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李纲

朝代:(宋)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更 多

成就

  李纲为社稷生民安危,有效地组织了东京保卫战的城防,屡次击退了金兵。虽然朝廷不用他的建议,或者用了他的建议不久又废除,可是他的忠诚义气在士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李纲有著《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论语详说》十卷,文章、歌诗、奏议百余卷,又有《靖康传信录》、《奉迎录》、《建炎时政记》、《建炎进退志》、《建炎制诏表札集》、《宣抚荆广记》、《制置江右录》。其中《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建炎时政记》等,系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时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记录,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


生平

早年经历
  李纲祖籍邵武,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父亲李夔,是北宋龙图阁待制。
  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进士及第。政和五年(1115年),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即因议论朝政过失,被罢去谏官职事,改任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宣和元年(1119年),京师大水,李纲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问题,被宋徽宗赵佶认为议论不合时宜,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抵抗金兵
  宣和七年(1125年)七月,李纲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其年冬,金兵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斡离不)所率东路军直逼宋都开封。在宋廷一派慌乱情况下,李纲向宋徽宗提出了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
  赵桓(宋钦宗)即位后,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李纲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李纲才又被起用。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遂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撤兵。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组织下获得胜利。

宦海沉浮
  金兵撤离之后,李纲即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宋廷强令李纲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驱赶他出朝。李纲就任后,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李纲被迫于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辞职,旋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责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再谪夔州(今重庆奉节白帝城)。
  李纲被贬不久,金兵再次两路南下围攻开封。宋钦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但已无济于事。当李纲在长沙得知此命时,北宋已经灭亡。
  宋朝皇室南渡以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另建朝廷。建炎元年五月甲午(1127年5月5日)宋高宗(赵构)一度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御史中丞颜岐说:“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右谏议大夫范宗尹说:“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
  李纲正在赴开封途中,接到任命,便赶到南京,竭尽思虑,为高宗筹划重整朝纲,组织抗金,并同高宗周围的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展开尖锐斗争。他反对投降,主张“一切罢和议”,严惩张邦昌及其他为金兵效劳的宋朝官员,以励上节。为加强抗金斗争的力量,他推荐坚决抗战的老臣宗泽出任东京留守,去开封整修防御设施;又力主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并推荐张所和傅亮分别任河北招抚使、河东经制副使。他还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腐败,赏罚不明等情况,颁布了新军制二十一条,着手整顿军政,并建议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
  李纲整顿军政的设施,有助于宋朝廷支撑局面,尚能为宋高宗所接受。然而,他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因此,他们又设法驱逐李纲。首先,调李纲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另委黄潜善接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牵制李纲。接着,又罢免张所、傅亮,撤销河北招抚司及河东经制司,蓄意破坏李纲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纲辞职。李纲主政仅七十五天,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十八日便遭罢相,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

抑郁而终
  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八日,受殿中侍御史张浚弹劾,罢观文殿大学士,仍留提举洞霄宫之职。居住鄂州,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间朝廷命其移往澧州(治今湖南常德市澧县)。御史中丞王绹弹劾李纲“经年不赴贬所”。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四日,又被贬谪万安军(海南岛)。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下旬,与子李宗之南渡琼州。建炎四年(1130年),遭贬流放遇赦后,隐居泰宁丹霞岩。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议和,宋向金称臣纳贡,李纲忧愤成疾。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
  李纲一生著述甚多,其遗文由其诸子编成《梁溪全集》一百八十卷,刊行于世。


轶闻故事

滞留雷州
  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下旬,李纲被贬海南,因海南有黎族人做乱,就在雷州停了下来。传说李纲在雷州,寓居西关天宁寺一间一丈见方的禅房内。
  在雷州滞留约一年的时间里,李纲先后写了《论语详说》十卷、《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还写了20多首诗歌。
  李刚受既是福建同乡、又是京师同窗的湖光岩楞严寺长老释琮之邀到雷州府遂溪县的湖光岩一游。与僧月下对饮,互说世道世情,畅饮行吟。明代万历年间的高州、雷州两府的地方志,就收有李纲在居留期间写的《天宁寺阁提花》与《赠琮师》。

贬琼一月
  建炎三年(1129年)11月25日,李纲和儿子渡海抵达琼州(今海口)。传说李纲一上岸,马上就入乡随俗,嚼起了槟榔果。父子俩向人打听去万安军如何走,当地人告之:万安离此地还有五百里,是罕有的敝陋之地,那里根本找不到生活用品,走山路还会遭劫。于是李纲登上东山岭,准备皈依佛门,就在刚要削发之际,被方丈一眼看出其“尘缘未了”,不肯为之剃度。李纲无奈,只好在寺中带发修行。就在修行的第三天,朝廷发来公文,:李纲被皇上赦免,准予放还,居住在何处自便。李纲父子俩听到赦免消息后,并没有马上返回,而是在海南逗留了一个多月。在李纲的诗歌总集《梁溪先生文集》中,共收录有建炎三年冬至之后,与渡海及海南有关的诗九首,可从中约略知道李纲在海南的行迹。


