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苓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人之为言,苟亦无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
人之为言,苟亦无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人之为言,苟亦无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
人之为言,苟亦无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已阅 9152 次 |
喜欢 8601 次 ❤
释 义
译文 攀山越岭采茯苓啊采茯苓,那苦人儿伫立在首阳山顶。无聊小人制造着她的闲话,不要信啊没有一句是真情。干脆抛弃它们吧抛弃它们,切莫信以为真清者自然清。那些造谣生事的长舌妇们,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攀山越岭采苦菜啊采苦菜,那苦人儿寻到首阳山下来。无聊小人制造着她的闲话,你不要自乱阵脚参与进来。轻轻拂去它们吧拂去它们,切莫信以为真真相终大白。那些流言蜚语的制造者们,一无所得枉费心思空挂怀! 攀山越岭采芜菁啊采芜菁,那苦人儿转到首阳山之东。无聊小人制造着她的闲话,最好堵上自己耳朵不要听。不要太在意它们吧别在意,千万别听雨是雨听风是风。那些以造谣传谣为乐的人,能得到什么最终两手空空! 注释 ⑴苓(líng):通“蘦”,一种药草,即大苦。毛传:“苓,大苦也。”沈括《梦溪笔谈》:“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谓之大苦。”俞樾《群经评议》:“诗人盖托物以见意,苓之言怜也,苦之言苦也。”一说为莲。旧注或谓此苓为甘草。 ⑵首阳: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南,即雷首山。 ⑶为(wěi)言:即“伪言”,谎话。为,通“伪”。 ⑷苟亦无信:不要轻信。苟,诚,确实。 ⑸舍旃(zhān):放弃它吧。舍,放弃;旃,“之焉”的合声。 ⑹无然:不要以为然。然,是。 ⑺胡:何,什么。 ⑻苦:即所谓的苦菜,野生可食。 ⑼无与:不要理会。与,许可,赞许。 ⑽葑(fēng):即芜菁,又叫蔓菁,大头菜之类的蔬菜。 ⑾从:听从。
赏 析
鉴赏 这是一首劝诫世人不要听信谗言的诗歌。此诗分三章,每章以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开篇。所谓“兴”,依朱熹的解释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第一章的“采苓采苓,首阳之颠”,第二章的“采苦采苦,首阳之下”,第三章的“采葑采葑,首阳之东”等等,都是用“先言他物”的手法以引起下文的。“苓”,一名黄药,又名大苦,叶似地黄。“苦”,是苦菜,亦作“荼”,似葵。“葑”,是芜菁,亦称蔓菁,俗称大头菜,根块肥大,可供蔬食。这三种植物,都是《诗经》时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诗人用这三种习见之物以起兴,从而表达自己“人之为(伪)言”“苟亦无信”、“苟亦无与”、“苟亦无从”的理念。 此诗三章,先后告诫人们对待谣言要有三种态度“无信”、“无与”、“无从”。“无信”,是强调伪言内容的虚假;“无与”,是强调伪言蛊惑的不可置理;“无从”,是强调伪言的教唆不可信从。意思是说,首先要认识到它不可信,其次要不参与传播,第三要不能听信折磨自己。语意层层递进,从而强调伪言之伪。接着诗人又用“舍旃舍旃”这个叠句,反复叮咛,进一步申述伪言的全不可靠,要舍弃它们,不要信以为真,因为这世道很复杂,人心不古比比皆是,三人成虎、众口烁金之事不绝如缕。至此,诗人所要申述的“人之为(伪)言”“无信”、“无与”、“无从”的理念已经阐述得淋漓尽致,无须再说了。假若世人都能做到“无信”、“无与”、“无从”,那么伪言也就没有市场,制造伪言的人也无立足之地了。故此诗人在每章的结尾用“人之为言(伪言),胡得焉”以收束全诗,表明造谣者徒劳无功。
延 展
创作背景 此诗的写作目的是劝诫不可听信谗言。关于此诗的本意,历代一般论家都说是讽刺晋献公的。《毛诗序》称:“《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近人吴闿生《诗义会通》进一步申述其旨说:“献公听谗之事,莫过于杀太子申生,诗必为是而发。《序》不言者,人所共喻,无待更言也。”吴氏这一推断,虽无信史可征,但不为无据,姑录以备考。
人物链接
- 娄东园雅集分韵得两字
- 赠桂林友人
- 春词 其四
- 答法椿长老口占
- 八月二十四日同审知登塔山用审知前载九日留题之韵作二首时彦博归及常山 其一
- 淮海二绝 其二
- 偈颂八首 其一
- 偈颂三十首 其十
- 草堂 长啸岩中得冰以石敲餐甚佳
- 暑中喜雨
- 次韵德符展江怀世美
- 闻寺簿燕客因以酒蟹送似有诗见及次韵二首 其二
- 槐花二首 其二
- 踏莎行二首
- 晚春三首 其二
- 枕上吟五首 其四
- 经炉峰兰若
- 送秦世观宣府督粮
- 麻姑山次万长史韵二首 其二
- 贫居自述 其六
- 西苑十二首 其四 璚华岛
- 寄怀惠湘季弟湘潭四首 其三
- 寿阳罢郡日有诗十首…不殊今编于后兼纪瑞物。虎不食人
- 玉楼春(赠李都监侍儿,是夕歌六么)
- 张侍郎示东府新居诗因而和酬二首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