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冯煦

朝代:(清末近现代初)

  冯煦(1842~1927)原名冯熙,字梦华,号蒿庵,晚号蒿叟、蒿隐。江苏金坛五叶人。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称。光绪八年(1882) 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凤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和安徽巡抚。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以遗老自居。曾创立义赈协会,承办江淮赈务,参与纂修《江南通志》。冯煦工诗、词、骈文,尤以词名,著有《蒿庵类稿》等。
更 多

生平

  冯煦生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1842),母朱氏,梦僧拈花入室,遂寤而生,故字曰梦华。号蒿庵,江苏金坛人。[1] 幼年丧父,寄居宝应外公家。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目。光绪三年在金陵书局校书。光绪八年(1882)举人,累试不第,久寓江宁,与顾云齐名。年四十五,始成光绪十二年(1886)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胪唱时,慈禧太后呼为老名士。光绪十四年(1888),出任湖南乡试主考官。光绪二十一年(1895),离京都,赴任安徽凤阳府。时凤阳连年水涝成灾,百姓苦忧不堪。冯煦单骑匹马率领府吏,深入民间勘察,沿途严禁请客送礼,他按照灾民受灾轻重,定民赈给多寡,从而使受灾之民,户户得到相应补助,人人受到实惠好处。除此之外,他屡平反疑狱,还捐出两万俸金,深得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嘉许。刘坤一曾以“心存利济、政切勤劳”为其疏荐。光绪二十六年,赐予道员官职,加二品顶戴,候选道台。光绪二十七年(1901)冯煦由安徽调任山西按察使,兼理陕、豫、晋三省盐库。在职期间,他为官清廉,凡公家之物不入私囊,他独创“岁入岁出表”,严格财经纪律,使下属官吏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光绪二十八年(1902),迁任四川按察使。时广安州有不法之徒聚众捣毁学堂,他得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侦缉,很快就查获4人,他要将4人按土匪正法,总督锡良出面求情,当朝某公主亦想加以庇护,冯煦刚正不阿,抗颜力争,最后由皇上定夺,将锡良削职,公主亦遭“廷训”。

  光绪三十一年(1905),迁任安徽布政使兼任提学使。光绪三十二年(1906),时任安徽巡抚的恩铭,被浙江同盟会革命党人徐锡麟暗杀,清政府擢升冯煦为安徽巡抚,处理枪杀案,他以“治其狱,不株连一人,主散胁从,示宽大”的办法妥善处理好此事。徐锡麟被处决后,冯巡抚又公开为其题了一幅对联,书写在安庆的大观亭里,对联曰:

  “来日大难,对此茫茫百端集;英灵不昧,鉴兹蹇蹇匪躬愚。”

  上联的意思,是感慨清廷将亡(来日大难),徐锡麟眼下虽是“逆贼”,日后却是勋臣烈士,自己站在徐的墓前,想着朝廷之必亡与革命之必胜,心头茫然,百感交集;下联的意思,是公然赞誉徐锡麟(英灵不昧),希望徐的英魂能够原谅自己对他的处决,不过是奉命行事,为清廷尽一愚忠罢了。

  事后他上疏朝廷:“今者党祸日亟,民不聊生,中外大臣不思引咎自责,合力图强,乃粉饰因循,苟安旦夕,贻误将来,大局阽危,日甚一日。”建议“挽救之方,惟一核名实,明赏罚为第一义,而其要则在民为邦本之一言。有尊主庇民之臣,用之勿疑;有误国殃民之臣,刑之勿赦。政府能使天下自治,则天下莫能乱;政府能使天下举安,则天下莫能危。根本大计,实系于此。”然而,其用心虽好,却引起朝廷权贵们的忌恨,从此便对他处处加以掣肘,任安徽巡抚之职仅一年,他就被两江总督端方借故“有革命之嫌”遭罢官而回乡。

  宣统二年(1910),江苏、安徽遭受严重水灾,清廷又起用了罢官在家的冯煦为查赈大臣。他“食不甘味,寐不安枕”地巡视灾区。在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两省乡邑,赈济灾区39个州县,放款300余万。《清史稿》中对这段历史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后复立义赈会,连年水旱,兼有兵灾,远而推至京直鲁豫湘浙,无岁不灾,无灾不赈。”对冯煦也有“与荒政相终始,仍以民为重”的赞誉。冯煦不仅以救赈为己任著称于时,而且还因势利导,积极筹资兴修水利,组织疏浚东台竹港,建闸泄洪,使万顷农田受益,修筑浙江缙云县海塘石堤,防止海水倒灌,使沙土变沃壤,在他的家乡金坛,修筑了小至岸头的长堤,罗家村的圩堤和其他多处圩堤等。

  民国后冯煦寓居上海,自号蒿隐公,以遗老自居,曾创立义赈协会,承办江淮赈务,并参与纂修《江南通志》。年已八十,犹能作蝇头小楷。煦工诗词骈文,尤以词名,所著《蒙香室词》,谭献以为深入容若、竹坨之室。壮年诗,则多凄咽之音。又著有日记四十五册,积六十二年,迄殁之日,皆精楷不苟。民国十六年(1927)夏天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文学成就