后世纪念

李纲墓
  李纲病逝于福州后,本欲送回故乡,但是路途遥远,坎坷难行,故将李纲葬于福建闽侯县大嘉山南麓。李纲墓于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后花费十几万元整修墓园,今李纲墓已具规模,新立有诸多名人名家题跋,如王世襄、史树青、杨仁恺、郑乃珖等等;另外还有黄瑞霖亲题的“抗侵功业垂青史,经邦清名留人间”碑刻。

忠定公祠
  李忠定公祠座落于邵武市的李纲路。始建于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系朱熹在邵武讲学倡修的,并为之撰书建祠碑记,后毁。宋景定间(1260年-1264年)迁建于城东行春门外。元至正十六年(1729年)又移建于樵溪书院。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书院为府学,祠遂废。明正统四年(1439年)复建于府学大成殿之东,成化六年(1470年)迁建樵溪四曲之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于现址。其后历乾隆、道光至民国间都有多次修缮。1983年予重新整葺,辟为“李纲纪念馆”。

【展开内容】
  • 玉栏花发惟愁落,风捲柳绵穿绣幕。绕池烟草碧成茵,夹竹露桃红破萼。美人半醉软香肌,不语凭栏知恨谁。莫把春愁自销损,且唱樽前金缕衣。深院沉沉清昼永,画屏玉枕冰肌冷。辘轳惊起宝钗横,香篆浮烟帘幕静。翠眉不为捧心颦,鬓乱妆残约略匀。情似杨花无定处,可怜金谷堕楼人。梧桐叶脱苔滋绿,绮窗寂寂风敲竹。笑将红扇扑流萤,戏剪碧荷装宝屋。深沉玉宇夜长扃,风露凄凉可一庭。步月清霄携手处,谁家笛作断肠声。参横叶落阑干角,夜气侵人觉衣薄。香醪只怕玉樽空,残灯旋剔金釭落。梦回酒醒听啼鸦,起看霜晴日衬霞。笑道红梅夜来发,临阶自摘一枝花。
  • 庭户晓萧骚,寒声起疏苇。凄然惊客梦,秋色浩如水。南方苦炎热,羁旅困泥滓。及兹风露凉,又复悲宋子。散策东篱下,佳菊有新蕊。美人渺何在,明月共千里。缁尘敝紫貂,锦字寄黄耳。欲赋秋风辞,烟云愁落纸。苦热喜新凉,萧萧响黄苇。雨馀山吐辉,沙没溪涨水。天高气澄明,太清无秽滓。泠然欲御风,一访赤城子。笑读香霞篇,时餐金蛾蕊。逝将游蓬瀛,弱水三万里。咄嗟无羽翰,相望徒劳耳。不如且赋诗,蛇蚓动盈纸。
  • 秋风到枕前,策策鸣窗苇。起看山吐月,残夜楼明水。皎月与我心,清净两无滓。玉露滴烟霄,飘然杂桂子。姮娥应笑人,仳离放红蕊。乘风游广寒,三十亿万里。宫阙不胜寒,九奏感人耳。不如且世间,浩歌书著纸。秋色一夜改,白露漙苍苇。冠屦变凄清,如濯沧浪水。慢肤素多汗,执热结成滓。振衣得新凉,俨若侍君子。起观庭中花,露叶耿烟蕊。景物但可人,溪山即吾里。浮生驹过隙,百年一瞬耳。惟有古圣贤,高名在毫纸。秋风振回溪,宿鹭起汀苇。孤飞一片雪,寒影落烟水。羽毛可为仪,皓洁绝埃滓。心迹两翛然,邈若佳公子。却栖碧山岑,瑶树发琼蕊。岂知黄鹄心,一举眇千里。翔集太液池,彼此皆戏耳。丹青虽善画,为我拂水纸。秋风入虚堂,凄微带烟苇。堂中拙居士,湛然如止水。默坐观是心,自觉无纤滓。不知读何经,但说舍利子。心清闻妙香,天花散芳蕊。含容河沙界,方寸知几里。神光常在目,妙响不离耳。处处获圆通,谁云钻故纸。秋兴殊未极,秋溪可杭苇。顺流欲东行,一观沧溟水。洗我万古愁,胸中瑩无滓。又欲归梁溪,候门有稚子。携幼酒盈樽,泛此东篱蕊。躬耕复著书,茗饮追甫里。听子场屋声,入我山林耳。文字惊世人,一日传万纸。
