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恭尹
生平
陈恭尹“修髯伟貌,气局深沉”,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与陈子壮、张家玉一起,被尊为“岭南三忠”。隆武二年(1646)清军陷广州,其父陈邦彦举兵抗清,兵败被俘,被清军寸磔于市,全家除陈恭尹侥幸逃走外均同时遇难。丧亲之痛,延续到陈恭尹晚年,仍无法释怀。他晚号“独漉子”,取自古乐府:“独漉独漉,水深泥触。……父冤不报,欲活何为!”南明时,陈恭尹进朝泣陈其父为国殉难情状,永历帝授以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
其父陈邦彦是明末清初广东抗清斗争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声誉的宿儒。他自小受父亲的思想影响颇深,并在父亲的指教下攻读诗书,擅长写诗作赋。永历元年(1647),他的父亲于战败后被清军俘获并处死,全家除陈恭尹侥幸逃走外均同时遇难。其后,他为报家仇而参加反清斗争,并往返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联系抗清的各地义军。永历十二年(1658),他赴云贵一带欲投奔南明永历帝,未遇,遂返回增城定居。至永历十六年(1662),南明永历帝被清廷俘获处死,陈恭尹中止了联络反清志士的活动,潜居家乡专致读书达十几年之久。其间,与名诗人屈大均结交甚深,并一度与平南王尚可喜有诗词唱酬的交往。永历三十二年(1678),因与尚可喜有旧交而被指涉嫌参与“三藩之乱”遭官府逮捕下狱。被关押半年后始出狱,定居在广州城南。自此后他的意志较消沉,移志于诗词歌赋的创作,与友人结成诗社相互唱和,被时人称为“岭南七子”。陈恭尹的诗尤擅七律诗。他的诗大多以感怀身世,矢志抗清、反映民疾及描述岭南风物为主题。晚年虽多与清廷权贵唱酬,但始终不肯出任新朝的官职。他为其居所取名“独漉堂”,以暗喻家仇未报,匡复之志未灭之意。他的隶书书法为清初独步广东的第一人。遗著有《独漉堂集》。
南明亡后,陈恭尹定居广州,与友人何衡、何绛、陶窳、梁梿相与砥砺名节,发愤读书,世称“北田五子”。 后“三藩之乱”爆发,屈大均从吴军于桂。陈恭尹与屈相交甚深,又“以名重为时所指目”,永历三十二年(1678),陈恭尹被捕下狱,关押二百日后始得解脱。从此心怀畏惧,壮志渐消,避迹隐居,自称“罗浮布衣”。晚年寄情诗酒,曾与清廷权贵唱酬,曾被梁梿当面叱问“何事而仆仆走风尘?”又被讥讽“可怜一代夷齐志,错认侯门是首阳”。但陈恭尹并非改弦更张,他终其一生仍不仕清。冯奉初在其传记中解释,与权贵唱酬是陈求自保之策:“及得脱,自念身历沧桑,恐终不为世所容,乃筑室羊城之南,以诗文自娱;贵人有折节下交者,无不礼接。“于是冠盖往来,人人得其欢心。议者或疑其前后易辙,不知其避祸既深,迹弥近而心弥苦矣。” 这也是为什么陈恭尹之前自号“半峰”,表示初老山林的志向,晚年把号改为“独漉”,身世之痛反而隐含更深。晚年,陈恭尹在广州育贤坊建小禺山舍,以遗民身份终老。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病逝于广州,葬于市郊祥云岭南麓。
人物年表
明崇祯四年(1631)九月二十五日(10月20日),在广东省顺德县出生。
崇祯十六年(1643)(12岁),丧母。
永历元年(1647)(16岁),父陈邦彦抗清战败,被俘获处死。家人或被清兵杀害,或死于战乱;出逃南海弼唐,后被湛粹接到增城新塘。
永历五年至八年(1651-1654)(20-23岁),在福建、江西、浙江、江苏一带,避难,访友,进行反清复明活动。
永历八年(1654)春,增城新塘,与湛粹次女湛银成婚。
永历十二年(1658)(27岁),前往云贵,欲投奔南明永历帝,因清军封锁,行至湖南湘潭,改道北上,转徒湖北、江苏、河南,继续进行复明活动。
