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高适

朝代:(唐)

  高适,字达夫,渤海蓚人。举有道科,释褐封丘尉,不得志,去游河右。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掌书记,进左拾遗,转监察御史。潼关失守,适奔赴行在,擢谏议大夫,节度淮南。李辅国谮之,左授太子少詹事,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进成都尹、劒南西川节度使。召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二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适喜功名,尚节义,年过五十,始学为诗。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传诵。开、宝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集二卷,今编四卷。
更 多

人物生平

  唐朝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高适出生。

  朝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高适二十岁。于是年前后到长安,后客游梁宋,遂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取给。自此时起至开元十九年(731年),一直居宋中。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高适二十八岁。是年起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北游燕赵,先后欲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作有《信安王幕府》、《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别》、《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赠别王十七管记》及《塞上》、《蓟门五首》等诗。

  唐朝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适三十二岁。应征赶赴长安,落第。

  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高适三十三岁。有《淇上别业》、《酬陆少府》、《自淇涉黄途中作》等诗。

  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高适三十五岁。返宋中。作《燕歌行》。自此时至天宝七载(748年),一直居于宋中。其间曾游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东平等地。

  唐朝玄宗天宝八年(749年),高适四十六岁。为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举,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

  唐朝天宝九年(750年),高适四十七岁。是年秋,北使青夷军(属范阳节度使)送兵。

  唐朝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春事毕,南归。有《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等诗。

  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高适四十九岁。辞封丘尉,客游长安。秋冬之际,担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高适五十二岁。十二月,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高适五十三岁。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高适随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谏议大夫。十一月,永王璘谋反。十二月,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璘。

  唐朝肃宗至德二年(757年),高适五十四岁。讨平永王后,又受命参与讨安史叛军,曾救睢阳之围。

  唐朝至德三年(758年),高适五十五岁。因敢于直言,贬官太子詹事。

  唐朝乾元二年(759年),高适五十六岁。五月,出任彭州刺史。

  唐朝上元元年(760年),高适五十七岁。改任蜀州刺史,直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初。

  唐朝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高适六十岁。二月,迁任剑南节度使。十二月,松、维、保三州等地为吐蕃所陷,高适不能救。

  唐朝广德二年(764年),高适六十一岁。春,高适为严武所代,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唐朝永泰元年(765年),高适六十二岁。正月,高适卒。赠礼部尚书。留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艺术特色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却使人感到默默的悲凉也。


主要作品

作品分类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

边塞诗
  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

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讽时伤乱诗
  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咏怀诗
  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像《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展开内容】
  • 清川在城下,沿泛多所宜。同济惬数公,玩物欣良时。 飘飖波上兴,燕婉舟中词。昔陟乃平原,今来忽涟漪。 东流达沧海,西流延滹池。云树共晦明,井邑相逶迤。 稍随归月帆,若与沙鸥期。渔父更留我,前潭水未滋。
  • 远游怅不乐,兹赏吾道存。款曲故人意,辛勤清夜言。 东亭何寥寥,佳境无朝昏。阶墀近洲渚,户牖当郊原。 矧乃穷周旋,游时怡讨论。树阴荡瑶瑟,月气延清尊。 明河带飞雁,野火连荒村。对此更愁予,悠哉怀故园。
  • 畋猎自古昔,况伊心赏俱。偶与群公游,旷然出平芜。 层阴涨溟海,杀气穷幽都。鹰隼何翩翩,驰骤相传呼。 豺狼窜榛莽,麋鹿罹艰虞。高鸟下騂弓,困兽斗匹夫。 尘惊大泽晦,火燎深林枯。失之有馀恨,获者无全驱。 咄彼工拙间,恨非指踪徒。犹怀老氏训,感叹此欢娱。
  • 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 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 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 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燕雀满檐楹,鸿鹄抟扶摇。 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瓢。
  • 耕地桑柘间,地肥菜常熟。为问葵藿资,何如庙堂肉。
  • 郑侯应凄惶,五十头尽白。昔为南昌尉,今作东郡客。 与语多远情,论心知所益。秋林既清旷,穷巷空淅沥。 蝶舞园更闲,鸡鸣日云夕。男儿未称意,其道固无适。 劝君且杜门,勿叹人事隔。
  • 知君爱鸣琴,仍好千里马。永日恒思单父中, 有时心到宛城下。遇客丹青天下才,白生胡雏控龙媒。 主人娱宾画障开,只言骐骥西极来。半壁zazb势不住, 满堂风飘飒然度。家僮愕视欲先鞭,枥马惊嘶还屡顾。 始知物妙皆可怜,燕昭市骏岂徒然。纵令剪拂无所用, 犹胜驽骀在眼前。
  • 南山郁初霁,曲江湛不流。若临瑶池前,想望昆仑丘。 回首见黛色,眇然波上秋。深沉俯峥嵘,清浅延阻修。 连潭万木影,插岸千岩幽。杳霭信难测,渊沦无暗投。 片云对渔父,独鸟随虚舟。我心寄青霞,世事惭白鸥。 得意在乘兴,忘怀非外求。良辰自多暇,欣与数子游。
  • 自从嫁与君,不省一日乐。遣妾作歌舞,好时还道恶。不是妾无堪,君家妇难作。下堂辞君去,去后君莫错。
  • 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五侯相逢大道边,美人弦管争留连。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安知憔悴读书者,暮宿虚台私自怜。
影相集珍
  • 青铜飞天神兽
  • 银错金飞禽走兽雕画镜
  • 精品猴面古玉饰
  • 斗彩鸣凤盘
  • 人兽互戏盘云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