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毛奇龄

朝代:(清)

  毛奇龄(1623—1716)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
更 多

生平

  毛奇龄四岁识字,由其母口授《大学》,即能琅琅成诵。少时聪颖过人,以诗名扬乡里,十三岁应童子试,名列第一,被视为“神童”。当时主考官陈子龙见他年幼,玩笑说:“黄毛未退,亦来应试?”毛奇龄答道:“鹄飞有待,此振先声。”众人皆惊。明亡,哭于学宫三日。后曾参与南明鲁王军事,鲁王败后,化名王彦,亡命江湖十余年。明亡,清兵南下,他与沈禹锡、蔡仲光、包秉德避兵于县之南乡深山,筑土室读书。毛奇龄生性倔强而恃才傲物,曾谓:“元明以来无学人,学人之绝于斯三百年矣。”评判言词过激,得罪人多,因此仇家罗织罪名,遭几度诬陷。后辗转江淮,遍历河南、湖北、江西等地。赖友人集资向国子监捐得廪监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等职,参与纂修《明史》。其间以《古今通韵》1卷进呈,得到赞赏,诏付史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会试同考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因两膝肿胀,关节僵硬,辞职归隐,居杭州竹竿巷兄长万龄家,专心著述。曾结识汤斌,与阎若璩等多有辨难。从学者甚多,著名的有李塨、邵廷采等。毛奇龄70岁时,自撰墓志铭,提出死后“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吊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家病逝,葬于萧山北干后浦滩。

作品特色

诗词
  清初诗界名家中,毛奇龄正是在诗歌创作中有所追求、有所创新的诸多大家之一。著名词学专家、已故龙榆生教授在其编选的《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中评日:“奇龄小令学《花间》,兼有南朝乐府风味,在清初诸作者,又为生面独开也。”晚清词人陈廷焯(字亦峰)对己作自视过高,爱以个人偏见讥评前辈词家的词没他写的好,说毛奇龄词“造境未深,运思多巧。”现代作家、著名教授施蛰存不以为然,在他选定的《花间新集》中选人毛奇龄词12首,他说:“右毛检讨词十二阕,可与李波斯比美。而取境之高,直是南朝清商曲辞。陈亦峰乃讥其‘造境未深,运思多巧’,殆不知词之本源者。”施老在集中的陈廷焯词后则评之日“白雨斋(按:廷焯之号)论词主沉郁,谓‘沉则不浮,郁则不薄’,论小令主唐五代,谓‘晏欧已落下乘’。持论甚高。其自作词,亦刻意揣摩温、韦,用功于文字声色之间,但得貌似耳。”的确,对毛奇龄词(特别是小令),采取武断否定,只能说明否定者本人“殆不知词之本源者”;对清初生面独开、自成一格的毛奇龄词,简单地斥之为“造境未深”,不仅不公允,而且不符事实。总之,毛奇龄在诗文词曲方面的成就是客观的历史存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奇龄善诗歌乐府填词,所为大率托之美人香草,缠绵绮丽,按节而歌,使人凄怆,又能吹箫度曲。”他的《西河词话》,对词曲的发展演变“缕陈始末,亦极赅悉”(《总目》卷一九九,《词话》条)。决不能因为他没有“大江东去”式豪放词赋而对其妄加菲薄。毛奇龄和清初的钱谦益、王士桢、吴伟业、朱彝尊、陈维崧等等大家一样,在诗文词曲上的成就是不容抹杀的。
  毛奇龄的诗作,体式多样,不乏佳作。如五绝《览镜词》:“渐觉铅华尽,谁怜憔悴新。与余同下泪,只有镜中人。”寥寥20字,托出了咏叹年华易逝和自己早年坎坷中的落寞心情。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评点此诗谓:“其实无一同心人也,然道来曲而有味。”又如七绝《除夕作》:“旅馆椒花红欲燃,椒盘愁向客中传。 如何才听金鸡唱,便唤今宵是客年。”沈又评述“人人能道者,却未有人道及,新故之感,凡事类然,不独除夕也。”再如七绝《秦淮老人》:“秦淮高阁拟临春,中有仙翁鬓似银。话到陪京行乐处,尚疑身是太平人。”沈评述甚高:“明处离乱之后,偏云尚疑身际太平,词弥曲意弥悲矣!”的确,毛奇龄诗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擅长在寻常的景物情事上力创新境,别出新意。如七律《少年》、《朔方》、《钱唐逢故人》、《送人之耒阳》等等,都无不“自我胸中出”,“妙语出平淡”。毛奇龄有不少七言古诗,写得非常凝炼,栩栩如生,堪称清代叙事诗中的上乘之作。像收录在《清诗别裁集》里的《杨将军美人试马请歌》、《钱编修所藏司马相如玉印歌》、《诏观西洋国所进狮子……》诸篇,入神之笔屡见,其中尤以《打虎儿行》为最佳。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卷十一》中选毛奇龄诗16首,高度评价毛之诗“学唐而自出新意”,并把此诗列在卷首,评之日:“正说小儿之忘身救父,易乎平直,得‘假虎隐幔恐小儿’一衬,则小儿之至性愈出,见此时小儿知有父不知有虎也。”并说此诗是毛奇龄的“拔萃之作”。在毛奇龄所作众多诗篇中,诗中点明有关吟咏故乡景物情事的不下20首,这些篇什,“情之所发,根于至性”,诗韵优雅,读之琅琅上口,其中五绝如《苎萝村(二首)》,五律如《山行过美施闸(二首)》,七绝如《湘湖采莼歌(二首)》,七律如《江令宅》、《重阳日同姚监郡张广文徐征君城山晚眺》等,不仅有相当的文学价值,而且有很高的地方文献价值。

