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张籍

朝代:(唐)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更 多

轶事

  据冯贽《云仙散录》中记载,晚唐诗人张籍曾因为迷恋杜甫诗歌,把杜甫的名诗一样一样地烧掉,烧完的纸灰拌上蜂蜜,一天早上吃三匙。一天,张籍的朋友来拜访他,看到张籍正在拌纸灰,很是不解,就问道:“张籍,你为什么把杜甫的诗烧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张籍说:“吃了杜甫的诗,我便能写出和杜甫一样的好诗了!”好友哈哈大笑。

生平

  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至和州,访张籍。贞元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荐张籍,贞元15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年),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年),迁国子司业。

  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400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编为《张司业集》8卷,附录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今传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张文昌文集》 4卷,共收诗317首。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共收诗450多首,《四部丛刊》曾据以影印。

  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编成《张籍诗集》8卷,共收诗480多首。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有《论语注辨》2卷。


诗集

  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 如《采莲曲》、《江南曲》。

  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

  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张籍诗集》。

【展开内容】
  • 野馆非我室,新居未能安。读书避尘杂,方觉此地闲。 过郭多园墟,桑果相接连。独游竟寂寞,如寄空云山。 夏景常昼毒,密林无鸣蝉。临溪一盥濯,清去肢体烦。 出林望曾城,君子在其间。戎府草章记,阻我此游盘。 忆昔西潭时,并持钓鱼竿。共忻得鲂鲤,烹鲙于我前。 几朝还复来,叹息时独言。
  • 濛濛庭树花,坠地无颜色。日暮东风起,飘扬玉阶侧。残蕊在犹稀,青条耸复直。为君结芳实,令君勿叹息。
  • 春潭足芳树,水清不如素。幽人爱华景,一一空山暮。 月出潭气白,游鱼暗冲石。夜深春思多,酒醒山寂寂。
  • 独坐高秋晚,萧条足远思。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 万种尽闲事,一生能几时。从来疏懒性,应只有僧知。
  •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向晚一身当道食, 山中麋鹿尽无声。年年养子在空谷,雌雄上山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五陵年少不敢射, 空来林下看行迹。
  • 呜呼吏部公,其道诚巍昂。生为大贤姿,天使光我唐。 德义动鬼神,鉴用不可详。独得雄直气,发为古文章。 学无不该贯,吏治得其方。三次论诤退,其志亦刚强。 再使平山东,不言所谋臧。荐待皆寒羸,但取其才良。 亲朋有孤稚,婚姻有办营。如彼天有斗,人可为信常。 如彼岁有春,物宜得华昌。哀哉未申施,中年遽殂丧。 朝野良共哀,矧于知旧肠。籍在江湖间,独以道自将。 学诗为众体,久乃溢笈囊。略无相知人,黯如雾中行。 北游偶逢公,盛语相称明。名因天下闻,传者入歌声。 公领试士司,首荐到上京。一来遂登科,不见苦贡场。 观我性朴直,乃言及平生。由兹类朋党,骨肉无以当。 坐令其子拜,常呼幼时名。追招不隔日,继践公之堂。 出则连辔驰,寝则对榻床。搜穷古今书,事事相酌量。 有花必同寻,有月必同望。为文先见草,酿熟偕共觞。 新果及异鲑,无不相待尝。到今三十年,曾不少异更。 公文为时师,我亦有微声。而后之学者,或号为韩张。 我官麟台中,公为大司成。念此委末秩,不能力自扬。 特状为博士,始获升朝行。未几享其资,遂忝南宫郎。 是事赖拯扶,如屋有栋梁。去夏公请告,养疾城南庄。 籍时官休罢,两月同游翔。黄子陂岸曲,地旷气色清。 新池四平涨,中有蒲荇香。北台临稻畴,茂柳多阴凉。 板亭坐垂钓,烦苦稍已平。共爱池上佳,联句舒遐情。 偶有贾秀才,来兹亦同并。移船入南溪,东西纵篙撑。 划波激船舷,前后飞鸥鶬.回入潭濑下,网截鲤与鲂。 踏沙掇水蔬,树下烝新粳。日来相与嬉,不知暑日长。 柴翁携童儿,聚观于岸傍。月中登高滩,星汉交垂芒。 钓车掷长线,有获齐欢惊。夜阑乘马归,衣上草露光。 公为游谿诗,唱咏多慨慷。自期此可老,结社于其乡。 籍受新官诏,拜恩当入城。公因同归还,居处隔一坊。 中秋十六夜,魄圆天差晴。公既相邀留,坐语于阶楹。 乃出二侍女,合弹琵琶筝。临风听繁丝,忽遽闻再更。 顾我数来过,是夜凉难忘。公疾浸日加,孺人视药汤。 来候不得宿,出门每回遑。自是将重危,车马候纵横。 门仆皆逆遣,独我到寝房。公有旷达识,生死为一纲。 及当临终晨,意色亦不荒。赠我珍重言,傲然委衾裳。 公比欲为书,遗约有修章。令我署其末,以为后事程。 家人号于前,其书不果成。子符奉其言,甚于亲使令。 鲁论未讫注,手迹今微茫。新亭成未登,闭在庄西厢。 书札与诗文,重叠我笥盈。顷息万事尽,肠情多摧伤。 旧茔盟津北,野窆动鼓钲。柳车一出门,终天无回箱。 籍贫无赠赀,曷用申哀诚。衣器陈下帐,醪饵奠堂皇。 明灵庶鉴知,仿佛斯来飨。
  • 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繁木荫芙蕖,时有水禽鸣。 通溪岸暂断,分渚流复萦。伴僧钟磬罢,月来池上明。 友人竟不至,东北见高城。独游自寂寞,况此恨盈盈。
  •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 贫贱易为适,荒郊亦安居。端坐无馀思,弥乐古人书。 秋田多良苗,野水多游鱼。我无耒与网,安得充廪厨。 寒天白日短,檐下暖我躯。四肢暂宽柔,中肠郁不舒。 多病减志气,为客足忧虞。况复苦时节,览景独踟蹰。
  • 雀飞多,触网罗,网罗高树颠。汝飞蓬蒿下, 勿复投身网罗间。粟积仓,禾在田。巢之雏,望其母来还。
影相集珍
  • 雕花银镜精品
  • 商代青铜器鸮卣
  • 人兽互戏盘云古玉
  • 斗彩鸣凤盘
  • 虎头兽纹组合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