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长卿
生平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90(唐贞元六年)前后。
-
茫茫葭菼外,一望一沾衣。秋水连天阔,涔阳何处归。 沙鸥积暮雪,川日动寒晖。楚客来相问,孤舟泊钓矶。
-
旧日仙成处,荒林客到稀。白云将犬去,芳草任人归。 空谷无行径,深山少落晖。桃园几家住,谁为扫荆扉。
-
苍梧在何处,斑竹自成林。点点留残泪,枝枝寄此心。 寒山响易满,秋水影偏深。欲觅樵人路,蒙笼不可寻。
-
荒祠古木暗,寂寂此江濆。未作湘南雨,知为何处云。 苔痕断珠履,草色带罗裙。莫唱迎仙曲,空山不可闻。
-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绿, 女墙犹在夜乌啼。平江渺渺来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沙鸟不知陵谷变,朝飞暮去弋阳溪。
-
泪尽江楼北望归,田园已陷百重围。平芜万里无人去, 落日千山空鸟飞。孤舟漾漾寒潮小,极浦苍苍远树微。 白鸥渔父徒相待,未扫欃枪懒息机。
-
上方幽且暮,台殿隐蒙笼。远磬秋山里,清猿古木中。 众溪连竹路,诸岭共松风。傥许栖林下,甘成白首翁。
-
到君幽卧处,为我扫莓苔。花雨晴天落,松风终日来。 路经深竹过,门向远山开。岂得长高枕,中朝正用才。
-
秋风落叶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谁。水近偏逢寒气早, 山深常见日光迟。愁中卜命看周易,梦里招魂读楚词。 自笑不如湘浦雁,飞来即是北归时。
-
九重宣室召,万里建溪行。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 用材身复起,睹圣眼犹明。离别寒江上,潺湲若有情。
- 画竹十一首 其二
- 滦河曲二首 其一
- 樵云五景诗 其二 翠暖长春
- 吴咏十章用韵复正宗架阁 其九
- 猷川雪后送僧粲临还京,时避世卧疾
- 客舍赠郑贲
- 题画二首 其一
- 自海至楚途次寄马全玉八首 其二
- 偈颂一百四十一首 其七十二
- 颂古 其三
- 挽方躬明运使
- 赠施子仁入汴二首 其一
- 再赋
- 杂诗二十二首 其二十二
- 和题击瓮图
- 席中赠常姬 其二
- 又代永觉作
- 送任肇楚归冈州省觐
- 浣溪沙 七夕
- 次韵答学耕
- 春来文酒花事稠叠小满既过始为六诗以记之 其二
- 竹十一首 十
- 晚秋农家八首 其六
- 八月七日被命上会稽沿途所历拙于省记为韵语以记之舟中马上随得随书不复叙次 其一○
- 山居寂寥与世如隔是非不到荣辱两忘因忆秋崖工部尝教以我爱山居好十诗追次其韵聊写穷山之趣 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