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李纲

朝代:(宋)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更 多

成就

  李纲为社稷生民安危,有效地组织了东京保卫战的城防,屡次击退了金兵。虽然朝廷不用他的建议,或者用了他的建议不久又废除,可是他的忠诚义气在士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李纲有著《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论语详说》十卷,文章、歌诗、奏议百余卷,又有《靖康传信录》、《奉迎录》、《建炎时政记》、《建炎进退志》、《建炎制诏表札集》、《宣抚荆广记》、《制置江右录》。其中《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建炎时政记》等,系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时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记录,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


生平

早年经历
  李纲祖籍邵武,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父亲李夔,是北宋龙图阁待制。
  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进士及第。政和五年(1115年),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即因议论朝政过失,被罢去谏官职事,改任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宣和元年(1119年),京师大水,李纲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问题,被宋徽宗赵佶认为议论不合时宜,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抵抗金兵
  宣和七年(1125年)七月,李纲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其年冬,金兵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斡离不)所率东路军直逼宋都开封。在宋廷一派慌乱情况下,李纲向宋徽宗提出了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
  赵桓(宋钦宗)即位后,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李纲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李纲才又被起用。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遂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撤兵。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组织下获得胜利。

宦海沉浮
  金兵撤离之后,李纲即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宋廷强令李纲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驱赶他出朝。李纲就任后,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李纲被迫于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辞职,旋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责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再谪夔州(今重庆奉节白帝城)。
  李纲被贬不久,金兵再次两路南下围攻开封。宋钦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但已无济于事。当李纲在长沙得知此命时,北宋已经灭亡。
  宋朝皇室南渡以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另建朝廷。建炎元年五月甲午(1127年5月5日)宋高宗(赵构)一度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御史中丞颜岐说:“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右谏议大夫范宗尹说:“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
  李纲正在赴开封途中,接到任命,便赶到南京,竭尽思虑,为高宗筹划重整朝纲,组织抗金,并同高宗周围的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展开尖锐斗争。他反对投降,主张“一切罢和议”,严惩张邦昌及其他为金兵效劳的宋朝官员,以励上节。为加强抗金斗争的力量,他推荐坚决抗战的老臣宗泽出任东京留守,去开封整修防御设施;又力主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并推荐张所和傅亮分别任河北招抚使、河东经制副使。他还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腐败,赏罚不明等情况,颁布了新军制二十一条,着手整顿军政,并建议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
  李纲整顿军政的设施,有助于宋朝廷支撑局面,尚能为宋高宗所接受。然而,他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因此,他们又设法驱逐李纲。首先,调李纲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另委黄潜善接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牵制李纲。接着,又罢免张所、傅亮,撤销河北招抚司及河东经制司,蓄意破坏李纲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纲辞职。李纲主政仅七十五天,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十八日便遭罢相,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

抑郁而终
  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八日,受殿中侍御史张浚弹劾,罢观文殿大学士,仍留提举洞霄宫之职。居住鄂州,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间朝廷命其移往澧州(治今湖南常德市澧县)。御史中丞王绹弹劾李纲“经年不赴贬所”。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四日,又被贬谪万安军(海南岛)。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下旬,与子李宗之南渡琼州。建炎四年(1130年),遭贬流放遇赦后,隐居泰宁丹霞岩。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议和,宋向金称臣纳贡,李纲忧愤成疾。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
  李纲一生著述甚多,其遗文由其诸子编成《梁溪全集》一百八十卷,刊行于世。


轶闻故事

滞留雷州
  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下旬,李纲被贬海南,因海南有黎族人做乱,就在雷州停了下来。传说李纲在雷州,寓居西关天宁寺一间一丈见方的禅房内。
  在雷州滞留约一年的时间里,李纲先后写了《论语详说》十卷、《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还写了20多首诗歌。
  李刚受既是福建同乡、又是京师同窗的湖光岩楞严寺长老释琮之邀到雷州府遂溪县的湖光岩一游。与僧月下对饮,互说世道世情,畅饮行吟。明代万历年间的高州、雷州两府的地方志,就收有李纲在居留期间写的《天宁寺阁提花》与《赠琮师》。

贬琼一月
  建炎三年(1129年)11月25日,李纲和儿子渡海抵达琼州(今海口)。传说李纲一上岸,马上就入乡随俗,嚼起了槟榔果。父子俩向人打听去万安军如何走,当地人告之:万安离此地还有五百里,是罕有的敝陋之地,那里根本找不到生活用品,走山路还会遭劫。于是李纲登上东山岭,准备皈依佛门,就在刚要削发之际,被方丈一眼看出其“尘缘未了”,不肯为之剃度。李纲无奈,只好在寺中带发修行。就在修行的第三天,朝廷发来公文,:李纲被皇上赦免,准予放还,居住在何处自便。李纲父子俩听到赦免消息后,并没有马上返回,而是在海南逗留了一个多月。在李纲的诗歌总集《梁溪先生文集》中,共收录有建炎三年冬至之后,与渡海及海南有关的诗九首,可从中约略知道李纲在海南的行迹。


后世纪念

李纲墓
  李纲病逝于福州后,本欲送回故乡,但是路途遥远,坎坷难行,故将李纲葬于福建闽侯县大嘉山南麓。李纲墓于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后花费十几万元整修墓园,今李纲墓已具规模,新立有诸多名人名家题跋,如王世襄、史树青、杨仁恺、郑乃珖等等;另外还有黄瑞霖亲题的“抗侵功业垂青史,经邦清名留人间”碑刻。