书法
  毛奇龄的书法处处都能使人体味到一种纯情,一种超逸的格调,通篇洋溢着诗的纯情,纯得醇厚高古,出尘超迈,具有饱学之士的风雅。纯中孕有无限的意趣与生机,雅拙中藏有万般轻灵,纯而不弱,其行笔结体有魏碑的支撑,有铮铮铁骨之感,拙中富巧,巧中含拙。毛奇龄以行书笔意入魏楷,任笔结体,丝毫没有夹生感、造作感、局促感,也着实难能可贵。其楷中的行意,点画潇洒,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流畅有序,没有无病呻吟的媚态,没有故作多情。在用笔上不浮不躁,不激不厉,舒展自如,一笔一画急缓徐驰,节奏铿锵,依法而又不为法度所拘束。全幅格局疏朗宕润,气度轩昂,情调统一而和谐,意态紧密相联,没有经营的辛苦,而更多是自作诗的纯情,学富五车者的恬淡,一切也都不遮不掩,情真而率直。犹如古诗歌中的那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空灵淡远的意境之美,欲辨已忘言,可谓入神入理。但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看似漫不经意,但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实为千耕万耘,千锤万炼后成果而决非一朝一夕之事。
  毛奇龄有五言诗吟道:“四海既统一,六国威归秦。不虞汉代儒,犹自著美新。草泽甫窃发,郡国先埃尘。三川即沦亡,轵道气不伸,人生有义分,各自为君臣。季布思项羽,五烛一齐涽,乌鹊自有侣,毛亦有伦。不观山谷间,尚有秦遗民。”其书轻松自如,其诗朗朗上口,如春风拂衣,似疏林摇曳,那里有林塘曲园的幽雅,有清流泛舟、花开见佛的虚灵,有先秦遣民的风范。这是毛奇龄这位书法家、诗人的诗书化一,韵余笔外的超逸的艺术天才,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究其形迹,笔致凝练而秀逸,结字大小一任自然,意态松秀而天真,翩翩欲倾;章法最有意趣,风致散洒疏宕,其潇洒而漫不经意的韵度恰似瑶岛散仙,而通幅又意连势重,浑然为一体,如此这般意韵高超而又能超乎于形迹之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确实是不多见的。也正如前贤所说:书者,抒也。当今书坛又有众多的“著名书家”无物可抒,无言可抒,只争抄录唐诗宋词。书法美的本质在于书者将心灵以点线的形式外化,借文字为载体(最好是自己的诗文),去表现自己的性情。所赏这幅作品,感到毛奇龄的心境是那么的恬淡和清静,一枝毛笔信手拈来,笔尖触纸即收,点到为止,所以点画的方圆,粗细,轻重长短,随意而安。如仰碧空纤云轻缭,清虚浩杳,确乎笔未到而意到,笔虽短而意长,笔虽短而神远。虽然从清劲洒脱的笔画中不难看到深厚的碑帖功底,但是产生强大诱惑力的还是那笔势中飘飘的一种仙气,字态如白云初晴、幽鸟相逐般的典雅和晴雪满竹、泉流石上般的清奇,其意境甚为清淡空灵,观之甚感静寂、疏远。字里行间如遥望缓步徐行的长老项背,一副超然物外的风采;亦仿佛精钢百炼,去尽渣滓,进入了至高境界。正谓前贤所指:“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柔非弱,刚极乃柔。”用此语来说毛奇龄的书法,当受之无愧。


