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方孝孺

朝代:(明)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更 多

轶事典故

读书种子
  首先,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誉为“读书种子”的大儒。这一美誉是明成祖朱棣的高参姚广孝的创意。
  姚广孝了解方孝孺,破城之前,曾请求朱棣,称看重气节的方孝孺不会轻易归顺,希望手下留情不要加害,否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明史·方孝孺列传》记载:
  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朱棣当初是应允的,但在金銮殿上,由于方孝孺的极不配合,嗜杀成性的朱棣最终违背了诺言,残暴地灭了他的十族。
  说到方孝孺,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心情都会非常沉重。惟有“读书种子”这一美誉,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知识改变命运,不管改朝换代,沧海桑田,读书求知永远是人间真理。

灭十族
  第二个典故是“灭十族”。历史上只有“灭九族”的酷刑,有史以来,“灭十族”惟方孝孺一人。
  朱棣篡位后,请“读书种子”、第一大儒方孝孺为他起草登基公告,当然为思想正统、极端忠于前皇的方孝孺所拒绝。《明史·方孝孺列传》有这样记载: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
  因为有求方孝孺,当方孝孺批驳朱棣将篡位辨解为“法周公辅成王”时,朱棣还是保持耐性说是皇室家事,意为让方孝孺回避。偏偏方孝孺顶真到底,宁死不屈,暴君就露出了本性。
  也许是《明史》主编张廷玉等人对暴君朱棣有恻隐之心,《方孝孺列传》只是说他被凌迟磔杀,并未记载被灭十族,株连坐死847人(一作873人)等字眼,但明崇祯《《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史纪事本末》、明末乡贤大家黄宗羲的《方正学孝孺》、《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献都记载他被灭了十族。另外,崇祯年间编篡的《熹宗实录》也记载了方孝孺被夷十族的故事,而且还记载了当年方孝孺的幼子被人救出,逃出生天,假借余姓延续方姓一脉,至天启二年,方孝孺十世孙伏阙上书以闻,得以赠恤的故事。
  己亥,诏恤先臣方孝孺遗胤。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读学士直文渊阁,当靖难师入,以草诏不从,致夷十族。其幼子德宗幸宁海谪尉魏泽匿之,密托诸生余学夔负入松江岛屿,以织网自给。华亭俞允妻以养女,因冒余姓,遂延一线。至是,其十世孙方忠奕以贡来京,伏阙上书,得旨:方孝孺忠节持著,既有遗胤,准与练子宁一体恤录。
  除了死去的800多冤魂,更有数千人被流放、充军,其中不少被折磨致死。“灭十族”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创举,人们在惋惜方孝孺迂腐愚忠的同时,更应谴责朱棣的残暴。但他的残暴是针对他的敌人,对于百姓和臣服他的人还是很宽容的

台州式的硬气
  第三个典故是现代文豪鲁迅给予的,他在纪念“左联”五烈士的著名散文《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将柔石与方孝孺相提并论为“台州式的硬气”:
  古代宁海隶属台州。这一点评颇为经典。方孝孺作为封建皇族内部争斗的牺牲品,他的愚忠不足为取,惟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为后人所敬仰。当代宁海人、台州人都非常认同并赞赏这一评论,宁海还将其中的硬气评选为宁海精神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人。父亲方克勤,是洪武年间的一名奉公守法的官吏,在《明史·循吏》中自有传记。方孝孺年幼时十分机警敏捷,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乡亲们称他为“小韩愈”。成年后跟着宋濂学习,宋濂的门生中的知名文人都不及他。就连前辈的胡翰,苏伯衡也自认不如。方孝孺反而轻视文辞写作的学问,常以宣明仁义治天下之道、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他曾因病卧床,家中粮食断绝。仆人将情况向他报告,他笑着说:“古人三十天仅进食九次,贫穷困扰何止我家啊!”父亲方克勤因“空印”事获罪而被处死,他扶持灵柩归乡安葬,哀情感动了行路的人们。

步入仕途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吴沉、揭枢的推荐,被朱元璋召见。朱元璋欣赏他举止就庄严肃,对皇太子朱标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后来,被仇家连带举发,逮捕到京,朱元璋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便释放了他。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朱元璋说:“现在还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授予其汉中教授之职,每天给众儒学生员讲学,毫不倦怠。蜀献王朱椿听说方孝孺的贤名,聘请他当世子的教师。他每次见面,就向世子陈说道德。蜀献王以特殊的礼遇表示对他的敬重,把他读书的庐舍命名为“正学”。