忠定公祠
  李忠定公祠座落于邵武市的李纲路。始建于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系朱熹在邵武讲学倡修的,并为之撰书建祠碑记,后毁。宋景定间(1260年-1264年)迁建于城东行春门外。元至正十六年(1729年)又移建于樵溪书院。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书院为府学,祠遂废。明正统四年(1439年)复建于府学大成殿之东,成化六年(1470年)迁建樵溪四曲之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于现址。其后历乾隆、道光至民国间都有多次修缮。1983年予重新整葺,辟为“李纲纪念馆”。

【展开内容】
  • 绕舍松林寒不枯,烟霞深处见澄湖。萦青缭白知谁赏,把酒裁诗可自娱。剡曲幸非千里远,同云又复一冬无。会当半夜溪山白,乘兴真为访戴图。
  • 杜门忧患馀,戚戚常鲜欢。故人千里来,一笑解我颜。念昔寓沙阳,溪山郁回环。游从得良友,妙赏穷跻攀。别来几何时,岁月惊飞翻。索居无与游,衰病两鬓斑。子充观国宾,假道叩我关。草草具盘馔,把酒望西山。道旧访陈迹,相对如梦间。顾子若鸿鹄,整翮正高骞。轩然四海心,岂惮行路难。努力取殊第,自致青云端。春风得意后,期子从兹还。
  • 我家九峰下,跬步临胜境。循除环佩声,满庭松桂影。宦游阻幽寻,每若龟引颈。十年旅京华,万里走闽岭。归怀寄清梦,投檄期子请。向来兵火作,此地偶无警。馀生集百忧,负郭耕二顷。新交浸已疏,旧学谋复整。功名一灰灺,毁誉两蛙黾。抱拙与世违,退缩甘远屏。杜关绝外游,但欲俗缘省。兹山乃故人,雅契相与永。登临富泉石,采掇足芹荇。下瓢酌甘芳,日汲谢瓶绠。胡为久不到,有愧稚川井。仲弟绝俗姿,好勇先我骋。新诗纪清赏,得句颇彪炳。艰难见鸰原,岁月侵晚景。相期老丘壑,不复叹土梗。梁溪寒可渔,蓑笠同舴艋。宁如六一翁,终日思汝颍。方兹筑吾庐,跧伏念前眚。面山开小阁,制度阒深靓。山气日夕佳,爽致当共领。夜久霜露寒,星月光囧囧。冷然欲御风,岂惮广寒冷。邻钟韵更幽,皓鹤唳方儆。深炷一炉烟,宴坐得三省。
  • 旰起幽居尚闭关,忽传尺素破愁颜。迂疏似我宜深隐,才术如公岂暂闲。雅意未曾忘北阙,胜游今日且东山。十年回首当时事,叹息人生似梦间。
  • 底事年来不作诗,应缘思苦少人知。凌云健笔含毫日,照眼花枝得句时。陶冶性情端赖此,咏嘲风月漫多为。驿筒若许陪酬唱,朱字青笺复寄谁。
  • 儒生乐事信同风,端抱前言当鼓钟。公正说诗笺七月,我方学易纬群龙。艰难盛事原衣食,忧患馀生问吉凶。去圣寥寥千载后,何时挥麈得从容。
  • 君不见开元天宝同一主,治乱相翻如手举。掔盈欲恶虽一人,变易安危原近辅。姚宋已死九龄黜,谁使杨钊继林甫。宫中太真专宠私,塞外番酋成跋扈。祸胎养就不自知,漫向华清遗匕箸。渔阳突骑破潼关,百二山河震金鼓。翠华杳杳幸西南,赤县纷纷集夷虏。伤心坡下失红颜,堕泪铃中闻夜雨。山青江碧蜀道难,栈阁连空㒟相拄。旌旗惨淡云物愁,林木阴森猿鸟侣。戎装宫女亦善骑,皓齿明眸犹笑语。老髯奚官驱蹇驴,负橐赍粮岂供御。九重徼卫复谁勤,万里艰危真自取。至尊狼狈尚如此,叹息苍生困豺虎。千秋万岁不胜悲,玉辇金舆尽黄土。空令画手思入神,一写丹青戒今古。
  • 忧患馀生日杜关,幅巾青顾得开颜。虚堂把酒延佳月,小阁哦诗对远山。子学鲲鹏将海运,我同猿鹤且云闲。都城故旧还相问,为道衰颓鬓已斑。
  • 君不见伯成子高让侯爵,在野终年自耕穫。下风趋问礼徒勤,俋俋田间事无落。又不见于陵仲子推相位,为人灌园刈葵藿。抱瓮区区同汉阴,不糁藜羹有馀乐。古来贤达有如此,志趣未可常情度。力辞富贵居贱贫,凛若风霜陨轻箨。邵平本自侯东陵,秦破国除休一壑。当时汉祖疑酂侯,置卫增封意非薄。众宾皆贺平独吊,一言转祸推先觉。以兹智略佐风云,复取故封何所怍。归来种瓜青门外,灌溉锄耘甘寂寞。长安之东壤尤美,翠蔓离离照城郭。秋阳正炽瓜正肥,解衣摘实如俛鹤。儿童随立形骨清,挈笠携筐助操作。遂令世美东陵瓜,身后高名动寥廓。屠贩曾闻封绛灌,奴仆从来兴卫霍。高鸟已尽良弓藏,更有韩彭辱囚缚。何如终老守瓜畦,自饱饱他真不恶。龙眠也是可怜人,画此端令事如昨。世间如画画如梦,聊为作歌资一噱。
  • 束剑艰危际,结庐閒旷滨。全家入青嶂,避地为黄巾。族系归图谱,风流蔼荐绅。云仍藉馀泽,勿替德维新。
影相集珍
  • 青铜飞天神兽
  • 母子象尊
  • 明清雕字古玉
  • 虎头兽纹组合酒器
  • 斗彩鸣凤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