著述名录

  毛奇龄的学识渊博,能治经、史和音韵学,亦工词,擅长骈文、散文、诗词,都自成家数。精通音律,并从事诗词的理论批评。他在书法艺术上也功力深厚,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清代初年很受推崇。毛奇龄的书法,骨力骏健、笔势挺拔,儒雅清奇、个性强烈,是文人书法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毛奇龄博览群书,经学词章,各擅胜场。遇有异说,必“搜讨源头”、“字字质正”,好持自己独特见解。其所撰《四书改错》是针对朱熹《四书集注》之抨击。毛奇龄一生以辩定诸经为己任,力主治经以原文为主,不掺杂别家述说。他在少林寺写的《大学知本图说》,为其得意之作。以及其他众多著作,均阐明他的治经思想。除潜心经学外,对地方志也有研究,著有《湘湖水利志》3卷、《萧山县志刊误》3卷等。此外,毛对文学、音乐颇有造诣,好诗词歌赋,著有《西河诗话》、《西河词话》多卷;又曾教授乐律,著有《竟山乐录》4卷、《乐本解说》2卷等。近人邵瑞彭评其词“雅近齐、梁以后乐府,风格在晚唐之上”。

  毛奇龄以经学傲睨一世,挟博纵辩,务欲胜人,抨击朱熹《四书集注》,撰《四书改错》,阮元尝推他对乾嘉学术有开山之功。他亦好为诗。初受知于陈子龙;反复变化,由三唐而上窥齐梁。其论诗,主张以“涵蕴”、不着□际“见难”,以“能尽其才”为妙;大抵尊唐抑宋,甚至痛诋苏轼。所作亦颇博丽窈渺,声名甚著。曾有琉球使者过杭州拜访他,并觅买其诗集。但毛奇龄自谓其诗“酬应者十九,宴游者十一,登临感寄无闻焉”,张维屏也说:“名家古诗多存寿诗者,殆无过毛西河。”(《国朝诗人征略》)可见其内容比较狭窄和贫乏。他还写了一部《仲氏易》,把宋人讲的《易经》推倒了。毛奇龄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是来自道佛的文献。