  到朱允炆即位,征召他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升调他做诗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询问。朱允炆喜欢读书,每当碰上疑难,就召见他让他讲解。朱允炆临朝,百官奏事,决定群臣的面议可否施行时,朱允炆有时命令方孝孺趋身屏风之前批答文书。当时修撰《太祖实录》以及《类要》诸多典籍,方孝孺都担任总裁。更定职官制度时,方孝孺的官职改为文学博士。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朝廷议定讨伐,诏令、檄文皆出于方孝孺的手笔。

辅佐建文
  建文三年(1401年),燕军攻掠大名府。朱棣听到齐泰、黄子澄已经奔窜的消息,上书请求朱允炆命盛庸、吴杰、平安诸将停止军事行动。方孝孺建议:“燕军长期驻扎在大名府,天气暑热降雨,他们应该会不战自疲。火速命令辽东诸将进入山海关,进攻永平府,真定府诸将过卢沟桥直捣北平,燕王他一定回军救援。我方以大量军队追随燕王之后,可以取得擒拿他的结局。现在他的奏事文书恰好送到,应暂且给以答覆,文书往返时间超出一月,就会使得他的将士心 意懈怠。我方商定合击的态势,进而消灭燕军,就不会很费事了。”朱允炆表示赞同,命令方孝孺起草诏书,派遣大理寺少卿薛岩乘车马疾行,答覆燕王,完全赦免燕王的罪行,让他罢兵回归自己的属地。又写下传布的谕旨数千字交给薛岩,拿到燕军之中,秘密散发给众将士。薛岩到燕军中,他将谕旨藏匿起来,不敢出示给将士们,燕王也没有尊奉诏令。

  建文三年(1401年)五月,吴杰、平安、盛庸派遣军队扰乱燕军粮饷运输线。朱棣又派遣指挥武胜上书朱允炆,伸诉以前的请求。朱允炆想要应允,方孝孺说:“此时若停止军队作战,以后就难以再次凋动集中了,愿皇上不要被燕王所迷惑。”朱允炆便杀了武胜来,拒绝朱棣的请求。不久,燕兵抢掠了沛县,烧毁粮船。这时候,讨伐河北的军队疲乏无功,而德州运送粮饷的道路又被断绝,方孝孺以此深感忧虑。由于朱棣的世子朱高炽性情仁厚,他的弟弟朱高煦则狡狯谲诈,又得到朱棣的宠爱,曾想夺取世子的地位,方孝孺谋划用计策离间他们,造成他们内部变乱。于是将这一建议禀报朱允炆,派遣锦衣卫千户张安携带着有皇帝玺印的书信,前往北平赐予燕世子。世子收到书信没有启封,连同张安一起送往燕王军前,方孝孺的离间计谋无法实行。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军到达江北,朱允炆下诏征集各地军队。方孝孺说:“事情太紧迫了。派人前去以割地向燕王作许诺,拖延几天,东南一带征募的军队会渐渐汇集,北方军队不善于驾舟操揖,决战于江上,胜负还是难见分晓的。”朱允炆派遣燕王的堂姐庆成郡主前往燕王军中,陈述割地议和的条件,燕王不听。朱允炆命众将调集水军于江上,而陈瑄率战舰投降了朱棣,燕军便渡过了长江,时间是六月乙卯日。朱允炆忧虑畏惧,有人劝他前往别的地方,图谋复兴。方孝孺坚决请求守卫南京城池以待援军,即使事不成功,也应为社稷而死。乙丑日,金川门大开,燕军入城,朱允炆自焚。这一天,方孝孺也被抓进了监狱。

被诛灭族
  当初,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朱棣,说;“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应承。

  至此,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恸的声息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朱棣走下卧榻慰问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问:“周成王在哪里?”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朱棣说:“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回头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纸笔,说道:“诏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来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朱棣发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绝命之词说道:“上天降下战乱忧患啊,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奸邪的臣子如了愿啊,求取国柄耍弄计谋。忠正的臣子愤怒悲怨啊,血泪淌流;以此血泪为君殉葬啊,或者另有什么企求。呜呼哀哉的悲鸣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时年四十六岁。他的门生、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

