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徐铉

朝代:(五代[南唐])

  徐铉(九一七~九九二),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早岁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又与弟锴并称“二徐”。仕南唐,累官至吏部尚书。入宋,为太子率更令。太宗太平兴国初,直学士院。八年(九八三),出为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淳化二年(九九一),以庐州女僧道安诬陷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三年,卒于邠州,年七十六。著有文集三十卷,又有《稽神录》(一说出于门客蒯亮之手)、《质疑论》等。《宋史》卷四四一有传。 徐铉诗今存七卷,见于三十卷本《徐公文集》(一名《骑省集》)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二一、卷二二。今以《四部丛刊》影印清黄丕烈校宋本(《徐公文集》三十卷)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骑省集》三十卷,简称四库本)、《四部备要》排印宋明州本(《骑省集》三十卷,简称备要本)、徐乃昌影宋重刊本(《徐公文集》三十卷,简称徐本),参校《全唐诗》(中华书局排印本)、《玉壶清话》(中华书局排印本)所收诗。并从《东轩笔录》(中华书局排印本)等录得集外诗,编附卷末。
【展开内容】
更 多

生平

  先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迁居广陵。父延休,官江都少尹。徐铉十岁能属文,宅居栖霞寺侧。

  初事南唐,历官御史大夫、率更令、右散骑常侍,官至吏部尚书。宋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令大将曹彬伐南唐。徐铉曾二度奉李煜之命使宋,谋求和平,告太祖曰:“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道:“汝以为父子分两家,可乎?”铉不能对。十一月,徐铉、周惟简再次入奏,徐铉道:“李煜因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极恳切,与太祖辩,反复再三,声气愈厉。赵匡胤辩不过,拔剑而起,怒斥徐铉:“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徐铉不敢再言。

  南唐亡后,随李煜入观宋太祖,命为率更令。累官至散骑常侍。博学多才,有一只象毙命,取胆不获。铉曰:“于前左足求之。”果得。召问铉,对曰:“象胆随四时在足,今方二月,故知之。”徐铉曾奉旨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并雕版流布,世称“大徐本”,又曾编纂《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退而告之,宋太宗闻之大怒,赐李煜自尽。淳化二年(991年),遭庐州女僧道安诬,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属邠州)。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风寒),八月二十六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又别署曰:‘道者,天地之母。’书讫而卒,年七十六。”


个人成就

古文

  徐铉的文章承晚唐骈俪之风,而体格孤秀。他为李煜所作墓志铭,立言得体,《宋文鉴》曾录此铭。著有《骑省集》(即《徐公文集》)三十卷,由女婿吴淑编集。前20卷是在南唐作官时写的,后10卷为入宋后所作。有《四部丛刊》影印黄丕烈校旧抄本30卷,附录1卷。近人徐乃昌翻刻宋本,附《补遗》1卷、《校勘记》1卷。另有《学津讨原》、《津逮秘书》等。徐铉好谈神怪,有门客蒯亮乃江东布衣,九十余岁,好大言夸诞,所言皆载入《稽神录》。

  徐铉在南唐时,文章议论与韩熙载齐名,称“韩徐”,又与弟徐锴俱精通文字学,号“大小徐”。曾与句中正等共同校订《说文解字》,增补19字入正文,又补402字附于正文后。经他们校订增补的世称“大徐本”。

书法

  徐铉长于书法,喜好李斯小篆,隶书也较出色。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泰峄山刻石》载:“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清代冯武称其:“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乃笔峰直下不侧,故锋常在画中。”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有他的《篆书千字文残卷》(宋摹本)。徐铉的行书也颇为人称道,代表做《私诚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全篇结构平稳,但又不掉趣味,书风含蓄天然,开宋人尚意书风的先河。

诗作

  徐铉的诗平易浅切,真率自然,不押险韵,不用奇字,颇近白居易诗风。其《贬官秦州出城作》、《送王四十五归东都》、《寄高邮陈郎中》等诗,均能出自肺腑,情到语流,无生涩雕琢之病。相传徐铉文思敏捷,凡有撰作,常不喜预作,有想请他写文章的人,临事来请,他执笔立就。徐铉曾说,“文速则意思敏壮,缓则体势疏慢”(《郡斋读书志》),所以他的诗流畅有余而深警不足。但也时出隽句,如:“井泉生地脉,砧杵共秋声”(《喜李少保卜邻诗》),足见其思致闲远,意味深长。
主要作品


轶事典故

  先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迁居广陵。父延休,官江都少尹。徐铉十岁能属文,宅居栖霞寺侧。