永历十三年(1659)(28岁),探听永历帝逃至缅甸,失望返回增城新塘。
永历十五年(1661)(30岁),闻永历帝被俘,携眷隐居顺德羊额。
永历二十二年(1668)(37岁),湛氏夫人病逝。移居增城新塘。
永历三十二年(1678)(47岁),被指涉嫌参与“三藩之乱”,遭官府逮捕下狱,被关押半年多,出狱后定居广州城南。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四月十三日(5月30日)(69岁),病逝于广州。
诗作特色
陈恭尹的诗前后内容有所不同,然而眷怀故国之思,未尝消释。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又多巧思,绵丽中仍多哀感苍凉之慨。如“猛士不带剑,威武岂得申?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拟古》之三)。“西湖歌舞春无价,南宋楼台暮有云。休恨议和口相国,大江犹得百年分”(《西湖》)。此外如《西湖杂兴》、《虎丘题壁》、《崖门谒三忠祠》、《九日登镇海楼》等篇,也都寄托遥深。五古《感怀》及七古《耕田歌》等篇,则反映了人民所受的苦难。他的诗抒写性情而自成风格,尤擅七律诗,为诗坛所推崇。他提出诗歌贵在创新,求新于性情而不必求新于字句,求妙于立言而不必专斯于解脱的见解,反对盲目崇古与拟古。《三编清代稿钞本》收录有其诗作达54首,多为长诗,主体兼擅,手触肩倚,莫不中音。
-
天为美禄供禋祀,上有旗星下有泉。既作神农能播种,更教仪狄为开先。五齐三事经曾著,百榼千钟古有传。西土蒲萄长引蔓,南州丛桂每参天。岂知岭外离支树,植自罗浮卖酒田。万斛如珠空自照,千溪如火未曾燃。群来野雀休能网,饱啖行人不论钱。采下忽看花满地,酿成何啻酒如川。三年始醒谁能试,百步闻香足自前。满碗盛来无见底,一觞浮出月如弦。冰从化水参差减,玉既成浆性未迁。桂郡酒官应为此,越佗贡物罔闻焉。生时多食犹能醉,酿后馀甘倍可怜。通神益智功如在,美色怡颜力更全。妃子红尘何乃拙,魏文石蜜想当然。琼苏为泛觞王子,玄碧会开宴列仙。古昔未分优与劣,眼前唯辨圣为贤。合尊岂但醉三二,一斗何须价十千。多酿不忧民食耗,屡丰为爱酒垆眠。风流太守须酣饮,知借南中尚几年。
-
岭北芭蕉树,虽多不著花。岭南花且实,香者在龙牙。
-
瘦似篁初笋,纤如月一弯。青皮开白肉,香在齿牙间。
-
众香多以气,鼻闻口不知。香蕉香在味,入酒也相宜。
-
曾邮萍果自京畿,布裹绵装马上飞。今日相逢无一似,暗香馀韵尚依希。
-
细切风乾远寄将,缄封闻说自高堂。使君正醉罗浮酒,不免樽前忆故乡。
-
客有清秋约,泉来第一峰。涧中分夜月,铛里沸风松。淡发茶香远,寒消酒力浓。寻源知不近,明日更扶筇。
-
万蕊犹含雨露功,叶边微带拒霜红。柴桑去后无知己,零落寒枝傲雪风。
-
长髯如戟酒颜红,脱却麻鞋好御风。曾记鹤楼碑上见,箫声多在洞庭中。
-
谁写芙蓉望俨然,清香虽未态殊妍。真花开落才三日,一纸长存定百年。
- 丁酉仲冬即景十六首 其十一 雪夜乘舟
- 拟青青河畔草
- 有感
- 题郑常侍厅前竹
- 丁亥九月十六夜偕李监仓宿龙卧山中听雨看月同时事也所谓鱼与熊掌兼得之赋诗一篇以纪其事
- 庚戌中秋病起言怀
- 偈八首 其六
- 顾秀才阳山草堂
- 送尤溪胡㷬司训
- 过石濑山庄次郑平山寅丈韵
- 长相思 春游,代人作
- 归途杂述 其二
- 乙卯秋外赴金陵省试不售诗以慰之三首 其三
- 述怀
- 东居杂诗十九首 其二
- 八声甘州·题谭篆青聊园填词图
- 鹧鸪天
- 兵要望江南 占六壬第二十八(京本列第十七○四十五首) 三
- 柳枝词十三首 其六
- 宫词 其八二
- 句 其一
- 大人生朝代诸儿五首以春风花草香为韵 其二
-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一五一
- 咏梅五十首呈史尚书 其一二
- 宿青龙寺故昙上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