,连年水旱,兼有兵灾,远而推至京直鲁豫湘浙,无岁不灾,无灾不赈。”对冯煦也有“与荒政相终始,仍以民为重”的赞誉。冯煦不仅以救赈为己任著称于时,而且还因势利导,积极筹资兴修水利,组织疏浚东台竹港,建闸泄洪,使万顷农田受益,修筑浙江缙云县海塘石堤,防止海水倒灌,使沙土变沃壤,在他的家乡金坛,修筑了小至岸头的长堤,罗家村的圩堤和其他多处圩堤等。

  民国后冯煦寓居上海,自号蒿隐公,以遗老自居,曾创立义赈协会,承办江淮赈务,并参与纂修《江南通志》。年已八十,犹能作蝇头小楷。煦工诗词骈文,尤以词名,所著《蒙香室词》,谭献以为深入容若、竹坨之室。壮年诗,则多凄咽之音。又著有日记四十五册,积六十二年,迄殁之日,皆精楷不苟。民国十六年(1927)夏天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文学成就

  冯煦笃实好学,精研经义,少时就有“江南通儒”之称。他对学术研究力主学以致用,因此他的文章大多来自实践或亲自考察,所以颇具实用价值。主要著述有《蒿庵类稿》(32卷)、《续稿》(3卷)、《滕稿》(16卷)、《随笔》(9卷)、《奏议》(4卷)、《杂俎》(5卷),尚有《宋六十一家词选》(12卷)及《从稿》、《蒙香室词集》等。他还精于书法,诗词上的造诣也较深,其词出入於姜夔﹑张炎之间,谭献称其能入纳兰性德﹑朱彝尊之室。所作多感旧怀人或客游思绪,哀惋低回,如〔八声甘州〕《乙亥除夕作》、〔霓裳中序第一〕《丙子元夕﹐与次泉踏月夔州城东》、〔霜叶飞〕《秋暮过亏园同次米赋》等。

  冯煦的另一突出贡献是对方志事业的建树,他先后用10多年的时间总纂了《江苏省通志》,主编《金坛县志》、《凤阳府志》,以及溧阳、镇江、嘉兴、宝应、睢宁、宿迁等地的府、县志书。所编志书以其范围广泛而又纲目清晰,内容充实完备,资料翔实可靠,文采斐然,典雅清丽而著称于世。

【展开内容】
  • 镫晕虚堂,算人似、病叶飘零难久。离绪吹入,荒烟空帘断肠又。凄绿暗、孤帆自倚,莫听到、冷猿啼后。远树冥冥,晴川历历,无那僝僽。更残梦、飞堕淮南,怕云影销凝渐非旧。今夜酒醒何处,向遥岑回首。应也弄、湖阴缺月,有一绳、断雁归否。为问茸帽禁寒,共谁消受。
  • 帆影收残驿。问讯沤边消息。未黄寒柳外、晓风急。湖水湖烟,一抹伤心碧。甚处寻秦七。衰草微云,依然旧日词笔。霜重城阴湿。归路暗惊非昔。东偏三五亩薜萝宅。十载尘颜,算只有颓波识。俊游忘不得。认秃树荒祠,乳雅犹带离色。
  • 何事西风,又吹我、一点征帆东下。无那寒驿,镫昏沈沈怨遥夜。秋色里、青袍似草,算离恨、不堪重写。倦倚烟篷,霜空雁杳,谁共情话。最惆怅、石老云荒,渐忘却城阴旧游冶。剩有一弓残月,映晴川如画。添几许、枯荷败苇,便梦回、误了亭榭。为语沙际轻鸥,甚时来也。
  • 朔雁下平楚,江上峭帆开。劳劳南北何事,茸帽暗尘霾。几点疏林倦鸟,一抹乱山斜照,分手石城隈。今夜扬州月,横笛弄潮来。前游地,归不得,重徘徊。西窗暗雨乍歇,银烛渐成灰。为问潘郎凄紧,更念刘郎萧瑟,相见且衔杯。岁晚莫回首,残客尚天涯。
  • 残梦断,暝烟空。自起霜天数断鸿。依约旧时携手地,小楼连苑月濛濛。
  • 隔浦暗镫,孤城清角,天涯能几相见。断桥西去月,照影惊萧散。而今俊游渐懒。算烟波、再来都换。一别浮尘,十年漂梗,芳序黯将晚。无人地凭阑遍。望淮南落木,离绪何限。夜阑潮信稳,梦与轻鸿远。曾携手处销凝甚,又千里、霜空云乱。谁更遣。愁来怕、尊中酒浅。
  • 断肠时候。微阴敛、归云犹恋孤岫。寒潮带雨下青溪,正峭帆移后。怕折尽、天涯倦柳。乱鸦声紧斜阳瘦。恁岁晚重来,渐石老苔荒,俊游无那非旧。还又晴雪空江,悄呼渔艇,与君能几携手。年年断羽向西风,怨去鸿何骤。算客里、相逢未久。离心先自酸于酒。莫更凭危楼望,海树如烟,者边回首。
  • 九曲池头。乍书囊镜槛,来伴轻鸥。款烟通列岫,坐月掩层楼。而今裙屐几淹留。甚时更寻,南朝俊游。閒云换,恁一抹、尚沾吟袖。携手。相识久。三笔六诗,前度刘郎又。盥研平波,笼镫虚阁,输与者般消受。我亦春江载扁舟,数弓知傍幽栖否。记重逢,待明年、燕子归后。
  • 数声怨笛。又无端唤我,来寻陈迹。点点峭帆,半带残阳下荒驿。幽壑潜蛟自舞,浑怒卷、银涛千尺。甚绝磴、一线侵云,犹有晚樵识。归客。正恻恻。数断角剩烽,总是离索。俊游记得。春草如烟上吟屐。茸帽西风渐暝,空望极、危岑寒碧。算旧日、携酒处,去潮更急。
  • 离声蓦带归潮起,天涯冷帆初转。夜鹤引冰弦,恁霜空云乱。玉尊休更款。怕赢得、一衿幽怨。昨梦西津,雪回孤棹,暗尘先换。谩遣。此时情,哀琴咽、桓郎渐惊萧散。坠绪入荒烟,剪凉飔不断。曲中秋正远。又添了、隔江啼雁。峭歌掩、水驿镫凄,奈旧怀都倦。

1 2 3 4 5 6 7 >

影相集珍
  • 鎏金卧犬兽雕
  • 飞天神马金带
  • 斗彩鸣凤盘
  • 母子象尊
  • 精美青花瓷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