  方孝孺有位兄长方孝闻,他致力学问,举止淳厚,先于方孝孺去世。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一同赴刑场,也赋诗一首而死。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中宪、中愈事先自缢身亡,两个女儿跳进秦淮河溺死。

  方孝孺的著作从此也被列为禁书,永乐年间凡藏书者皆为死罪。但是,仍有人冒死藏之,如《侯城集》等,使方孝孺的文章得以传世。

身后之事
  朱高炽即位后,吩咐礼部:“建文朝众臣,已遭处决示众。他们的家属沦为官籍奴仆者,都释放为民,发还他们田地。其外亲戍边者,只留下一人于戍守之处,其余释放还乡。”

  万历十三年(1558年)三月,释放因方孝孺获罪而被贬谪守边者的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共有一千三百多人。然而方孝孺一家死绝,无后代,惟有方克勤之弟方克家有儿子名孝复。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复曾上书皇帝,请求减损信国公汤和增收的宁海县的赋税,被贬谪戍守庆远卫,因编入军籍,在诛灭方孝孺“十族”时得以免死。方孝复的儿子方琬,后来也获释为民。明世宗时,松江人俞斌自称是方孝孺的后裔,一时士大夫们都相信了他的话,还为此纂成《归宗录》。不久方氏觉察到其中的虚假,告到官府,才了结此事。明神宗初年,有诏旨褒扬、编录建文朝的忠臣,在南京建起表忠祠,被旌表者,徐辉祖为首,其次就是方孝孺。


主要成就

思想主张
  方孝孺主张作文要“神会于心”,反对摹拟剽窃,其文风格豪放雄健。《四库全书总目》说他“学术醇正”,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笔畅达,言简意明,为时人所传诵。如《蚊对》一文,以蚊喻人,揭露世之衣冠禽兽公然在白昼“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醢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的狰狞面目。并指出对这些食人者如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是“君子先人后身之道”。《指喻》一文,则以“拇病为戒”,指出囧“天下之事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劝喻人们要防患于未然。

个人作品
  方孝孺说,他是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而终身不知其非者”而作(《逊志斋集》卷六)。可见《越巫》是作者有感于明初“好诞”“好夸”的不良风尚,作之以为世戒的警世振俗之文。文章生动地描述了惯于装神弄鬼的越巫,被恶少装鬼而吓死的故事,鞭挞了招摇撞骗、自欺欺人的越巫之流;也形象地揭示了骗人者始则害人、终则害己这一古训。叙事生动而简洁,立意正大而警策,作者虽不加议论褒贬,但倾向鲜明,让人领悟妄人欺人者“不自知其非”的可悲。这在“终身不自知其非者众矣”的封建社会,具有警世作用。方孝孺的著作今存《逊志斋集》及《方正学先生集》等。由于永乐中凡藏有他文章的俱遭死罪,留传于世的诗文是由后人辑录的,因此其中难免杂有他人之作。据《南濠诗话》记载,《勉学》24首是陈子平作,《渔樵》1首为杨孟载作,《牧牛图》为元人诗。


介绍

  方孝孺(1357~1402年), 明代散文家。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今属浙江)人。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

  方孝孺曾从宋濂学习,他的文章、学问为宋濂诸弟子之冠。但他轻文艺,重教化,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任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他为世子师。惠帝时任翰林侍讲,颇受信任,凡大政多所咨询,当时《太祖实录》及《类要》等书皆由他总裁。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争夺皇位的战争。惠帝廷议讨伐,诏檄也都出于方孝孺之手。朱棣夺得皇位后要他投降并命他起草诏书,他却写了"燕贼篡位"四字,,朱棣要灭其九族,方孝孺说灭十族又何妨,朱棣就把方孝孺的老师一家也算上,为师族。 当时受株连而遇害的达 847人,就是灭九族的。灭九族时,对已死去的要劈棺鞭尸。根据历史记载,宗族亲友株连者达800余人。因此方孝孺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诛灭十族的人。