  • 一更山吐月,金篆缭轻澜。清光满四海,独向沙阳看。桂魄缘空迥,云峰醮影寒。姮娥谩愁思,相对漏声残。二更山吐月,风露霭清夜。待月泛兰舟,停桡碧峰下。樽罍兴未穷,枕簟凉可藉。言携二三子,吊古相与话。三更山吐月,羁客方独起。起游溪上阁,胜景乃如此。露满七峰松,烟笼一川水。奔走尘埃间,顾未之知耳。四更山吐月,夜静月尤明。玉梳挂碧落,银汉自从横。寥泬群动息,溪中有舟行。吾家渺何在,极目望江城。五更山吐月,禅室正清幽。星河光破碎,钟鼓起高楼。展转不成梦,冷落还悲秋。五咏继苏子,谁为商声讴。
  • 明月如玉盘,飞上青霄东。徘徊斗牛间,照我禅室中。爽气霭亭户,清光透帘栊。我虽不解饮,敢辞玉樽空。举酒对明月,起舞聊相从。身世两翛然,如游广寒宫。夜久风露冷,草根吟候虫。咽咽不能已,岂自鸣其穷。天涯多雾雨,好景诚难逢。哦诗不成寝,颇类鱼噞喁。皎皎月华白,寥寥秋气清。念我方远客,步月亭中行。风露感我心,凄然入重扃。谁家弄横笛,巧作断肠声。独酌一壶酒,对此千里明。人生但自适,何必四者并。醉眼视万物,扰扰如浮萍。得丧何须道,譬犹阴与晴。节义太山重,富贵鸿毛轻。我心与明月,照见万古情。
  • 是心本纯白,利害俶扰之。陶然到醉乡,还此未扰时。古人重酒德,妙意端在兹。嗟予数杯量,径醉不复疑。既得醉中趣,安用杯常持。醉中忘万物,一视渊与山。坠车神不惊,庄周非寓言。是乡岂华胥,逸乐不记年。谁能造其域,勿为薄俗传。世俗愈浇薄,惟酒陶真情。如何遁世士,更以酒自名。嗟我方远谪,慷慨念平生。酌此一壶酒,宠辱那复惊。醉中露天机,往往以诗鸣。骏足有远步,逸翮无卑飞。羁絷因罗网,惨澹终年悲。得酒且欢喜,醉乡真所依。路稳良易到,时和可忘归。不复梦周公,甚矣吾其衰。惟当饮醇酎,此志慎勿违。独酌有真趣,何须歌管喧。既醉谢羁束,不知冠屦偏。扶挟烦侍女,颓然倾玉山。方游无何乡,命驾殊未还。醒来念前乐,欲辩诚难言。异论相矛盾,儒墨竟谁是。仲尼虽大圣,宁免叔孙毁。得酒当痛饮,忘形相汝尔。采芝白云中,愿学园与绮。风露飒秋色,东篱菊有英。泛此忘忧物,宽我羁旅情。故人饷佳酝,樽空还自倾。云外鸿雁度,堂中蟋蟀鸣。忽忽岁将暮,聊复乐此生。我本田野人,萧然岩壑姿。麋鹿喜丰草,鹪鹩安一枝。误学霸王略,肯吐陈平奇。世故乃如此,拙谋何所为。宾至且饮酒,吾身岂长羁。嘉葩含团香,气至辄自开。置之白玉堂,可慰君子怀。少有高世心,壮年此志乖。君门植梧桐,参彼鸾凤栖。谋身一何拙,堕此百尺泥。却笑东方生,取容事诙谐。四方有定位,醉中初不迷。立志既尔尔,岂复中道回。珥笔螭殿坳,谪官鲸海隅。庭闱在千里,山川阻脩途。梦中欣得还,亦复劳驰驱。觉后谋一醉,三杯即有馀。何当听从便,返我梁溪居。三径渊明居,一区子云宅。吾生诚易足,处静期息迹。负郭千亩田,种秫当八百。酿为瓮盎春,悠然举大白。于世复何求,安用长太息。饮酒资红裙,其乐未为至。欢然文字饮,兴逸不知醉。放怀溪山间,雅饮亦其次。裸裎岂是达,温克乃足贵。醉乡谁不到,未必能知味。樽俎为舟车,游此醉乡境。但愿未死前,常醉不用醒。醒来寓翰墨,万事劳总领。譬犹锥处囊,脱出终露颖。虎豹岂犬羊,文章自彪炳。吾年行四十,意气非少时。世故茫不识,惟好古人词。篇章自娱悦,适意良在兹。此外付之拙,直道不复疑。黄卷千万言,圣贤岂吾欺。世事皆分定,饮酒姑安之。萌心皆拙谋,游世用直道。乐天吾何忧,发愤不知老。惟有杯中物,可以慰枯槁。三杯颊生红,便觉颜色好。曲生端可友,金玉非吾宝。醉中亦慨然,志节还表表。少年学神仙,日诵琼笈经。