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义
译文 译文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征人思乡怀念秦川。 (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的我而没有睡觉。 战争的旗帜飘扬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在祁连山上。 战争局势如此紧张,从军征战何时能够还乡。 注释 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题。 ②关山:边境要塞之地,指征战人的所在地。三五月:阴历十五的月亮。 ③客子:在外地出游或出征的人。秦川:指关中地区,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 ④思:想到。妇:指客子的妻子。这句和下句时客子想象的情景。 ⑤当:对着。未眠:没有睡觉。 ⑥旗:星名。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认为它代表战争。《史记·天官书》:“房心东北曲十二星曰旗。”映:照耀,映照。疏勒:汉代西域的诸国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疏勒县。 ⑦云阵:就是阵云,像兵阵一样密布的浓云。祁连:山名,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天山。 ⑧战气:战争气氛。 ⑨从军:在军队中服役。复:又,再。
赏 析
赏析 《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诗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古题新作。其中有三个值得赏析和品味的诗点。 首先,有感而作,国事家事也萦怀于心,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当时也是多事之秋,战事频繁,影响到国泰民安,百姓家庭团圆幸福,诗人抓住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为着笔点,既有了边关战事,更写出了远征战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这首诗作成功之处就在于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人民性,摆脱了宫体诗作内容的贫乏。 其次,诗作构思设计的艺术性。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引出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画面,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两地相思情增和怨伤。而后四句则又转回到边塞的征夫心怀:战事犹酣,解甲归田恐是遥遥无期,忧虑无限,无形中也对应思妇在高楼遥望边疆而无眠,隐含了思妇伤心地牵挂,企盼早日相聚。这样一种构思巧妙地突出:对战争的怨恨;对夫妻别离思念之同情;对圆月美景却带来了更多离愁的怨伤。 再次,语言应用简洁圆润,善用词语增强意蕴。八句四十字,简明清晰,用“高楼”更见望眼欲穿,“云阵”和“战气”更见战事形势紧张,气氛逼人,“映”更见城楼军旗飘荡,杀气迷弥。“复”更突出归期遥遥。这也显露诗人纯熟的诗歌语言和平时的功底。
延 展
创作背景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徐陵奉命出使东魏,后因侯景之乱,被迫留在邺城达7年之久,不得南归,因此其诗风有所变化,写出了一些富有真情实感,为人所称道的诗篇。《关山月》就是这一时期写下的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
人物链接
- 明旦再用前韵 其一
- 试五墨五首 其五
- 送客至无相兰若归过慈云岭小憩崇寿寺书所见十首 其八
- 夜诵
- 山居杂诗九十首 其七十一
- 和虞使君撷素馨花遗张立蒸沉香四绝句 其二
- 颂古二十六首 其十七
- 老来
- 烛影摇红 其一 嘲王槐城独赏无月
- 江上逢旧妓李氏见过四首 其三
- 梁台六咏 其二 太湖落雁
- 十二月词效李长吉体 其六 六月
- 高苕峰陈莘野刘纯吾三公隔水不得相见 其二
- 余自金陵与西粤文程可杨不群同舟屈指月馀念抵庾关行将告别临风对酒聊赠短章
- 冬夜逢临川聂云章话旧
- 梅陇山门安扁感事
- 五禽言 其四
- 春闱报罢答寄宜甫刺史四首
- 高阳台 吊大鹤词人郑叔问,用集中待月溪堂均
- 霙儿村居三载今复回城工作 其三
- 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 清平乐(石榴)
- 广瑞岩和尚呼主人公诺 其一
- 金刚随机无尽颂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其六
- 上太师公相生辰诗十首 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