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义
译文 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的河槽水流上涨,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 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注释 ⑴桑茶坑:地名,在安徽泾县。 ⑵草满花堤(dī):此处倒装,即花草满堤。 ⑶童子:儿童;未成年的男子。柳阴:柳下的阴影。诗文中多以柳阴为游憩佳处。
赏 析
赏析 此诗写的是桑茶道中所见的儿童牧牛情景,展现了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此诗诗中有画,意韵悠长。诗人撷取春末夏初田园憩息的小景,以作画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画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着。远景写意,着色粗放淋漓;近景写人,工笔勾勒,细致入微。 此诗语言浅显易懂。首句写得平易,“晴明风日雨干时”,点明一个大晴天,雨后初晴之日,阳光透亮,风儿流畅,地面的积水正被阳光蒸发,被风儿吹干。一雨一晴,风调雨顺,又是农业生产的好时光。全句展示出的大自然不是死寂的,而是流动的。“草满花堤水满溪”,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这样的“花堤”,正是放牛的好去处啊。于是,诗人的眼睛发现了“童子柳阴眠正着”,童子在柳树的浓荫下酣睡。在诗的节奏上,第三句是个顿挫。前两句写的是自然界景物,都充满生气和动态,到了最有生命力的人(又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却呼呼大睡,一动不动。轻快的诗歌节奏在这里仿佛停了下来,放慢了速度。然而,情绪上的顿挫,是为了推出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童子的牛在哪儿呢?牛儿吃着吃着,已经挪到了柳阴的西边去了。因为牧童的安然静止睡眠,使牛儿得以自由自在地吃草,悠然地动着。画面因牛的活动,又活动起来。这样一静一动,和谐自然。这里把牧牛童子和牛的神态写活了,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律“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延 展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杨万里六十六岁。当年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上书谏阻,不奉诏,得罪宰臣,因而改任赣州知州,杨万里未就职,并请求任祠禄官,获授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于八月谢病自免,回归吉水。“自是不复出矣。”(《宋史·杨万里传》)这首诗是杨万里当年在安徽泾县桑茶坑路上所作。
人物链接
- 赠缝人
- 丁酉仲冬即景十六首 其十 松径云深
- 吕之寿诗到仍用前韵约为五峰之游同访老人
- 逍遥咏 其十九
- 中秋四十一弟归自豫章
- 依韵和雪窦山昙颖长老见寄
- 朝中措 赵倅约玉楼溪小集,不及往,因寄一曲
- 遣兴
- 夏日书事
- 于国学网见慕容远山论诗三首率为二绝 其二
- 和刘光禄观潮
- 次郭腾霄见访二首 其一
- 赠廷尉丞徐枫冈考绩
- 游苏仙岭次彬守孙鹤洲韵
- 广陵怀古 其三
- 题山居图
- 采菖蒲作
- 光绪戊子正月廿九日偕黄鹿泉农部膺杨惠垓大令寿彤徐仲阮驾部悫立访何桐云农部桂芳茶市之晚香斋同集者萧襄廷学博长裕易㬅农比部炳奎郭杼田比部庆治龚省吾礼部镇湘张亶臣大令祖纶张憩云学博章焌童子何炜郭家冕谈燕甚乐皆有诗相赠奉答二章 其二
- 折花
- 钓台村
- 生查子
- 感皇恩(广东与康伯可)
-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 二
- 湖上口号三首 其三
- 咏梅五十首呈史尚书 其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