  冯煦笃实好学,精研经义,少时就有“江南通儒”之称。他对学术研究力主学以致用,因此他的文章大多来自实践或亲自考察,所以颇具实用价值。主要著述有《蒿庵类稿》(32卷)、《续稿》(3卷)、《滕稿》(16卷)、《随笔》(9卷)、《奏议》(4卷)、《杂俎》(5卷),尚有《宋六十一家词选》(12卷)及《从稿》、《蒙香室词集》等。他还精于书法,诗词上的造诣也较深,其词出入於姜夔﹑张炎之间,谭献称其能入纳兰性德﹑朱彝尊之室。所作多感旧怀人或客游思绪,哀惋低回,如〔八声甘州〕《乙亥除夕作》、〔霓裳中序第一〕《丙子元夕﹐与次泉踏月夔州城东》、〔霜叶飞〕《秋暮过亏园同次米赋》等。

  冯煦的另一突出贡献是对方志事业的建树,他先后用10多年的时间总纂了《江苏省通志》,主编《金坛县志》、《凤阳府志》,以及溧阳、镇江、嘉兴、宝应、睢宁、宿迁等地的府、县志书。所编志书以其范围广泛而又纲目清晰,内容充实完备,资料翔实可靠,文采斐然,典雅清丽而著称于世。

【展开内容】
  • 虚幌笼寒,疏镫阁梦,淹留楚客须惊。正试香天气,中酒心情。同是江南倦羽,空望断、雁外归程。漂零久,百年身世,莫问秋萍。销凝。锦官春色,趁一舸轻潮,来听鹃声。又小屏山里,双髻吹笙。占取藤萝新月,还说与、巫峡孤青。君知否,书囊镜槛,足换浮名。
  • 款重门、玉尊初罢,疏香时度帘隙。西阑一树垂垂发,消得何郎词笔。春正寂。算剑外漂零,花与人俱客。孤云片石。便梦到庭阴,有人应妒,羁思冷湘瑟。年时事,负了苔边游屐。相思偏在故国。忍寒一夜吹横玉,只有素娥曾识。忘不得。是初渌轻烟,孤艇江南驿。东归甚日。去七里溪光,画眉啼处,与子弄寒碧。
  • 自江左甘郎归后。倦上征鞍,数声催又。马色侵寒,雁声摇梦下孤堠。月残风晓,呜咽到、萧萧柳。败铎警虚檐,也似此、将停还骤。依旧。曳惊沙落木,负了玉鞭垂手。郎当自语,向零雨、剑门禁受。莫更赋、曲里黄骢,怕听到、凄凉时候。只断塔栖尘,一样霜中僝僽。
  • 孤蟾下倦驿。落尽江梅春是客。城上夜乌正寂。渐星暗戍楼,烟沈荒碛。谁歌楚魄。罢玉尊、肠断今夕。空凝望、峡门秋练,一道界寒白。游历。柳边坊陌。有箔影、钗光似织。年年归计未得。曲榭悬镫,小槛横笛。断云迷故国。忍重问、传柑信息。君休叹、围炉儿女,尚守杜陵宅。
  • 一角西楼尽日阴。湿云如梦上青琴。薄寒时候厌登临。单舸来时前渡暝,细禽啼处落花深。伤春伤别又而今。
  • 角断谯门,梧寒幕府,何郎重到销魂。骑竹欢游,而今石老云昏。堂前燕子无归处,渺难寻、旧日巢痕。悄无言、吊月吟秋,不为闻猿。百年富贵春婆梦,问黄鸡未唱,谁醒前尘。宝玦珊瑚,争知少小王孙。长携手地新烟换,奈当时、倦柳都髡。共温存、岁晚江空,且倒清尊。
  • 春欲尽,何处不销魂。稚柳轻潮催小舸,画帘微雨掩重门。寂寂又黄昏。
  • 城阙。愁绝。落花时。野戍残旂雨微。峡中一春无雁飞。相思。北来音信稀。十二青楼临大道。春渐老。处处生芳草。杜鹃啼。人未归。路迷。片帆吹又西。
  • 游丝弄暝,波影摇寒,伤春人在兰舟。倦枕重听,无奈梦与云流。东风一枝正缓,算垂杨、犹学轻柔。凄咽处,带斜阳远水,脉脉悠悠。记否瞿唐清晓,赋剑南愁句,水调应羞。荡漾如烟,添了隔浦莲讴。谁招五湖旧隐,倚征篷、欲诉还休。人去也,恁沙边、惊起野鸥。
  • 招梅边秋魂。自素弦折后,雨暝烟昏。剩有羁鸿留印,野鹃啼春。幽径悄、行无人。曳练裙、谁哀王孙。恁题扇桥荒,敲棋墅冷,肠断昔时尘。青溪曲,空斜曛。记映波丛笛,款月芳尊。怎又霜凋孤馆,草生重门。还自念、蛮参军。似野萍、飘零无根。甚马策重挝,西州泪痕栖角巾。

6 7 8 9 10 11 12

影相集珍
  • 上古雕纹玉环
  • 双龙戏首对玉环
  • 人兽互戏盘云古玉
  • 精品猴面古玉饰
  • 青铜飞天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