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刘长卿

朝代:(唐)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至德中,为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潘州南邑尉,会有为之辩者,除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权德舆[尝]常谓为五言长城。皇甫湜亦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其见重如此。集十卷,内诗九卷,今编诗五卷。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至德中,为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潘州南邑尉,会有为之辩者,除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权德舆[尝]常谓为五言长城。皇甫湜亦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其见重如此。集十卷,内诗九卷,今编诗五卷。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至德中,为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潘州南邑尉,会有为之辩者,除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权德舆[尝]常谓为五言长城。皇甫湜亦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其见重如此。集十卷,内诗九卷,今编诗五卷。
【展开内容】
更 多

生平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90(唐贞元六年)前后。

【展开内容】
  • 楚泽秋更远,云雷有时作。晚陂带残雨,白水昏漠漠。 伫立收烟氛,洗然静寥廓。卷帘高楼上,万里看日落。 为客频改弦,辞家尚如昨。故山今不见,此鸟那可托。 小邑务常闲,吾兄宦何薄。高标青云器,独立沧江鹤。 惠爱原上情,殷勤丘中诺。何当遂良愿,归卧青山郭。
  • 客心豁初霁,霁色暝玄灞。西向看夕阳,曈曈映桑柘。 二贤诚逸足,千里陪征驾。古树枳道傍,人烟杜陵下。 伊余在羁束,且复随造化。好道当有心,营生苦无暇。 高贤幸兹偶,英达穷王霸。迢递客王程,裴回主人夜。 一薰知异质,片玉谁齐价。同结丘中缘,尘埃自兹谢。
  • 故人南台秀,夙擅中朝美。拥传从北来,飞霜日千里。 贫居幸相访,顾我柴门里。却讶绣衣人,仍交布衣士。 王程遽尔迫,别恋从此始。浊酒未暇斟,清文颇垂示。 回瞻骢马速,但见行尘起。日暮汀洲寒,春风渡流水。 草色官道边,桃花御沟里。天涯一鸟夕,惆怅知何已。
  • 一雁飞吴天,羁人伤暮律。松江风袅袅,波上片帆疾。 木落姑苏台,霜收洞庭橘。萧条长洲外,唯见寒山出。 胡马嘶秦云,汉兵乱相失。关中因窃据,天下共忧栗。 南楚有琼枝,相思怨瑶瑟。一身寄沧洲,万里看白日。 赴敌甘负戈,论兵勇投笔。临风但攘臂,择木将委质。 不如归远山,云卧饭松栗。
  • 恸哭钟陵下,东流与别离。二星来不返,双剑没相随。 独继先贤传,谁刊有道碑。故园荒岘曲,旅榇寄天涯。 白简曾连拜,沧洲每共思。抚孤怜齿稚,叹逝顾身衰。 泉壤成终古,云山若在时。秋风邻笛发,寒日寝门悲。 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旧宾伤未散,夕临咽常迟。 自此辞张邵,何由见戴逵。独闻山吏部,流涕访孤儿。
  • 朐山压海口,永望开禅宫。元气远相合,太阳生其中。 豁然万里馀,独为百川雄。白波走雷电,黑雾藏鱼龙。 变化非一状,晴明分众容。烟开秦帝桥,隐隐横残虹。 蓬岛如在眼,羽人那可逢。偶闻真僧言,甚与静者同。 幽意颇相惬,赏心殊未穷。花间午时梵,云外春山钟。 谁念遽成别,自怜归所从。他时相忆处,惆怅西南峰。
  • 职副旌旄重,才兼识量通。使车遥肃物,边策远和戎。 掷地金声著,从军宝剑雄。官成稽古力,名达济时功。 肃穆乌台上,雍容粉署中。含香初待漏,持简旧生风。 黠吏偏惊隼,贪夫辄避骢。且知荣已隔,谁谓道仍同。 念旧追连茹,谋生任转蓬。泣连三献玉,疮惧再伤弓。 恋土函关外,瞻尘灞水东。他时书一札,犹冀问途穷。
  • 巴峤南行远,长江万里随。不才甘谪去,流水亦何之。 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清山独往路,芳草未归时。 流落还相见,悲欢话所思。猜嫌伤薏苡,愁暮向江篱。 柳色迎高坞,荷衣照下帷。水云初起重,暮鸟远来迟。 白首看长剑,沧洲寄钓丝。沙鸥惊小吏,湖月上高枝。 稚子能吴语,新文怨楚辞。怜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
  • 石门媚烟景,句曲盘江甸。南向佳气浓,数峰遥隐见。 渐临华阳口,云路入葱蒨.七曜悬洞宫,五云抱仙殿。 银函竟谁发,金液徒堪荐。千载空桃花,秦人深不见。 东溪喜相遇,贞白如会面。青鸟来去闲,红霞朝夕变。 一从换仙骨,万里乘飞电。萝月延步虚,松花醉闲宴。 幽人即长往,茂宰应交战。明发归琴堂,知君懒为县。
  • 客心暮千里,回首烟花繁。楚水渡归梦,春江连故园。 羁人怀上国,骄虏窥中原。胡马暂为害,汉臣多负恩。 羽书昼夜飞,海内风尘昏。双鬓日已白,孤舟心且论。 绣衣从此来,汗马宣王言。忧愤激忠勇,悲欢动黎元。 南徐争赴难,发卒如云屯。倚剑看太白,洗兵临海门。 故人亦沧洲,少别堪伤魂。积翠下京口,归潮落山根。 如何天外帆,又此波上尊。空使忆君处,莺声催泪痕。
影相集珍
  • 上古雕纹玉环
  • 飞天神马金带
  • 虎头兽纹组合酒器
  • 明清雕字古玉
  • 青铜飞天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