【展开内容】
  • 恩命许辞金殿直,归装仍赐石渠书。欲知怀德无穷意,长望星辰想属车。志是子渊方是广,才如曾点始为狂。自惭末学何为者,孤负恩言鬓欲苍。幸瞻天下难逢德,又读人间未见书。魂梦何尝违禁闼,深恩安敢忘巾车。德尊待士真忘势,位下忧民每悔狂。明日岷峨应渐远,莫云回首看青苍。全德巳看承道统,雄才更复主诗盟。欲知圣敬心无息,顾諟参前与倚衡。德胜东平弟与兄,共誇乐国似蓬瀛。近闻传令安黎庶,欢动山南十万兵。
  • 贤君德业本天成,犹待脩心道益明。喜见储王亲笔砚,更须讲学近儒臣。昧爽先求问寝衣,三朝日日礼无遗。古来世子能敦孝,惟有文王最可师。祖训昭昭日月新,由来治国本天伦。令名要使传千载,仁政须教及万民。炫日辉霞锦价高,制成称体小龙袍。试看黼黻文章美,须念?桑杼轴劳。金匙磲盌绛纱笼,玉瑩珠圆颗颗同。愿采豳风歌七月,要知稼穑重三农。农事艰难古所怜,一生几度遇丰年。若非圣世轻租税,逐末何人肯力田。九经治国本脩身,身正方能鉴别人。辩佞要知驽异骥,任贤莫指玉为珉。君王待士古来无,令德高名满八区。济美喜看贤世子,巳能端拱礼诸儒。去岁开仓赈饿夫,今年下令活无辜。东平谩说能为善,未识当时有此无。税薄刑清见盛时,民安田里俗熙熙。欲求上古无为治,仁孝君王自足师。
  • 涪州丹荔擅时称,翠篚来庭色尚新。献罢未曾登玉案,先教颁赐与群臣。翠笼擎出殿门东,受赐群臣喜色同。却笑开元恩未广,秪将异味悦深宫。尚食频供素膳回,金壶仙酝不曾开。君王嗜道浑忘味,佳果何劳远贡来。无才惭曳殿门裾,珍味频尝玉馔馀。解道侧生风味好,惜非梁苑马相如。九重勤俭恤民劳,锡贡深思道路遥。异味奇珍俱诏罢,皇明家法胜前朝。病身趋召历千山,又见江城荔子丹。窃食无功心有愧,赐归分与众人看。园官爱果胜黄金,一树生成一树心。味美巳知堪适口,当思培植用功深。利欲颓波挽不回,几人沉溺坏灵台。要明圣道无穷意,须仗贤王不世才。道术衰微几百年,陋儒无力愧皇天。已看位是真王贵,须使心承往圣贤。新制蒲鞭赐理官,丁宁用法效刘宽。好生要使民无犯,示辱如宽也不难。
  • 宫臣传教造安车,驾出金门赐旧儒。优老免亲藩国政,入朝唯读帝王书。山南桃李竞春光,食实年年在异乡。应被旁人暗相笑,闲官那得许多忙。伯兄海上思相见,幼子山南忆别离。两地关心归未得,夜看云汉立多时。
  • 恋阙思家两系情,君王恩重屡留行。欲知去国迟迟意,三日秪趋一日程。形如槁木荣枯泯,心似虚舟去住忘。底事别情犹不奈,只因怀德慕贤王。
  • 一鹤相随复一瓢,山巅水澨足逍遥。秪因恋阙情无限,回首忘过万里桥。西蜀云山处处奇,最奇人说在峨眉。想应踏遍千崖月,露滴松梢鹤梦时。出郭凉风入抱清,乱山遮马似相迎。宁知待召登瀛客,忽作看云听水行。王怜尘土辱凡肌,命入云山茹紫芝。只恐同袍不相识,误猜礼佛到峨眉。客久贤王两赐衣,不知春到巳春归。清朝试出都门看,留得残红一片飞。山头月出天初露,江面风生水欲波。正是胜游新得意,片云相引入岷峨。朝辞宫阙莫田家,江白山清两岸沙。卧犬不惊篱落静,麦风檐底响缲车。孤舟湖口一名僧,咫尺乡山识未曾。今去峨眉同览胜,跻扳须上百千层。名山佳处孰同游,白发缁衣四五流。青眼古铭乡士彦,灯前夜夜话台州。学仙无骨佛无缘,甘着儒冠坐一毡。入社敢同陶靖节,不须三笑虎溪前。
