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李攀龙

朝代:(明)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更 多

文学成就

  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他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来勾勒保俶塔下的西湖,以“浮沤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情况,虽嫌体物呆滞,但也还能传神。他以“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来表现南北奔波的布衣诗人谢榛,以“自昔风尘驱傲吏,还能伏枕向清秋”(《寄元美》)来刻画好友王世贞,也较形像。但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他的某些七绝,也还写得自然,还能注意顿挫变化,如《和聂仪部明妃曲》:“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意味隽永,静韵深长。沈德潜品评此诗说:“不着议论,而一切着议论者皆在其下。”

  李攀龙诗文,由其友人、“后七子”领袖之一的王世贞整理编集为30卷,题《沧溟先生集》,其后屡有翻刻,历百年而不衰。李攀龙所编《古今诗删》,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明清两代,影响超过《唐诗三百首》。所写《拟古诗》,临摹过甚,受人指摘。

  论诗比谢榛、王世贞偏狭,认为先秦古文已有古法,后世作者只要“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句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语)。他所著的《答冯通书》就提到:“秦汉以后无文矣”。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所编《古今诗删》,宋元诗一首未录,可看出其论诗宗旨。其文聱牙戟口,成就不大。其诗亦多模拟剽窃之作,偶然面对现实,抒写内心真情时还有一些较好的诗,如《送明卿之江西》、《挽中丞》。七律和七绝相对较好,声调清高,词采俊爽,语近情深,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而乐府诗则如“临摹帖”。有《沧溟集》30卷。


生平

  李攀龙先世无所称名,其父李宝死后因李攀龙赠中宪大夫、顺德知府。攀龙9岁而孤,家无余赀,赖母张氏纺织度日。18岁入县学为诸生,廪于郡庠。与尚在髫年的殷士儋(后为大学士,有文名)、许邦才(后为王府长史,济南诗人)约为知交。攀龙自幼性情疏放,不耐当时书塾中讲授的经训内容和八股文,人目为狂生。

  嘉靖十九年(1540),攀龙取乡试第二名,3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此后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历顺天乡试同考官、刑部广东司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官凡三迁,辗转郎署,官职闲散。此间,攀龙与王世贞、谢榛、宗臣、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等诗酒唱和,旨趣一致,遂结为诗社。其论诗主张,与“前七子”相倡和,形成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史称“后七子”。他们的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即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继“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为彻底改变“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而斗争。李攀龙集中的拟古乐府,是其文学主张的具体实践。

  嘉靖三十二年(1553),李攀龙出守顺德(今河北邢台市),为顺德知府。3年任期中,政绩卓著,做了一些既有利于巩固明王朝统治而又给百姓带来一定利益的事。如请蠲民税,减轻百姓负担;政刑宽简,民无冤情;增设驿站,减轻人民劳役负担等。其间诗文创作,也取得一定成就。无论赠答抒怀,还是描山摹水,或是关心时政之作,都各具特色。《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四首》、《春兴》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李攀龙被提升为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到任不久,不能忍受陕西巡抚殷学挟势倨傲的作风,以母老归养为由,上疏乞归,旨未下即拂衣辞官。在职虽不满一年,李攀龙足迹却遍及区内,在视察府州县学的同时,也游览了各地的名山胜迹。《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四首》,是这一时期的最佳诗作。

  由陕归来,李攀龙在家乡筑白雪楼,隐居高卧,杜门谢客,不与权贵往来,一些达官显官以其接见为荣,学人士子更以其品评来衡定自己的身价。因此“闻望茂著,自时厥后,操海内文柄垂二十年”(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李按察攀龙》)。这一时期是李攀龙诗文创作的重要时期,所写诗文,殆占《沧溟集》之太半,因而其诗文最初结集曾名为《白雪楼集》。此间,诗歌以吟咏故乡湖光山色之作成就最高,《与转运诸公登华不注绝顶》、《青萝馆二首》、《抄秋同右史南山眺望》、《酬张转运龙洞之作》以及《挽王中丞八首》等,是其代表性作品。

