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ěr zhà

尔诈我虞

释 义
    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出 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互不信任,互相欺骗。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例 句
    团结要是真正的团结,~是不行的。★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
故 事
    公元前594年,楚庄王任命子反为大将,亲自带领大军把宋国的京城雎(音jū 居)阳包围了。宋文公一面让大将华元率领将士和城里的老百姓把守住城池,一面又派人到晋国去求救兵。晋景公听信大夫伯宗的意见,不出兵援宋,只派大臣解扬去宋国送信,给他们一个口头上的支持,勉励他坚持打下去,不向楚国投降。    解扬在途中却被楚国抓住了。楚庄王在问明了解扬的使命后,就想利用解扬去瓦解宋国军民守城的意志,要解扬向城里喊话,说:“晋国有事,一时不能发兵,特意叫我来告诉你们一声,省得你们再等啦。”并许诺这样做了以后,可以在楚国给他官做。开始,解扬低头不说话,后来又仰起头说:“那好吧!”    于是,楚庄王就叫解扬向城里的宋将华元喊话。解扬提高了嗓门,大声地说:“我是晋国的使臣解扬,奉了晋侯的命令来传话。可是我走到城外,便给楚国人逮住了,不能到你们那儿去了。晋侯率领大军亲自来救,你们千万别投降!”楚庄王听了,火冒三丈,立刻叫人把解扬带来责问道:“你既然已经答应了我,怎么能失信?这可要处死你了。”解扬却从容地回答说:“大王,我并没有骗你啊!我如实地传达了晋侯的命令,这正是我守信用。反过来说,要是楚国的使臣让敌方逮住了,违背大王的命令,去讨好敌人,大王您能爱这样的臣子吗?”楚庄王称赞解扬是个忠臣,就没有杀他。    城里,华元听到解扬的话后,决定好好地守城。可足足等了九个多月,还没有见到晋军的影子。这时,又见楚军在沿城修房造屋,耕田种菜,有持久坚持作战的样子。出于无奈华元只好冒着危险,在黑夜里潜入楚营,摸到楚军主将子反的床边,把睡得正香的子反弄起来说:“我是我们的国君派来向你说明困难的。我们城里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已经在拿小孩当饭吃,拿人骨头当柴烧火。但是我们仍然不投降。如果你们后撤三十里,那一切都可以谈判解决。”子反被华元挟持住,也只好讲了实话:“不瞒您说,我们盖房子、耕地也是假的。我们这儿也只剩下几天的粮食了。那么,明天我就去禀告大王退兵好啦!”    第二天,楚军果然后撤了三十里,并和宋国签订了一张和约,和约上还写上了:“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说:我们楚国不欺骗你们宋国,你们宋国也不要欺骗我们楚国。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就概括出“尔诈我虞”或“尔虞我诈”这个成语,比喻你欺我,我骗你,互不信任。    耳闻不如目见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政理》。    战国初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名斯)建立了魏国。他在位长达五十年间,善于用人,曾任用李悝为相国,吴起为将。他还讲求实际,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从而使刚刚建立的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曾打败秦国,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今黄河与北洛水之间)。    有一年,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理邺(今河北磁县南)临行的时候,魏文侯嘱咐西门豹到邺以后要多调查研究,不要轻信传闻,他说:“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    足践:靠近,走近;晦:暗。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耳朵听到不如亲眼看到,亲眼看到不如再走近它,走近它不如用手接触它。一般地说,一个人开始做官赴任,就好象猛地走进一间昏暗的屋子,过了一些时间眼睛才能逐渐明亮起来,才能看得清东西;眼睛明亮了才能办事情,这样事情才会办得好,工作才能得到成功。    西门豹到邺地后,便深入到当地百姓中去了解情况,严厉地打击和铲除了一批为害多年的巫婆、乡绅,鼓励群众发展生产,把邺治理得很有成绩,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护。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耳闻不如目见”这个成语,提倡要亲自多做调查研究,不轻信别人的传说,注意获得第一手材料。
接 龙
人物图谱
人物链接
世界艺术
维纳斯的诞生
文玩手办
影相集珍
  • 商代青铜器鸮卣
  • 人兽互戏盘云古玉
  • 飞天神马金带
  • 斗彩鸣凤盘
  • 双龙戏首对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