  • 落日斜明挂树瓢,下方城郭去人遥。青山过雨僧深定,门外云封独木桥。羽客禅僧也好奇,对人觅句几攒眉。林端新月初高夜,叶底残红落尽时。倚涧人家近更清,吠风惊犬走还迎。衲衣鹤氅从章甫,落日看山一字行。山南夫子待多时,庭外松花落涧芝。夜半梦回闻鼓响,觉来颡泚冷沾眉。涧底白头僧浣衣,云间童子负薪归。幽栖更羡投林鸟,半巳寻巢半巳飞。千寻古木巳无柯,万丈深渊不起波。此日胜游他日记,落花时节到中峨。东海西头是我家,门前花径接鸥沙。三年别后徒多恨,敢道诗书读五车。山行十日只逢僧,尽道蒙恩报未曾。共上峨眉望宫阙,祥云五色绕三层。奉诏名山作胜游,壮怀如水不停流。今朝独坐峨眉顶,一览端能隘九州。榻借禅那岂夙缘,坐来浑似旧家毡。祗应心事惭苏晋,不解长斋绣佛前。
  • 道济群生心尚歉,知周万物礼逾勤。能为世上难行事,始是人中寡过人。盛世岂无谋国者,汉家长忆富民侯。荣名史策寻常事,公论江河万古流。汉高嫚士千馀载,不见师臣与友臣。解使时君谦德重,孔明而下两三人。下士立身泾渭浑,胸中耿耿是非存。子云美新最可贱,著作犹尊李仲元。密叶丛篁噪晚鸦,荒村百里两三家。疲民采拾供租税,犹恐傍人议榷茶。多才久要钱文学,长日诗筒衮衮来。俊思雪消三峡长,好怀春到百花开。伯尚庭前倾竹叶,用中宅畔看梅花。天教二子相为乐,来往风流也足誇。每怀樗散郑司户,喜看?梓作孙枝。气清似得江山助,才异休令匠石疑。胡生挟策行千里,足茧衣穿不肯回。斯道要为终古计,丈夫宁避俗人猜。江山万里无黄耳,雨露三年忆紫荆。日暮出门闻雁过,忍听云畔索群声。一念无为付道耕,百邪还听敛心兵。本原能与天同体,三代功名始可成。浩荡乾坤烂熳春,天将乐意付穷人。迥无臭味堪誇世,纵有争心岂解嗔。乌石冈头白苧衣,几回醉伴夕阳归。山中兄弟遥相忆,未必天心与我违。我与东风作主宾,忍教负却太平春。一觞一咏酬佳景,也未输他世上人。梅径桃蹊绕荜门,半依城市半通村。春风一见如相识,莫逆于心两不言。鱼在深渊鸟在山,乾坤无物不相关。野亭日午攴颐坐,闲看云天一鹤还。食罢移床坐小亭,细看群蚁夺馀腥。倦来莞尔成微笑,宇宙茫茫几废兴。
  • 雄文不见林公辅,病眼荒荒何处开。将相亦输天上乐,多情莫向世间来。杯酒论心有几人,天台张谷旧相亲。近来诗句多奇语,书比藏真更绝伦。精通八法杨文遇,暗诵五经陈用中。挥翰天庭应独步,忍饥村巷欲成翁。翰苑暂归卢太史,铨曹巳失郑郎中。名高金殿龙头选,梦忆苍山马鬣封。林郑为文学我家,波澜议论阔无涯。两年不见何时到,望断嶓江八月槎。博陵博士才华盛,汉上畸人道术卑。欲寄一书无雁过,相期千古只心知。立言温粹怀陈采,肆笔纵横忆鲍冈。若使韩门加接引,未容籍湜独升堂。王郎远逐云中戍,许子俄为地下郎。重访旧人寻旧迹,岭云溪月总堪伤。多病深知志术荒,中年苦复厌文章。欲图天地相终始,肯与时人较短长。
  • 昔奉安车共入关,拟于此路复南还。今朝独向江东去,泪洒西风草树斑。女甥携抱远相从,骨肉情深反负公。南郑江头三尺冢,夕阳衰草万山中。竹帛相期古道深,结婚端不为多金。自惭非是奇男子,恐负侯高择婿心。
影相集珍
  • 青铜飞天神兽
  • 虎头兽纹组合酒器
  • 上古雕纹玉环
  • 精品猴面古玉饰
  • 雕花银镜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