【展开内容】
  • 草店鸡鸣酒未醒。马槽听啮粟、渐无声。灯前盥面促装成。车尘起,疑在雾中行。渡水石桥平。秋风联辔过、涿州城。乡关回首暗心惊。遥天尽,愁见一云横。贳酒前庄日渐低。鞭梢斜挂壁、卸征衣。同行三俊喜相依。垂杨下,长许控金羁。河水碧琉璃。垆头风物美、近京畿。徵车欲度日迟迟。沉吟久,三辅故人稀。阊阖嵯峨天际开。宾门方四辟、重招徕。将军才到莫相猜。诸王邸,谁道买臣来。九市共三街。彩云遥起处、见蓬莱。秋风歌咏柏梁台。承明内,原有掞天才。欲绣平原几度思。园蛾初作茧、络成丝。前溪水满雪消时。波纹起,绿似小桃枝。投足散涟漪。夜来开绣谱、度针迟。一痕青影暮烟微。衔丝细,不用洗胭脂。朱颜绿发画图中。丹砂长饮酒、醉溶溶。前身王母旧青童。干将佩,花锷散芙蓉。羽峤有谁从。蓬莱刚水浅、渡苍龙。他年笑入杏花丛。瀛洲近,折取一枝红。当日吹篪两渡淮。感君长贳酒、醉高斋。十年分手各天涯。频频望,红叶喜当阶。高咏谢家才。綵毫裁诏罢、凤池回。徵书白首苦相催。平津第,勿厌故人来。
  • 姊妹相逢何处是,朱栏斜倚双桐。坐来委抱鬓笼松。画裙欹履窄,金钏隔纱红。寂寂春园人不到,看时多少朦胧。绿坡生草细茸茸。银猊闲戏逐,翻向绿坡中。三月暮春春雨后,申江初放桃花。忻看锦帨挂官衙。名姝如谢女,夫婿是秦嘉。制得香奁妆百福,珠屏烂若朝霞。麻姑曾过蔡经家。仙厨将进酒,图上见来么。何处玉台堪倚镜,徐陵原有新题。今来同住巷东西。门迎桃叶渡,人胜苎萝溪。散掷明珠安有价,无钱多买胭脂。只愁初制夏侯衣。茜裙裁剪未,帘外杏花飞。五月榴花开似锦,一尊长对花前。看看又值杖乡年。蟠溪多寿考,绮里本神仙。虽则东方能玩世,无须金马门边。君身何事不堪传。吟来忘岁月,笔下有云烟。海上青螣看负角,丹山凤翮初成。男儿二十建修名。陆机刚作赋,方朔正谈兵。自愧蹉跎多去日,羡君先请长缨。南箕不用咏三星。锦筵香薤发,官阁早梅生。客舍灯花开似锦,寒屏有梦惟鱼。新来喜得弄獐书。蓝田秋产玉,碧海夜生珠。绣褓画襕初试浴,遥看紫气充闾。君家原有旧鹓雏。他时汤饼会,啼听是何如。洛下久无同甲会,试看江左耆英。年来七十诵黄庭。孙芝千朵艳,儿竹万条青。怪道探书多绿字,闲堂代有传经。桃花染得綵衣成。杜陵谁最好,吾爱蒋元卿。
  • 溪流雨过增新涨。春山处处桃花放。中有武陵人。花前一问津。幅巾裁白氎。坐听溪流咽。写入画图中。桃花映面红。钗头胜字裁方幅。定情弹作莺萝曲。闻道薛家来。灯花夜自开。清淮一别久。谁解双垂手。佛日会摹多。香山老去何。买金欲铸鸱夷像。频年忆汝江湖上。何处采名花。西施不及他。白头吟自在。诗寄钱刀外。恰似遇桓伊。听歌辄唤时。云鬟绾就青鸦小。春山画得双蛾巧。衣剪杏黄罗。红牙试按歌。锦屏香作雾。慢把金樽度。玉暖起烟丝。申江春去时。榴裙绉褶花千裥。地衣红衬弓鞋软。银箭下来迟。当筵舞柘枝。玉栊华蜡里。新月胧胧起。何处最嫣然。花前一笑间。