  初事南唐,历官御史大夫、率更令、右散骑常侍,官至吏部尚书。宋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令大将曹彬伐南唐。徐铉曾二度奉李煜之命使宋,谋求和平,告太祖曰:“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道:“汝以为父子分两家,可乎?”铉不能对。十一月,徐铉、周惟简再次入奏,徐铉道:“李煜因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极恳切,与太祖辩,反复再三,声气愈厉。赵匡胤辩不过,拔剑而起,怒斥徐铉:“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徐铉不敢再言。

  南唐亡后,随李煜入观宋太祖,命为率更令。累官至散骑常侍。博学多才,有一只象毙命,取胆不获。铉曰:“于前左足求之。”果得。召问铉,对曰:“象胆随四时在足,今方二月,故知之。”徐铉曾奉旨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并雕版流布,世称“大徐本”,又曾编纂《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退而告之,宋太宗闻之大怒,赐李煜自尽。淳化二年(991年),遭庐州女僧道安诬,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属邠州)。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风寒),八月二十六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又别署曰:‘道者,天地之母。’书讫而卒,年七十六。”

【展开内容】
  • 盛府宾寮八十馀,闭门高卧兴无如。梁王苑里相逢早, 润浦城中得信疏。狼藉杯盘重会面,风流才调一如初。 愿君百岁犹强健,他日相寻隐士庐。
  • 昨宵宴罢醉如泥,惟忆张公大谷梨。白玉花繁曾缀处, 黄金色嫩乍成时。冷侵肺腑醒偏早,香惹衣襟歇倍迟。 今旦中山方酒渴,唯应此物最相宜。
  • 东京少长认维桑,书剑谁教入帝乡。一事无成空放逐, 故人相见重凄凉。楼台寂寞官河晚,人物稀疏驿路长。 莫怪临风惆怅久,十年春色忆维扬。
  • 戚戚逢人问所之,东流相送向京畿。自甘逐客纫兰佩, 不料平民著战衣。树带荒村春冷落,江澄霁色雾霏微。 时危道丧无才术,空手徘徊不忍归。
  • 天上轩星正,云间湛露垂。礼容过渭水,宴喜胜瑶池。 彩雾笼花烛,升龙肃羽仪。君臣欢乐日,文物盛明时。 帘卷银河转,香凝玉漏迟。华封倾祝意,觞酒与声诗。 时平物茂岁功成,重翟排云到玉京。 四海未知春色至,今宵先入九重城。 银烛金炉禁漏移,月轮初照万年枝。 造舟已似文王事,卜世应同八百期。 汉主承乾帝道光,天家花烛宴昭阳。 六衣盛礼如金屋,彩笔分题似柏梁。
  • 绿树成阴后,群芳稍歇时。谁将新濯锦,挂向最长枝。 卷箔香先入,凭栏影任移。赏频嫌酒渴,吟苦怕霜髭。 架迥笼云幄,庭虚展绣帷。有情萦舞袖,无力罥游丝。 嫩蕊莺偷采,柔条柳伴垂。荀池波自照,梁苑客尝窥。 玉李寻皆谢,金桃亦暗衰。花中应独贵,庭下故开迟。 委艳妆苔砌,分华借槿篱。低昂匀灼烁,浓淡叠参差。 幸植王宫里,仍逢宰府知。芳心向谁许,醉态不能支。 芍药天教避,玫瑰众共嗤。光明烘昼景,润腻裛轻rG. 丽似期神女,珍如重卫姬。君王偏属咏,七子尽搜奇。
  • 新安风景好,时令肃辕门。身贵心弥下,功多口不言。 韬钤家法在,儒雅素风存。簪履陪游盛,乡闾俗化敦。 临窗山色秀,绕郭水声喧。织络文章丽,矜严道义尊。 楼台秋月静,京庾晚云屯。晓吹传衙鼓,晴阳展信幡。 一篇贻友好,千里倍心论。未见归骖动,空能役梦魂。
  • 院静苍苔积,庭幽怪石欹。蝉声当槛急,虹影向檐垂。 昼漏犹怜永,丛兰未觉衰。疏篁巢翡翠,折苇覆鸬鹚。 对酒襟怀旷,围棋旨趣迟。景皆随所尚,物各遂其宜。 道与时相会,才非世所羁。赋诗贻座客,秋事尔何悲。
  • 西掖官曹近,南溟道路遥。使星将渡汉,仙棹乍乘潮。 柳映灵和折,梅依大庾飘。江帆风淅淅,山馆雨萧萧。 陆贾真迂阔,终童久寂寥。送君何限意,把酒一长谣。
  • 宿露依芳草,春郊古陌旁。风轻不尽偃,日早未晞阳。 耿耿依平远,离离入望长。映空无定彩,飘径有馀光。 飐若荷珠乱,纷如爝火飏.诗人多感物,凝思绕池塘。
影相集珍
  • 雕花银镜精品
  • 精品猴面古玉饰
  • 上古雕纹玉环
  • 双龙戏首对玉环
  • 明清雕字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