  隆庆改元(1567),李攀龙起复,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隆庆三年(1569),诏拜河南按察使。在浙江,诗人曾写诗赞美以“戚家军”为主体的抗倭军将,表现深厚的爱国之情。在河南任职4个月,老母病故,诗人扶柩归里。本来病弱,加上持丧哀痛过甚,遂卧病不起,第二年(1570年)八月十九日(9月18日)暴疾而卒,终年58岁。葬历城城郊“牛山之原”,后移药山之麓。后人在其少年读书处趵突泉上建白雪楼,以寄托对诗人的追念之情。楼渐荒废,至解放初拆除。1996年又在原址重新修建,并建成与白雪楼连为一体的戏剧大舞台。这里常年举办以京剧为主的各种戏剧演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演出活动中心。

【展开内容】
  • 大士始结构,凿空偏此丘。二虎自南岳,掉尾从师游。神威攫地脉,佛力驱阳侯。枯火迸石罅,松根解绸缪。势宁决蹯去,挥锡怒不休。至今喷岩壑,水犹咆哮流。酌言生壮心,一啸风飕飕。海眼在其下,潮汐故可求。不然胡僧咒,争使波澜浮。穿壁吐长涧,夹寺潴龙湫。疑作故山雨,片云驻岣嵝。归应出东林,无为惠远留。
  • 吴门有奇士,二弟偕好修。鞍马照红颜,往来长者游。带剑何良绮,垂缨亦绸缪。岂不揽豪贤,我志非所求。驾言旋北郭,灌园依一丘。白云荡虚壑,馀映翻寒流。置酒临高台,邈焉怀其俦。鸿鹄既云举,千里常悠悠。清风动帷幕,皎月光沉浮。读书见古人,鸣琴调逾幽。无取广川观,昔在汉阴叟。天子御飞轩,龙蠖时乃瘳。回首望中原,壮心未可收。
  • 良时能自至,嘉会无常期。长飙吹浮云,奄忽东南驰。依依曳景光,泠泠发馀悲。非君命俦匹,游子安可为。大江折其流,武林怆以摧。念今在往路,执手野徘徊。何必同一身,中怀贵不疑。弹冠有逸响,驾言即前绥。
  • 悠悠我行役,往路殊未央。春华不须臾,奄忽践严霜。安知疑与喻,风波起褰裳。浮云邈无所,游子依故乡。长当远别离,何必复彷徨。鸳鸯自踟蹰,黄鹄已翱翔。
  • 嘉会在俛仰,良时不可留。悲风自远至,大江以悠悠。中怀有白璧,千载为一投。飞龙双欲乖,胡马群相求。徘徊视四海,含意各未酬。念此平生亲,从彼浮云游。
  • 明月照我床,清风感重闱。遗书发怀袖,彷佛见容辉。古欢匪自今,游子当何依。千秋一高唱,岂独知音稀。莫言苦行役,极宴不如归。努力两黄鹂,为尔故乡飞。
  • 豫章生庭中,结根西山隈。江流一荡潏,悲风千里来。丝萝谢依托,冰雪抱崔嵬。非不曼且硕,时无柏梁灾。截为玉女瑟,绝胜龙门材。展我清商曲,弹作临高台。洪厓颔颐坐,五凤郁徘徊。
  • 王孙古城隅,东陂托偃仰。回薄始蓊杂,高台忽峻敞。风波一以交,沦漪恣遐放。列雉翳中流,返照幕鱼网。曲磴盘层阴,清房殷清响。并逸金谷韵,兼诣濮阳赏。恢台戒隆曦,披发命吾党。美酒涤烦嚣,泠言发神爽。至今河朔人,垂声得倜傥。直置病游梁,为心任独往。
  • 华阳馆前桑叶飞,荆轲台上送将归。为言击筑悲歌者,当时酒人今是非。太守褰帷蓟北来,燕山忽断楚天开。郡中晓月雩娄出,雾里秋涛桐柏回。黄金玺书发明光,东走颍州西豫章。君家兄弟二千石,承恩不数尚书郎。朱轓双出领专城,五马踟蹰五马行。汉主乘春徵计吏,小冯何让大冯名。
  • 尔昔红颜客蓟门,献书不报哀王孙。一朝致身青云里,座上还开北海樽。余亦题诗郭隗台,燕山秋色对衔杯。论交共惜黄金尽,此处空悲骏马来。可怜郢曲今亡久,下里之歌吾何有。文章稍近五千言,雅颂以还十九首。才子新传白雪篇,江城忽借使君贤。那堪西署为郎者,多病离居卧日边。
影相集珍
  • 青铜飞天神兽
  • 母子象尊
  • 鎏金卧犬兽雕
  • 精品猴面古玉饰
  • 虎头兽纹组合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