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钥
个人成就
藏书
楼钥学宗朱熹,性喜藏书,祖父楼郁家中藏书万余卷,筑东楼于月湖畔,藏书楼名“东楼”。好书不倦,自六经至百家传记,无所不读,家藏书万卷,手抄居半。贯通经史,酷嗜典籍,如诸子百家、音训小学诸书,悉究其渊奥。聚书逾万卷。凡精椠著本、刻本、抄本,必一一收藏,皆手自校雠,甚至动员奴婢亦参与校书之事,称善本者颇多。至晚年为得潘景宪的八十二篇《春秋繁露》一书,仍转辗访求,得而后快,是当今传世的唯一之本,《崇文总目》中所载只30篇。历几十年之聚集,东楼藏书逾万卷。内有楼钥随使金时所撰《北行日录》和深得世人推崇的楼钥名著《攻媿集》一百二十卷。时东楼经常接待读者:“客有愿传者,辄欣然启帙以授。”(光绪《鄞县志》)。“门前莫约频来客,坐上见观未见书。”(楼钥诗句,王应麟札)。藏书乐于出借给他人观览,有愿抄录者,则欣然启帙以授。其“东楼”藏书,与同邑藏书家史守之称为“南楼北史”。藏书印有“四明楼钥”。到了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东楼藏书终随改朝换代而渐渐散失。至明末更全数败落,旧宅多归王家墩汤氏所有。
文学
楼钥因长期供职于内廷,擅长内外制及书奏启札之类应用文字。他博通经史,讲求实学,在训诂小学诸方面能纵贯古今,论述大多可信。其题跋文字尤以原原本本、证据分明而为后世所重。《北行日录》为其早年作品,按日记叙使金时行程见闻,反映了中原残破及人民生活的状况,表现了伤时忧国的情绪。
他的诗中也有这种感情的流露,如“中原陆沉久,任责岂无人”(《泗洲道中》)、“膏腴满荆棘,伤甚黍离离”(《灵壁道中》)。其写景咏怀之佳作,古体诗多雄奇壮美,如《大龙湫》、《连云亭望海中诸山》等,而近体诗则工于声偶,往往流丽,如“行尽杉松三十里,看来楼阁几由旬”(《同王原庆知道游天童》)、“一百五日麦秋冷,二十四番花信风”(《山行》)之句,皆为后人激赏。但饯送酬答,与人唱和而风格平庸的作品,为数也不少。
所著《攻媿集》,原为120卷,流传中有所散佚,清四库馆臣复删去“青词”数卷,编定为今本112卷。前14卷为古、今体诗,以下为状札、表笺、奏议、外内制、序记书启、墓志等应用文,末两卷为《北行日录》。有武英殿聚珍版本,《四部丛刊》影印聚珍本及《丛书集成》本。
-
籍甚青箱学,醇乎赤子心。|片言皆可复,一伪不容侵。|处事几游刃,论交欲断金。|诸郎传素业,桂子看成林。
-
高士终为簿,岂惟勾小稽。|鸾凰虽在棘,桃李自成蹊。|官府资关决,儒流仰品题。|定知余庆远,遗爱满双谿。
-
门户期兴起,交朋务琢磨。|反身求大学,决意取儒科。|赞府声尤著,邻封惠亦多。|伤心濠上路,无复听弦歌。
-
籍甚柯山政,儿童识贵温。|欢谣闻魏阙,殊宠镇吴门。|就养家传子,休官泽及孙。|吾乡耆旧传,千载德弥尊。
-
伯仲三珠树,优为一世才。|人琴先起恨,金玉遂俱摧。|南阮方深痛,阿连尤可哀。|桃花源上路,老眼更堪开。
-
强仕赋归去,频年亦漫行。|宦情虽淡泊,官事极精明。|赞画王公幕,监州亚父城。|佳儿守遗训,清白胜金籯。
-
玉立期清贵,厖眉望寿龄。|父兄嗟奄忽,姑姊亦凋零。|厚德今谁在,佳城惨欲扃。|孙曾闻竞爽,兰玉在阶庭。
-
旧向君家去,宜斋屡举觞。|人哀诵诸顾,里不见他杨。|身世惊春暮,湖山怆夕阳。|园林未成趣,鸥鹭亦凄凉。
-
再世文章伯,三朝侍从臣。|传家推笃学,游宦肯谋身。|别驾歌章水,甘棠想剑津。|虚堂两遗像,谁不倍伤神。
-
万顷东湖下,曾门起大家。|子孙昌世业,文字作生涯。|堂后萱犹树,庭中桂欲华。|惜哉时不待,谁忍送悲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