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李攀龙

朝代:(明)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更 多

文学成就

  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他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来勾勒保俶塔下的西湖,以“浮沤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情况,虽嫌体物呆滞,但也还能传神。他以“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来表现南北奔波的布衣诗人谢榛,以“自昔风尘驱傲吏,还能伏枕向清秋”(《寄元美》)来刻画好友王世贞,也较形像。但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他的某些七绝,也还写得自然,还能注意顿挫变化,如《和聂仪部明妃曲》:“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意味隽永,静韵深长。沈德潜品评此诗说:“不着议论,而一切着议论者皆在其下。”

  李攀龙诗文,由其友人、“后七子”领袖之一的王世贞整理编集为30卷,题《沧溟先生集》,其后屡有翻刻,历百年而不衰。李攀龙所编《古今诗删》,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明清两代,影响超过《唐诗三百首》。所写《拟古诗》,临摹过甚,受人指摘。

  论诗比谢榛、王世贞偏狭,认为先秦古文已有古法,后世作者只要“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句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语)。他所著的《答冯通书》就提到:“秦汉以后无文矣”。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所编《古今诗删》,宋元诗一首未录,可看出其论诗宗旨。其文聱牙戟口,成就不大。其诗亦多模拟剽窃之作,偶然面对现实,抒写内心真情时还有一些较好的诗,如《送明卿之江西》、《挽中丞》。七律和七绝相对较好,声调清高,词采俊爽,语近情深,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而乐府诗则如“临摹帖”。有《沧溟集》30卷。


生平

  李攀龙先世无所称名,其父李宝死后因李攀龙赠中宪大夫、顺德知府。攀龙9岁而孤,家无余赀,赖母张氏纺织度日。18岁入县学为诸生,廪于郡庠。与尚在髫年的殷士儋(后为大学士,有文名)、许邦才(后为王府长史,济南诗人)约为知交。攀龙自幼性情疏放,不耐当时书塾中讲授的经训内容和八股文,人目为狂生。

  嘉靖十九年(1540),攀龙取乡试第二名,3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此后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历顺天乡试同考官、刑部广东司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官凡三迁,辗转郎署,官职闲散。此间,攀龙与王世贞、谢榛、宗臣、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等诗酒唱和,旨趣一致,遂结为诗社。其论诗主张,与“前七子”相倡和,形成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史称“后七子”。他们的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即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继“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为彻底改变“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而斗争。李攀龙集中的拟古乐府,是其文学主张的具体实践。

  嘉靖三十二年(1553),李攀龙出守顺德(今河北邢台市),为顺德知府。3年任期中,政绩卓著,做了一些既有利于巩固明王朝统治而又给百姓带来一定利益的事。如请蠲民税,减轻百姓负担;政刑宽简,民无冤情;增设驿站,减轻人民劳役负担等。其间诗文创作,也取得一定成就。无论赠答抒怀,还是描山摹水,或是关心时政之作,都各具特色。《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四首》、《春兴》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李攀龙被提升为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到任不久,不能忍受陕西巡抚殷学挟势倨傲的作风,以母老归养为由,上疏乞归,旨未下即拂衣辞官。在职虽不满一年,李攀龙足迹却遍及区内,在视察府州县学的同时,也游览了各地的名山胜迹。《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四首》,是这一时期的最佳诗作。

  由陕归来,李攀龙在家乡筑白雪楼,隐居高卧,杜门谢客,不与权贵往来,一些达官显官以其接见为荣,学人士子更以其品评来衡定自己的身价。因此“闻望茂著,自时厥后,操海内文柄垂二十年”(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李按察攀龙》)。这一时期是李攀龙诗文创作的重要时期,所写诗文,殆占《沧溟集》之太半,因而其诗文最初结集曾名为《白雪楼集》。此间,诗歌以吟咏故乡湖光山色之作成就最高,《与转运诸公登华不注绝顶》、《青萝馆二首》、《抄秋同右史南山眺望》、《酬张转运龙洞之作》以及《挽王中丞八首》等,是其代表性作品。

  隆庆改元(1567),李攀龙起复,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隆庆三年(1569),诏拜河南按察使。在浙江,诗人曾写诗赞美以“戚家军”为主体的抗倭军将,表现深厚的爱国之情。在河南任职4个月,老母病故,诗人扶柩归里。本来病弱,加上持丧哀痛过甚,遂卧病不起,第二年(1570年)八月十九日(9月18日)暴疾而卒,终年58岁。葬历城城郊“牛山之原”,后移药山之麓。后人在其少年读书处趵突泉上建白雪楼,以寄托对诗人的追念之情。楼渐荒废,至解放初拆除。1996年又在原址重新修建,并建成与白雪楼连为一体的戏剧大舞台。这里常年举办以京剧为主的各种戏剧演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演出活动中心。

