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义
译文 乘舟避难江南,就像失群的大雁,孤独的浮云。穿梭在连绵的烟尘之中,回国中原已泪满襟。 碧山对着水边的平地有丝丝凉意,看着枫树叶和芦苇根。太阳落山了水波平静了怨恨离开了家乡。 注释 ①彭浪矶:在江西省彭泽县长江南岸。 ②扁舟:小舟。 ③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赏 析
赏析 上阕写自己背井离乡,像“旅雁孤云”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战火纷飞,不觉涕泪沾巾。 起首二句叙事即景自寓身世经历。乘一叶扁舟,到江南去避难作客,仰望那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复相类。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起得浑括自然。“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中原失守,国士同悲。这两句直抒情怀,略无雕饰,取景阔大,声情悲壮。 下阕写眼前萧条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辞乡去国的愁思。 过片“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两句,收回眼前现境。薄暮时分,泊舟矶畔,但见江中的碧山正为暮霭所笼罩,矶边的汀洲,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满眼萧瑟冷落的景象。这里写矶边秋暮景色,带有浓厚的凄清黯淡色彩,这是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中的情绪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两句总收,点明自己“辞乡去国”以来的心情。日落时分,往往是增加羁旅者乡愁的时刻,对于作者这样一位仓皇避难的旅人来说,他的寂寞感、凄凉感不用说是更为强烈了。渐趋平缓的江波,这里恰恰反托出了词人不平静的心情。 全篇以景寄情,动静交错,色调苍暗。用“扁舟”、“旅雁”、“孤云”、“汀洲冷”、“枫叶芦根”等典型的深秋景物,烘托出诗人的凄楚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国事的忡忡忧虑,唱出了时代的悲凉之音。
延 展
创作背景 这首词题为“彭浪矶”,是在靖康之变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经江西彭浪矶往两广途中创作的。
人物链接
- 郭文美由西台御史迁中台以母夫人在堂不待传车预归觐省忠孝备见三绝发据鞍卢胡一笑 其一
- 寄张舍人
- 中秋玩月分韵得一字
- 壬辰过鄂渚简张子直总干 其二
- 殢人娇 其二
- 读三国志
- 北台
- 琵琶仙五首 其二
- 观法象诸岩下眺平麓得石丘隐丛莽中奇甚因命仆夫除秽同周帅取酒酹山神署其名曰岝崿丘移席再宴艮斋旧馆友也
- 九月十日同宫保浚川会少傅桂洲宅席上有作次韵 其二
- 落日歌
- 巩玉楼与曹济之夜话
- 游崆峒和洪邑侯壁间韵
- 蕙兰芳引 春思用周清真韵 案《倚声初集》作「用清真秋怀韵」
- 浪淘沙 其二 相望
- 台、凤土匪滋事,闻警戒严
- 邯郸梦和屈北雄原韵 其一
- 胥歌村
- 病院杂诗 其七
- 九日答朱寿之
- 洊亭
- 和王樵隠阻雨二首 其一
- 戏赠诗
- 黄巢军中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