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燮清
生平
黄燮清年轻时就以乐府诗文闻名。但仕途坎坷,前后六次赴乡试未举,直至道光十五年(1835)才中举,后屡应会试不第,后在江西、安徽充任幕宾。咸丰二年(1852)进京先当实录馆誊录,后被任命为湖北知县。时正值太平军起义,战火正炽,黄燮清未赴任而告病还乡。从此怡情山水,修葺县城南门别墅拙宜园,改晴云阁为倚晴楼,后又购得砚园废址,栽花种竹,自号“两园主人”,每日与友觞咏其间,以诗词自娱。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克海盐,倚晴楼毁于战火,遂携家外避,充浙江巡抚王有龄幕宾。不久杭州又告急,经上海到汉口,依湖北巡抚严树森。同治元年(1862)被委任湖北乡试考官,后又代理宜都知县,次年任松滋知县,并委为乡试考官,同治三年(1864)在武汉病逝。代表剧作
黄燮清的《倚晴楼七种曲》包括七种传奇:《帝女花》、《桃溪雪》、《茂陵弦》、《凌波影》、《脊令原》、《鸳鸯镜》、《居官鉴》。另外还有《玉台秋》、《绛绡记》两种传奇。
《帝女花》写清军攻占北京后,崇祯帝之女坤舆公主欲在尼庵中削发出家,原与公主有婚约的周世显多方寻访得知公主下落,清廷仍用公主出嫁的礼仪为他们完婚。此剧演唱颇广,还流传到了日本。
《桃溪雪》写清初耿精忠降而复反,派总兵徐尚朝向永康、金华进军,永康地方官献出了守节在家、能诗善画的吴绛雪以作为交换请徐尚朝退出县境,吴绛雪旋即跳崖自尽。
黄燮清在的传奇的题材上不拘泥于元杂剧和明传奇的故事中,写了不少明末清初的历史事件和民间故事。唱词典雅生动,风格近于诗词。他在结构和矛盾冲突的铺垫上很下工夫。还很注意音律,曾先后请查仲浩、余炘等为他正谱,使得作品适于舞台演唱。
文学成就
黄燮清才思富赡,诗、词、曲均所擅长,尤工词。他的诗,早年学汉魏,多摹拟之作。中年以后,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写了不少抒发个人抑郁不满和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特别是鸦片战争时期的《吴江妪》、《十一月朔日大雪》诸诗,深切地表示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的关注。这些诗在艺术上质朴畅达,情见乎辞。这一时期是他诗作最有成就的时期。此外,他还有不少吊古咏史的作品,借古讽今,深沉豪放,如《广陵吊史阁部》、《黄天荡怀古》等,颇为人所传诵。一些小诗,如《长水竹枝辞》等,也颇清新流丽,自具特色。他的词,除〔水龙吟〕《题沈晓沧年丈炳垣月夜渡海卷》等少数忧时感遇的篇什外,大多题材狭窄,选词造名,亦多雕琢痕迹。晚年写作的〔满江红〕《题施庭午茂才杞忧草》一类内容较为充实的词,对“征调可怜财赋尽,流离但觉乾坤仄”的社会现实,作了生动如实的反映,客观上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但对太平军则持敌视态度。他所撰制的传奇,文词□丽,时人比之尤侗。
著有《倚晴楼诗集》12卷,《倚晴楼诗续集》 4卷,《倚晴楼诗馀》4卷,存词220余阕,《国朝词综续编》24卷,《倚晴楼七种曲》等。
-
蚕种须教觅四眠,买桑须买枝头鲜。蚕眠桑老红闺静,灯火三更作茧圆。
-
八千劲旅走熊罴,曾断金人十万师。骢马宣威临阵日,羯胡丧胆渡江时。风鸣环佩军中鼓,谷暗云霞战士旗。从古庸臣好和议,寒潮呜咽使人悲。
-
系棹南屏水气昏,晚钟声里踏云改犍。斜阳一院鸟争树,落叶半山人扣门。心地空明尘不染,道机清净月无痕。自今幽兴往来熟,画理诗禅与细论。
-
一册烟云墨未残,板桥流水碧云寒。南都王气销磨尽,留得青山画里看。
-
二月春风散麴尘,波光如镜草如茵。桃花扇子都零落,忍忆秦淮旧日春。
-
山行无直径,一径辄数转。绝壁断去路,路尽忍复现。脩谷袤羊肠,单车出蚁线。初从井陉入,继讶天磨旋。人语隔丛薄,鸟声韵葱茜。去影远已灭,来踪到始见。负重慎险巇,斗捷耻巧便。至境贵渐臻,力行尚无倦。
-
危冈下千仞,势峭若趋重。篮舆苦倒悬,前颈承后踵。临崖步始转,倚壁肩更耸。吾身在中央,宕飏挂枝蛹。群峰叠巨浪,碧海莽莽涌。揽远尽众观,出险有余恐。须臾历夷坦,轻捷快推拥。就下抑何易,怦怦使心竦。
-
玉版话三生。禅榻茶烟证净盟。时有妙香来鼻观,零星。佛座闲花供一瓶。灯火透檐青。襆被轻寒逼五更。残梦不曾留得住,忪惺。雨里疏灯又几声。
-
树杪曲栏迥,檐底斜阳冷。袅娜春风欲上楼,吹得烟鬟醒。生小太痴憨,闲憾何曾省。手钏铮摐响一声,笑捉杨花影。
-
辛苦为寻春,争奈春归速。流水盈盈不见人,烟雨封帘角。别绪总无聊,前梦真难续。芳草垂杨共一堤,各自伤心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