【展开内容】
  • 忆昔中丞全盛时,少年裘马相追随。忽逢世变夙心违,逆旅荒凉旧识稀。古来万事皆如此,何用空悲昨是非。流水无情白日速,红颜犹在黄金微。饮君莫辞燕市酒,欲行不行且携手。青云今有故人存,好赠绨袍哀王孙。
  • 阴山战合胡天黑,汉兵大呼单于北。边秋日落五原屯,碛火夜连千灶食。骠骑横戈拂铁衣,悲风黄草白榆飞。渡河鸟阵旌旗伏,卧壁龙沙鼓角希。征人马上援枯骨,满地清霜刁斗发。朔气遥传瀚海云,寒声乱动轮台月。掩笳骄雏听垂泣,按剑材官怒指发。宫女琵琶咽逝波,使臣旄节凋幽窟。谁能绝漠靖边氛,哀响如今不可闻。六郡少年思转斗,摐金犹忆李将军。
  • 蓟门昔在烽尘中,匈奴火照西山红。毡庐相望赤县隘,枭骑未厌神畿空。君王拊髀过郎署,侍臣扼腕谈边功。每饭不忘钜鹿战,千金先发华阳宫。邯郸少年游侠子,腰间匕首悬秋水。出身愿属羽林儿,横行誓夺单于垒。腾装夜别纵博场,贳酒朝辞挟瑟伎。马上风云八阵成,帐前鼓角三军起。故人新贵宠轩墀,乱后高名众始知。国士渐看投笔至,主恩况许请缨为。天寒恒岳倚长剑,雪满滹沱拥大旗。归来汉苑生春草,见尔论兵散幕迟。
  • 简书八道发明光,诏徙群豪赴朔方。神武临轩耽虎视,将军秉钺郁鹰扬。山东十二诸侯国,海滨五百义士乡。厌乱齐臣思定伯,殷忧汉使出勤王。敌骄拟纵田单火,客愤能飞驺衍霜。彀骑人人白羽箭,民兵处处绿沈枪。九河寒色旌旗动,岱岳秋阴鼓角长。各倚少年轻燕颔,曾经遣戍守渔阳。一匡九合岂受赐,排难解纷不可当。往岁潢池先陷阵,三时大战银冶场。功名未致有庄贾,肝胆欲倾无孟尝。天子只今顾西北,男儿侠骨埋边疆。
  • 谁将金谷传毫素,座上无人不回顾。乍展旋惊涧水流,才开已识河阳路。四壁真看片锦围,中庭如见双鬟度。移席休临坠妓楼,解衣欲挂沙棠树。彷佛明妃出塞吟,听来未必梁尘误。诗成酌我我岂辞,便过三斗无论数。绿珠安在恰当垆,似留且往势可呼。意惨昆崙紫䆗窱,色寒沧海红珊瑚。君家富贵合如此,此时那知有障子。纵然客散掩空堂,犹闻夜夜春风起。
  • 嫖姚三疏奏明光,九月王师扫大荒。不求十万羽林骑,从军但请尚书郎。看君未是侯门客,草檄论兵一当百。片言不合径拂衣,坐使元戎气萧索。汉主临轩送逐臣,褰帷海上及行春。正逢匹妇衔冤雨,一洒浮尘不污人。游燕曾携短匕首,袖里虹蜺今在否。出关若见弃繻生,为余持赠单于走。
  • 狐白之裘紫骝马,鸣鞭东走渔阳野。自言天子授长缨,明光殿前三使者。飞檄远度桃花山,昨日辽西校战还。吹律春风回黍谷,扬旌暮雪洒榆关。关门一望烟尘色,抵掌志驰伊吾北。岂独秦人重绕朝,誓令羌虏避充国。此行不按督亢图,欲画地形取匈奴。指挥千障铁如意,出入双鞬金仆姑。骠骑将军绿沈甲,鹴鸠大夫黄石法。碛里兵屯种玉田,云边燧起弹琴峡。元戎幕府赠吴钩,太守离歌岐麦秋。看君归奏称上意,何足道哉万户侯。
  • 材官十万绝大幕,踰河一战胡儿却。夜纵翼兵袭章渠,系以往封狼居胥。姑衍山头列旗鼓,中坛拥纛陈首虏。帐前面缚三当户,骠骑将军醉歌舞。北风千里云摧颓,瀚海波涛蹴日回。汉家天子雄才哉,捷书亲发柏梁台。君持绣斧五原郡,牧马单于不敢问。黄沙白草寒冥冥,今年为王犁二庭。
  • 岷江东流何渺茫,仙舟西去指华阳。峡深当画暗雷雨,白帝青天豁大荒。一望峨眉山上月,风吹寒影堕潇湘。益州部里占星使,草色春时接夜郎。客将河汉支机石,归自乘槎历七襄。苌弘碧血埋难化,杜宇啼魂怨未忘。胡不为我排阊阖,愿君致之北斗傍。即今叱驭九折坂,金精元气参翱翔。雪峰突兀三飞梁,中挂鸟道通蛮方。司马长卿子虚赋,其文可以陵太苍。临邛小监杨得意,亟荐词臣谒建章。后来此事益寂寞,烟尘万里遥相望。
  • 舍人家世称儒素,供奉班联起居注。仙郎尽识凤凰毛,父老相传骢马步。当日兰台抗疏还,读书高卧柳亭山。至今犹忆张文纪,年少官微犯帝颜。闻君夜入蓬莱直,归梦时时动秋色。翰染金茎彩露寒,庐开玉树青天逼。回首南云春事繁,浮丘峰下小桃源。他时摇艇新安水,坐把江花醉故园。
影相集珍
  • 精品猴面古玉饰
  • 人兽互戏盘云古玉
  • 商代青铜器鸮卣
  • 虎头兽纹组合酒器
  • 明清雕字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