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义
译文 天子喜欢打仗,百姓不事农桑。 天子喜欢少年,无人举荐冯唐。 天子喜欢美女,夫妇不能成双。 注释 ⑴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⑵不种桑:不从事农业生产。 ⑶年少:犹少年。 ⑷冯唐: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汉文帝时为中郎署长已近耄耋之年。《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文帝拜车骑都尉,景帝以为楚相,武帝求贤良,举冯唐而时年已九十余。”此处借指年老而有德才的人。 ⑸夫妻不成双:意指良家美女多被选入皇宫,使得民间妻离子散。
赏 析
赏析 以“官仓老鼠大如斗”著称的曹邺,如果生于现代,很可能是个优秀的杂文家。他的诗从民间歌谣吸取营养,美刺比兴。此诗从表面看,似是汉乐府《城中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袖,四方全疋帛”)仿作,但两者只有形式的似点。 《城中谣》是顺向推导,把同类现象从外部加倍放大,产生正比的讽谕效果;《捕渔谣》则为逆向反讽,突出相反事物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城中谣》批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竞尚效仿的奢靡风气,矛头向下;《捕渔谣》则锋芒指向最高统治者“天子”,揭露社会祸乱所由因。《城中谣》富于喜剧色彩;《捕渔谣》则充满悲剧意味。在封建社会,作为“大中进士,官祠部中,洋州刺史”的曹邺,竟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可说是石破天惊了。 《捕渔谣》共三章六句,分述三个并不相关的内容,用两种方式组合:一是不同内容的排比,拓宽外延;二是同一内容的对比,深化内涵,并集中在一个焦点(主题)曝光。丰茸其辞而凝炼其意,正是民间歌谣的普遍特色。远者汉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近者如民歌:“种田郎,吃米糠;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老婆喝淡汤,编凉席的睡光床。”其语虽浅显,事虽明了,作者仅仅作客观叙写,不加褒贬,而事实提供的强烈对比,却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鲜明的憎爱态度。 进一步考察,《捕渔谣》所列举三端,非同泛泛。首句写农桑为立国之本,废于征战;人才为兴邦之道,囿于偏见;夫妇为人伦之先,乱由上作。天子所好虽不过尔尔,其影响却至巨至大。诚如司马迁言:“其称文小,而所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即以冯唐而论,冯唐向以不遇于时作为典故人物流传,在汉时尚数次有人举荐,如今竟至于荐引无人,可悲可叹。曹邺对晚唐社会的病态症结作了深刻揭露,既具有针对的时事性,又有深厚的历史感。 至于题作《捕渔谣》,而诗却无相关内容,或以为怪异。盖民歌民谣向有特殊调名,如近世“杨柳青”“马灯调”“莲花落”“无锡景”可以推知;起先可能抒写直接内容,后来渐渐失去联系。水路山歌,渔夫樵子,“牧笛无心信口吹”,只取其自由洒脱。文人词原亦由民间词发展而来。其词调最初大抵有来历,尔后创作渐多,遂与内容分离;犹如时新名酒仍以百年老窖陈酿作商标,示其古朴醇正而已。顺便再说一说章法,前两章如正形方阵,纵横悉成对衬;第三章奇数陡起,便觉欹兀,戛然而止,锐其锋芒。
延 展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朝末年。当时朝廷腐败,党争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军阀混战,兵火遍地,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曹邺于是借民间歌谣以讽刺时局。
人物链接
- 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寒溪草
- 旅宿睢阳南湖
- 泊吴江寄僧
- 和李天麟秋怀五绝句 其五
- 和老人观牧图
- 陈太夫人挽章二首 其二
- 朱仲寔少府到官无几日即入佥幕官满送行二首 其二
- 咏史
- 姑溪自赞
- 挽吴承务二首
- 过寿陵故址
- 与夏少府迪话别登薛老峰
- 游仙三首 其三
- 失题
- 宿杨溪
- 送张广汉中丞观军留都二首 其二
- 杨柳枝
- 题子登感怀示弟诗后并为其尊人澹隐隐君寿二首 其一
- 泛舟淮安城西历游湖上诸园晚归迟月 其一
- 准提寺创建已百馀载供奉准提佛母并诸神佛为比丘尼住持焉后尼死失及星散阒其无人香火萧条只存前后二殿虽有北畔店屋作本寺香资然亦典质人家矣而寺宇坍塌炉冷烟消偶至其地令人生寥落之感嘉庆十三年1808增生陈廷瑜等倡议重兴次年即捐资赎回北畔店屋修葺前后两傍寺宇暨所倒坏店屋斋舍香火始复迨二十二年1817再小葺户牖瓦甍佛座神居颇称安稳二十五年1820复捐资重脩各殿堂妆塑佛像修置神龛补造器物又复灿然可观焉呜呼寺观盛衰
- 满江红 蛙
- 梦江南 怀人二十首
- 过李侍御宅(一作过故吕侍御宅)
- 贺新郎
- 偈颂一百四十一首 其一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