  • 荷风乍暖。恰红版桥头,骊驹唱缓。待诏公孙,弹琴司马,挟策争游上苑。万里鹏飞在望,看翠幕传金盏。况前路,有漳台花柳,郦亭丝管。迤逦揽辔处,大道秋光,不觉长安远。丞相延来,通侯载去,户外车尝满。他日玉堂堪继,喜大小皆贤阮。装衣待,来年红杏,为君裁剪。隔江人远。一别几何年,鬓毛都换。但十柴桑,难寻句曲,到处堪留堪恋。衣上黄尘不落,望垄首浮云变。犹相忆,在庐江旧第,芹泥桥畔。可念书画室,半榻琴箫,几树花零乱。人寄南窗,诗传北郭,莫道未还东苑。我亦西泠借住,须有日、烟霞结伴。邻居好,看墙头过酒,那时相见。
  • 秋风乍起,桂花时、又是东亭初度。四十年来弹指顷,阅历山川无数。倚马成文,磨盾草檄,杀尽中山兔。侯王以下,一时趋走如骛。谁道梁苑归来,故人官沪上,欢然相聚。有弟同行胜小陆,共作平台词赋。弧矢高悬,长庚何在,遥指星明处。壮心未已,莫言岁月迟暮。林花初放,捧霞觞、遥望敬亭山色。绕地珠绳箕宿转,光满谢公楼侧。阙里遗贤,石渠继世,曾讲诸儒易。廿年节度,一身高寄如客。督学齐鲁之间,湖西作镇,到处称申伯。天下山川游览遍,无数文章堆积。前遇吴关,今过瓯海,千里长相忆。才过甲子,为君重数畴昔。
  • 已度三朝,忻逢四并,重对春波。看杨柳堤边,羽觞泛去,蔷薇洞口,油壁来过。北地贤宾,江南名士,人物加于晋永和。况杂坐、有美人相间,齐画双蛾。兴来酒泻银河。恰岩畔斜阳照绿萝。看环拥楸枰,目萦琢石,暗抛博具,指印纹螺。红袖香生,碧桃花放,此际春光可奈何。华灯起,见楼头纤月,徐上林柯。丁巳之春,我来沪渎,喜遇西园。念当日闻声,有如日下,今朝高会,竟在云间。江薛才华,庾徐藻采,所著佳文是偶言。笺题外,有吹蓬小令,折竹新篇。桃花初涨平川。又风起城头扑柳绵。自画阁摊书,谈深烛下,闲堂赠妓,肠断樽前。两次三番,风晨雨夕,是处相逢非偶然。沟头水,问东西会合,知在何年。凉月衔云,清风出谷,秋满人间。况出水芙蓉,诗篇绝丽,环溪修竹,酒兴将阑。子羽湖头,伯通桥畔,好友相思尝往还。扬舲去,见停来顾渚,望去吴关。横塘暑气将残。更微雨初过销夏湾。只陂有鸡栖,人归画舫,丘当虎去,寺在青山。畴昔曾游,石城深处,夜月清樽酹未干。歌词罢,向旗亭试听,可有双鬟。桃叶堤边,琵琶巷里,人字青溪。本博陵旧氏,愁窥燕幕,汾阳公子,共听乌啼。春寒愁又度,落尽东园几树梨。空回首,正江南烽火,塞北征鼙。相誓盈盈两地。奈仙源鸡犬望后都迷。况渚下书沉,误排雁影,章台人去,遗恨桃枝。隔巷空还系臂,便钿合金钗何处思。只蛮笺数幅,堪付新词。
  • 初过清明,才逾上巳,群贤高会南园。花岩接槛,洞口泻红泉。移得竹厨竹里,雕栏曲、杂坐金钿。擎觞至,红儿娇小,犹弄剪刀钱。楼前争作伎,枰楸壶竹,游咏依然。看玉钗纷絓,芗泽微传。醉煞兰亭旧侣,华灯外、新月纤纤。当筵赋,园如金谷,人似永和年。夏里开基,清河启郡,曾燃秘阁青藜。高斋寂静,夜听汝南鸡。仿佛神人告语,他年事、枕畔留题。长弓后,貂蝉奕叶,不数旧关西。黄梁炊未熟,翩翩蝴蝶,醒后多迷。托梨园象板,羽殿铢衣。千载凤鸾佳配,华茵暖,共酌玻瓈。听吹罢,一声长笛,无数彩云飞。琳畹琼妃,瑶台金母,当年曾驾蟾蜍。因披玉册,还御五云车。絓去庐江锦帨,闺房秀、早被霞裾。淮西路,春城千骑,夫婿上头居。五花裁作诰,香奁百琲,总是珍珠。看平头擎履,编齿吹竽。献得龙泥旧简,传经后、莫问居诸。闲相视,山桃片片,飞满玉床书。
