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义
译文 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 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注释 ①天平山: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山顶正平,称望湖台,山上有白云泉、白云寺、万笏林等名胜,杨基家在赤山,离天平山很近。 ②茸茸(róng):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 ③楝(liàn):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④枇(pí)杷(pá):树的名称。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成熟。 ⑤徐行:慢慢地走。 ⑥山深浅:山路的远近。
赏 析
赏析 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而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但同时也衬出了情,从他蘸满色彩的笔触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诗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听得满耳莺啼,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门口。这里,诗人有意识地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在这一段里便跃然纸上了。这两句着眼于人的感觉,但并没有离开景色描写这一主线,“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十分热闹。同时,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轻快悦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延 展
创作背景 天平山是吴中名胜之一,林木秀润,奇石纵横,诗人自幼生活在这里,山中的一木一石,对他来说,都十分熟悉,十分亲切。元末,为避乱世,诗人曾隐居于故乡,这首诗便是诗人隐居时漫步山中,有感而作。
人物链接
- 送安伯宁由大名治中赴上沔阳知府
- 春日
- 题梅花道人偃松
- 逍遥咏 其十一
- 南乡子 其一
- 嘉定己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十二首 其七
- 夜归
- 二十八日快晴
- 郊行同张宰
- 汲泉烹茶寄叶君康直
- 闵封君寿诗
- 张牧迁淮相国与诸君会饯山园感赠四绝 其四
- 宛在亭怀王中丞 其四
- 访阳明墓
- 往长沙府送浏阳庠士入应督学岁考至东屯渡遇邦伯夏凫溪先生命回县治事已对应公请免而委同寅东嵎李三尹代之先是自十九夜发舟至廿二通宵烛花不落光焰非常果得此报喜吟一首
- 苏茂才溺舟江上仅以身免余解衣衣之并资其行李之困乏赋此慰勉
- 发舟弓家渡
- 书怀荅吴东昌元亨
- 初入理圜土
- 答徐广文二首
- 菩萨蛮 秋宵不眠
- 少年游 中秋月下作
- 沪江旅次送范新周游学伦敦二首 其二
- 秋日野步和王觉民十六首 其七
- 宫词·故国三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