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唐)
崔颂(919—968),字敦美,河南偃师人。父协,后唐门下侍郎、平章事。颂幼丧母,为外祖母所鞠养。以荫补河南府巡官,历开封主簿、邓州录事参军,以疾去官。未几,诣阙上书言事,宰相桑维翰览而奇之,擢为左拾遗,选右补阙。
朝代:(唐)
吴楚间人,与张祜齐名。字若济,号笔山,明代甘棠人。嘉靖八年(1529)登进士,擢任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廉明,遇事敢言,纠劾不避权贵。世宗夸称为“真御史”。任上严惩贪官。齐办各类狱案,深得民心。去职后,建书院,讲学术,尊祟程朱理学,著有《笔山文集》10卷行世。其诗风清丽雅秀,语言超逸。诗八首,其中《别妻》、《咏春风》、《杂嘲二首》(其一)等皆是佳作,又尤以《别妻》为最善。
朝代:(唐)
崔液,字润甫,湜之弟。工五言诗,擢进士第一人。湜常呼其小字曰:“海子,我家龟龙也。”官至殿中侍御史。友人裴耀卿纂其遗文为集十卷,今存诗十二首。 崔液,字润甫,湜之弟。工五言诗,擢进士第一人。湜常呼其小字曰:海子,我家龟龙也。官至殿中侍御史。友人裴耀卿纂其遗文为集十卷,今存诗十二首。
朝代:(唐)
崔绩(550—618年),字祖睿,博陵(今定州)人。主要著作有《区宇图志》、《小苑春望宫池柳色》等。七岁时就能撰写文章。隋文帝开皇初年,秦孝王推荐他参加“射策”考试,得中第一。任协律郎,因母去世而离职。后被征召为河南王和豫章王的侍读,每隔日往来于二王的府邸。河南王改封晋王后,他转任记室参军,晋王府的文书大多出自他的手笔。隋炀帝大业初年,他与众儒生撰写《区宇图志》。辽东之战时,任鹰扬长史,奉诏作《东征记》。后改任越王长史。当时山左一带盗贼蜂起,炀帝命他前往高阳国从事招抚工作,有八百多人都自首归顺。后宇文化及杀死了隋炀帝,朝廷想任命他为著作郎,他称病不受,病逝途中。
朝代:(唐)
崔郾(768—836),字广略。举进士,平判入等,授集贤殿校书郎。三命升朝,为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资质秀伟,神情重雅,人望而爱之,终不可舍,不知者以为事高简,拘静默耳。居内忧,释服为吏部员外。奸吏不敢欺,孤寒无援者未尝留滞,铨叙之美,为时所称。再迁左司郎中。
朝代:(唐)
崔善为,贝州武城人,善历数。仕隋,为文林郎,尝领丁匠五百人,营仁寿宫,杨素为总监,来按实。善为持簿暗唱,五百人无一差失。素大惊,稍迁楼烦司户书佐。密劝高祖举义旗,兵起,署为大将军府司户参军,转尚书左丞。贞观中,历大理、司农二卿,出为秦州刺史。诗二首。 崔善为,贝州武城人,善历数。仕隋,为文林郎,尝领丁匠五百人,营仁寿宫,杨素为总监,来按实,善为持簿暗唱,五百人无一差失,素大惊,稍迁楼烦司户书佐。密劝高祖举义旗,兵起,署为大将军府司户参军,转尚书左丞。贞观中,历大理、司农二卿,出为秦州刺史。诗二首。
朝代:(唐)
崔惠童,博州人,右骁卫将军、冀州刺史庭玉之子,尚明皇晋国公主。诗一首。
朝代:(唐)
崔湜(shí)(671年-713年),字澄澜,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唐朝宰相,中书侍郎崔仁师之孙。户部尚书崔挹之子。崔湜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进士及第,曾参与编纂《三教珠英》,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儿,由考功员外郎累迁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因典选受贿被贬为江州司马,不久又起复为尚书左丞。唐中宗驾崩后,崔湜依附韦皇后,改任吏部侍郎。唐隆政变后,他又依附太平公主,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并进中书令。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崔湜被流放岭南,途中被赐死。时年四十三岁。
朝代:(唐)
崔琮,唐朝人,登大历二年进士第。代表作品《长至日上公献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