  • 申江官舍,看桃花开后、柳丝如织。伯始风流才启宴,此夜刚逢寒食。烛下新妆,榴裙百褶,翻尽深红色。那堪小妓,病来歌舞无力。听莲漏将残,玉觞娇泻去,唇脂俱湿。夜雨初过花毯上,尚见翠钿狼藉。明日清明,来朝上巳,到处春堪惜。勾栏未散,慢言今夕何夕。撚髭无计,唤奚儿、长向水边山麓。蒲簟横陈将偃息,好句吟来断续。授册嫌频,开椷已缓,纸片纷零碌。游仙欹处,斲成五色文木。试启小篦中空,方襕连衽,大似青油袱。豹首鸡鸣俱不用,但取便便豕腹。梦去无论,醒来何事,栩栩相追逐。蝶庵诗就,此时午睡方足。
  • 合欢成被。铺就鹧鸪单枕腻。豹髓全融。肯负馋灯入夜红。壁光如曙。翻恨袖梢遮不住。收却残书。何用掀翻垒算珠。玉栏长夏金塘里。轩窗四面荷风起。菀蒻织花纹。盘盘散绿云。柳帷褰未闭。隔水窥人至。待起整钗钿。郎今未可前。乐陵台下看红药。底处曾相谑。苔衣掩尽石栏花。辜负东园杏子数枝斜。紫龙髯拂珊瑚柄。秃袖红相映。郎身岂有赭头蝇。暂作吴宫点墨白螺屏。
  • 朱阀迎齐女,金箱贮楚云。高阁傍斜曛。阿谁居阁上,济阳君。蓬山小吏,上清旧籍,曾控九仙朱鲤。若非花下认前身,几负却、双成久矣。枫亭何在,治装东去,请食宋家荔子。纵然置驿未能通,也胜看、忠州画里。两地烽烟天一隅。蒋山西尽处、莫愁湖。谁言流水隔姑苏。春潮上,中有一双鱼。缄处印含朱。泽蒲裁作线、界蜘蛛。簪花小字画来疏。凭偷看,传作窦家书。乃与阿潘同住。何故。花月映江潭。问谁还宿普明龛。参么参。参么参。长向花前摊女史。一榻自安花蔓里。尽教春去病还留,捐药饵。弄笔底。全似建安女博士。阶下稚童摇葛藟。满院月明清似水。慢言蓁莽辟除难,君意气。且已耳。泛扫请从一室始。齐代远,空吟乘马篇。真珠钏,解作算商钱。锦闼闲心,绿窗幽兴,得句相调。何意东园,杏花开遍,又是春朝。丁娘且索挥毫。甚处见、欢情久要。几阕清词,数行细字,一幅生绡。且慢记。琴心当日何似。只看绿绮绕孤桐,素丝未理。高山流水有谁听,离怀此际如寄。况花底,楸树子。旧枰在断垣里。空留遗挂紫檀心,琢成累累。横横直直试踌躇,几曾闲却纤指。是中意,诚莫己。良人惜未能此。追忆尔时佳致。或庶几、鼓瑟湘灵堪比。何况围棋张良娣。不辨黄鹂能却妒,临溪且采茵陈。文园能聘茂陵人。君心难问取,我见也怜生。今日秦淮相接处,当年桃树桃根。门前流水记前因。曼陀花下影,同拜绣幢身。采菱歌罢,见紫角新翻,绿苞初卸。问灌湖前汊。女伴恁来迟,停船相迓。红袖风吹,刚一望、夕阳西下。唤侍儿、慢捲朱竿,菱刺又牵罗帕。举棹去,南浦夜。叹洲尽含霜,湾名销夏。此事思如乍。待旧约重寻,流光不借。几度秋风,看浩浩、长淮东泻。好愁人、翠藻清涟,犹是参差如画。
影相集珍
  • 青铜飞天神兽
  • 母子象尊
  • 虎头兽纹组合酒器
  • 雕花银镜精品
  • 精美青花瓷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