交梨与火枣,丹鼎期必成。呼吸存夜气,宴坐至五更。岂知糟曲中,醉乡即黄庭。玉池滟生肥,天鼓常自鸣。酩酊欲仙去,超然离世情。霜林陨寒叶,淅淅随西风。拙翁感节物,颓然坐轩中。独酌一樽酒,不知穷与通。栖鸟忽惊去,子岂曾伤弓。人以谪而穷,我因谪而得。博考圣贤书,独立愈不惑。世道迭污隆,时命有通塞。驾言游醉乡,疑是华胥国。漠然无是非,于此可以默。结发观国光,壮年跻膴仕。怀恩重泰山,欲报轻小己。幸立不讳朝,缄默诚可耻。晨趋玉陛前,暮谪闽山里。飘零若萍梗,此志谁复纪。行藏岂异途,川流与渊止。不如饮美酒,世态何足恃。举世人事伪,惟酒存天真。饮多不如少,饮醨不如醇。借问何以然,每醉意每新。笑指黄金罍,是中可逃秦。糠秕铸尧舜,万世同埃尘。二豪侍坐侧,议论徒慇勤。我读古人书,独与渊明亲。北窗傲羲皇,桃源将问津。膝横无弦琴,头著漉酒巾。我醉君且去,为已非为人。
  • 朝来秋色高,西山有爽气。开轩远相望,自得静中意。那知宋玉悲,肯洒杨朱泪。逍遥天地间,俯仰可无愧。夜永秋气凉,泠然入窗牖。照眼一编书,开怀一壶酒。念身幸无恨,齿发犹未朽。富贵如浮云,于我亦何有。南方秋节晚,九月始凄清。草木忽摇落,坐使客心惊。橐籥无暂息,机缄殊不停。未能超物外,慷慨念平生。露下秋草衰,蒹葭亦苍苍。森然岩中桂,十里飘天香。深林静杳冥,无人自芬芳。采掇满禅室,闲中气味长。秋云澹无依,皛皛映寒日。卷舒谁使之,聚散在倏忽。出岫本无心,行空宁有质。功成归何方,妙用藏于密。秋风晚萧索,凄然遂成林。百谷欲成实,见此造物心。清凉入户牖,天光为沈阴。禅房有羁客,抱膝正长吟。秋风动禾黍,泛泛凄芳馨。散策步田野,欣此百谷成。林下父老醉,云间鸡犬声。丰年诚可乐,安得遂吾生。秋月照我心,清光奈愁何。回薄万古恨,月愁应更多。独饮不成醉,溯月空长歌。安得一丸药,高奔伴姮娥。古后有明训,霜降休百工。草木日摇落,蟋蟀鸣堂中。岂不感时节,念此岁复穷。劳生真一梦,飘泊随西东。百卉秋具腓,先陨惟梧桐。岂无贞洁者,独立青霜中。艳艳篱下菊,青青岭头松。与君为德友,相好永无穷。
  • 南方气候殊,佳月即中秋。昨者月既望,萧萧风雨愁。安得一轮玉,清光满溪楼。酌酒自起舞,与之相献酬。南方气候殊,有菊即重阳。九日今已近,青蕊未可尝。安得黄金花,泛此白玉觞。会当烂漫开,为插满头香。
  • 九日但孤坐,悄然无世喧。菊花殊未开,始知气候偏。开轩寓远目,相对惟青山。昏鸦已接翅,独鹤何时还。且尽杯中物,此外无足言。小雨湿丛菊,何当喷金英。嚼蕊亦可人,萧然慰我情。羁旅念家远,浊酒还独倾。云表雁初过,草根虫自鸣。岁晏将如何,一醉豁平生。
  • 理装适吴会,避寇由江滨。宁知治安世,乃作途穷人。风涛岂不险,舟楫尚可因。失身入畏涂,难以理义陈。平生笑子美,逃乱走踆踆。如今翻自笑,亦须谋此身。此身何足惜,上有高年亲。骨肉几百口,干戈已相邻。以我此日心,知彼无辜伦。安得济川舟,载之适通津。徙置安乐土,不知战斗尘。已矣可奈何,愿为太平民。东南久无备,盗贼起不虞。揭竿与荷锄,皆是耕田夫。谁为捕逐者,得官缘苞苴。不读一行字,况复知孙吴。厥初既轻敌,屡北辄睢旴。屯兵非不多,一扫不复馀。虎兕出于柙,是谁之过欤。凶焰陵郡县,良民遭戮屠。坐令腹心地,化为豺豕区。除恶当务早,滋蔓良难图。王师何日出,努力观庙谟。
影相集珍
  • 鎏金卧犬兽雕
  • 雕花银镜精品
  • 青铜飞天神兽
  • 双龙戏首对玉环
  • 精美青花瓷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