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长卿
生平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90(唐贞元六年)前后。
-
西陵潮信满,岛屿入中流。越客依风水,相思南渡头。 寒光生极浦,暮雪映沧洲。何事扬帆去,空惊海上鸥。
-
高僧本姓竺,开士旧名林。一去春山里,千峰不可寻。 新年芳草遍,终日白云深。欲徇微官去,悬知讶此心。
-
未习风波事,初为吴越游。露沾湖色晓,月照海门秋。 梅市门何在,兰亭水尚流。西陵待潮处,落日满扁舟。
-
不向新安去,那知江路长。猿声近庐霍,水色胜潇湘。 驿路收残雨,渔家带夕阳。何须愁旅泊,使者有辉光。
-
寒霜白云里,法侣自相携。竹径通城下,松风隔水西。 方同沃洲去,不作武陵迷。仿佛知心处,高峰是会稽。
-
作范宫闱睦,归真道艺超。驭风仙路远,背日帝宫遥。 鸾殿空留处,霓裳已罢朝。淮王哀不尽,松柏但萧萧。 宫禁恩长隔,神仙道已分。人间惊早露,天上失朝云。 逝水年无限,佳城日易曛。箫声将薤曲,哀断不堪闻。
-
宫禁恩长隔,神仙道已分。|人间惊早露,天上失朝云。|逝水年无限,佳城日易曛。|箫声将薤曲,哀断不堪闻。
-
三苗余古地,五稼满秋田。|来问周公税,归输汉俸钱。|江城寒背日,湓水暮连天。|南楚凋残后,疲民赖尔怜。
-
龙泉闲古匣,苔藓沦此地。何意久藏锋,翻令世人弃。 铁衣今正涩,宝刃犹可试。倘遇拂拭恩,应知剸犀利。
-
何事东南客,忘机一钓竿。|酒香开瓮老,湖色对门寒。|向郭青山送,临池白鸟看。|见君能浪迹,予亦厌微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