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若 悬 河
口若悬河
已阅 6389 次 |
喜欢 6178 次 ❤
释 义
若好象;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亦作“口如悬河”。亦作“口似悬河”。说话象河水下泻,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例 句
知县见他说的~,又是本朝确切贼,不由得不信。★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
故 事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而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橡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接 龙
- 口若悬河 ➤
- 河伯为患 ➔
- 患难之交 ➔
- 交头接耳 ➔
- 耳食之谈 ➔
- 谈笑自若 ➔
- 若有所失 ➔
- 失惊打怪 ➔
- 怪诞不经 ➔
- 经久不息 ➔
- 息息相通 ➔
- 通权达变 ➔
- 变化无穷 ➔
- 穷极无聊 ➔
- 聊以自慰 ➔
- 慰情胜无 ➔
- 无拳无勇 ➔
- 勇猛精进 ➔
- 进退失据 ➔
- 据为己有 ➔
- 有枝添叶 ➔
- 叶落知秋 ➔
- 秋水伊人 ➔
- 人寿年丰 ➔
- 丰亨豫大 ➔
- 大喜过望 ➔
- 望门投止 ➔
- 止于至善 ➔
- 善始善终 ➔
- 终南捷径 ➔
- 径情直行 ➔
- 行尸走肉 ➔
- 肉眼愚眉 ➔
- 眉来眼去 ➔
- 去粗取精 ➔
- 精疲力尽 ➔
- 尽态极妍 ➔
- 妍姿艳质 ➔
- 质疑问难 ➔
- 难以置信 ➔
- 信及豚鱼 ➔
- 鱼游釜中 ➔
- 中馈犹虚 ➔
- 虚有其表 ➔
- 表里如一 ➔
- 一尘不染 ➔
- 染翰成章 ➔
- 章台杨柳 ➔
- 柳暗花明 ➔
- 明目张胆 ➔
- 胆大包天 ➔
- 天之骄子 ➔
- 子虚乌有 ➔
- 有目共睹 ➔
- 睹物思人 ➔
- 人面桃花 ➔
- 花容月貌 ➔
- 貌合心离 ➔
- 离弦走板 ➔
- 板上钉钉 ➔
- 钉嘴铁舌 ➔
- 舌桥不下 ➔
- 下车伊始 ➔
- 始乱终弃 ➔
- 弃瑕录用 ➔
- 用舍行藏 ➔
- 藏垢纳污 ➔
- 污泥浊水 ➔
- 水陆杂陈 ➔
- 陈陈相因 ➔
- 因地制宜 ➔
- 宜室宜家 ➔
- 家贫亲老 ➔
- 老马识途 ➔
- 途遥日暮 ➔
- 暮云春树 ➔
- 树大招风 ➔
- 风刀霜剑 ➔
- 剑戟森森 ➔
- 森罗万象 ➔
- 象箸玉杯 ➔
- 杯水车薪 ➔
- 薪尽火传 ➔
- 传风搧火 ➔
- 火烧眉毛 ➔
- 毛手毛脚 ➔
- 脚踏实地 ➔
- 地平天成 ➔
- 成仁取义 ➔
- 义形于色 ➔
- 色授魂与 ➔
- 与民更始 ➔
- 始终如一 ➔
- 一衣带水 ➔
- 水到渠成 ➔
- 成千上万 ➔
- 万死不辞 ➔
- 辞穷理屈 ➔
- 屈指可数 ➔
- 数典忘祖 ➔
- 祖功宗德 ➔
- 德高望重 ➔
- 重睹天日 ➔
- 日升月恒 ➔
- 恒河沙数 ➔
- 数白论黄 ➔
- 黄绢幼妇 ➔
- 妇人之仁 ➔
- 仁浆义粟 ➔
- 更多接龙 ➤
人物图谱
人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