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筹 莫 展
一筹莫展
已阅 6539 次 |
喜欢 6145 次 ❤
释 义
筹筹划、计谋;展施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出 处
《宋史·蔡幼学传》其极至于九重深拱而群臣尽废,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
《宋史·蔡幼学传》:“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后以“一筹莫展”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
例 句
平时学习不认真,不求甚解,到用时就会感到知识贫乏,~。
故 事
南宋孝宗十年(公元1173年),温州瑞安年仅18岁的蔡幼学便一举夺取朝廷礼部会试的第一名,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进土。当时的宰相张说就是宋孝宗的一个亲戚。朝中的政务全被张说一人独揽,政治腐败已到了不堪收拾的地步。蔡幼学上书宋孝宗,慷慨陈词,直率地批评朝政的失误。认为宰相张说权势太大,不明大体,有些做法近乎胡作非为,应该受到严厉惩处。奏章传到宰相张说的耳中,他气恼得大叫不止,非要将蔡幼学降职使用不可。时光如梭,这一年宋孝宗死去。即位的宋宁宗决心重振朝纲,在自己当政时要有所作为。于是,宁宗下令朝臣和地方官广开言路,放言为朝廷提意见,批评朝政。一直受到压制的蔡幼学看到皇帝要有所作为,心中万分高兴,便连夜草拟奏章,呈给宁宗。蔡幼学在奏章中写道:“陛下要打算当一名贤明、有作为的君主,必须抓住三个方面:一是要孝敬父母;二是要注意选拔品质高尚、才能超群的人担任重要职务;三是要减轻赋税,立法宽厚,使老百姓体会到朝廷的仁爱。”“要想抓好这三方面的事情,最根本的一条是抓住宣传教化这一重要环节。近些年来,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大量制造舆论,目的在于排挤品德优秀而又有杰出才能的人。众大臣们有人心朝廷和陛下效力,但又怕招惹是非,身遭不幸。亲近的人有意为朝廷办事,常常担心与皇帝的意见不符。“朝中有学问的人不少,但他们不敢坦诚地说出自己正确的意见,使您一点办法都没有(多土盈廷而一筹不吐)。在这种情况下,不抓紧兴办教育,广泛地选拔人才,怎么能使天下的仁人志上振奋精神呢?”宁宗将蔡幼学的奏章反反复复地阅读了许多遍,对蔡幼学的学识、人品、对朝廷的忠心十分欣赏。于是,准备提升蔡幼学的官职。但是宰相韩胃却极力反对。宰相韩胃这个人也是个不学无术之徒,极力排斥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官员。刚直的蔡幼学,不得已,只好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去了。后人把蔡幼学奏章中的“一筹不吐”,久而久之说成“一筹莫展”。
接 龙
- 一筹莫展 ➤
- 展眼舒眉 ➔
- 眉来眼去 ➔
- 去伪存真 ➔
- 真脏实犯 ➔
- 犯上作乱 ➔
- 乱头粗服 ➔
- 服低做小 ➔
- 小时了了 ➔
- 了若指掌 ➔
- 掌上明珠 ➔
- 珠沉玉碎 ➔
- 碎琼乱玉 ➔
- 玉液琼浆 ➔
- 浆酒霍肉 ➔
- 肉薄骨并 ➔
- 并行不悖 ➔
- 悖入悖出 ➔
- 出奇制胜 ➔
- 胜任愉快 ➔
- 快步流星 ➔
- 星旗电戟 ➔
- 戟指怒目 ➔
- 目无全牛 ➔
- 牛鬼蛇神 ➔
- 神机妙算 ➔
- 算无遗策 ➔
- 策驽砺钝 ➔
- 钝学累功 ➔
- 功败垂成 ➔
- 成人之美 ➔
- 美女簪花 ➔
- 花样翻新 ➔
- 新陈代谢 ➔
- 谢天谢地 ➔
- 地狱变相 ➔
- 相惊伯有 ➔
- 有恃无恐 ➔
- 恐遭物议 ➔
- 议论英发 ➔
- 发愤图强 ➔
- 强人所难 ➔
- 难以置信 ➔
- 信口雌黄 ➔
- 黄粱美梦 ➔
- 梦寐以求 ➔
- 求神问卜 ➔
- 卜昼卜夜 ➔
- 夜雨对床 ➔
- 床头金尽 ➔
- 尽心竭力 ➔
- 力不从心 ➔
- 心织笔耕 ➔
- 耕当问奴 ➔
- 奴颜婢膝 ➔
- 膝痒搔背 ➔
- 背信弃义 ➔
- 义不容辞 ➔
- 辞严气正 ➔
- 正襟危坐 ➔
- 坐井观天 ➔
- 天渊之别 ➔
- 别有洞天 ➔
- 天真烂漫 ➔
- 漫不经心 ➔
- 心手相应 ➔
- 应付自如 ➔
- 如运诸掌 ➔
- 掌上观纹 ➔
- 纹丝不动 ➔
- 动辄得咎 ➔
- 咎由自取 ➔
- 取信于民 ➔
- 民富国强 ➔
- 强作解人 ➔
- 人存政举 ➔
- 举案齐眉 ➔
- 眉飞色舞 ➔
- 舞文弄墨 ➔
- 墨守成规 ➔
- 规绳矩墨 ➔
- 墨子泣丝 ➔
- 丝恩发怨 ➔
- 怨气冲天 ➔
- 天荒地老 ➔
- 老蚌生珠 ➔
- 珠光宝气 ➔
- 气象万千 ➔
- 千疮百孔 ➔
- 孔席墨突 ➔
- 突然袭击 ➔
- 击节叹赏 ➔
- 赏一劝百 ➔
- 百折不挠 ➔
- 挠曲枉直 ➔
- 直言正色 ➔
- 色色俱全 ➔
- 全军覆灭 ➔
- 灭此朝食 ➔
- 食指大动 ➔
- 动人心弦 ➔
- 弦外之音 ➔
- 音容宛在 ➔
- 在家出家 ➔
- 家徒壁立 ➔
- 立身处世 ➔
- 世风日下 ➔
- 下气怡声 ➔
- 声罪致讨 ➔
- 更多接龙 ➤
人物图谱
人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