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徐铉

朝代:(五代[南唐])

  徐铉(九一七~九九二),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早岁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又与弟锴并称“二徐”。仕南唐,累官至吏部尚书。入宋,为太子率更令。太宗太平兴国初,直学士院。八年(九八三),出为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淳化二年(九九一),以庐州女僧道安诬陷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三年,卒于邠州,年七十六。著有文集三十卷,又有《稽神录》(一说出于门客蒯亮之手)、《质疑论》等。《宋史》卷四四一有传。 徐铉诗今存七卷,见于三十卷本《徐公文集》(一名《骑省集》)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二一、卷二二。今以《四部丛刊》影印清黄丕烈校宋本(《徐公文集》三十卷)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骑省集》三十卷,简称四库本)、《四部备要》排印宋明州本(《骑省集》三十卷,简称备要本)、徐乃昌影宋重刊本(《徐公文集》三十卷,简称徐本),参校《全唐诗》(中华书局排印本)、《玉壶清话》(中华书局排印本)所收诗。并从《东轩笔录》(中华书局排印本)等录得集外诗,编附卷末。
【展开内容】
更 多

生平

  先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迁居广陵。父延休,官江都少尹。徐铉十岁能属文,宅居栖霞寺侧。

  初事南唐,历官御史大夫、率更令、右散骑常侍,官至吏部尚书。宋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令大将曹彬伐南唐。徐铉曾二度奉李煜之命使宋,谋求和平,告太祖曰:“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道:“汝以为父子分两家,可乎?”铉不能对。十一月,徐铉、周惟简再次入奏,徐铉道:“李煜因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极恳切,与太祖辩,反复再三,声气愈厉。赵匡胤辩不过,拔剑而起,怒斥徐铉:“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徐铉不敢再言。

  南唐亡后,随李煜入观宋太祖,命为率更令。累官至散骑常侍。博学多才,有一只象毙命,取胆不获。铉曰:“于前左足求之。”果得。召问铉,对曰:“象胆随四时在足,今方二月,故知之。”徐铉曾奉旨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并雕版流布,世称“大徐本”,又曾编纂《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退而告之,宋太宗闻之大怒,赐李煜自尽。淳化二年(991年),遭庐州女僧道安诬,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属邠州)。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风寒),八月二十六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又别署曰:‘道者,天地之母。’书讫而卒,年七十六。”


个人成就

古文

  徐铉的文章承晚唐骈俪之风,而体格孤秀。他为李煜所作墓志铭,立言得体,《宋文鉴》曾录此铭。著有《骑省集》(即《徐公文集》)三十卷,由女婿吴淑编集。前20卷是在南唐作官时写的,后10卷为入宋后所作。有《四部丛刊》影印黄丕烈校旧抄本30卷,附录1卷。近人徐乃昌翻刻宋本,附《补遗》1卷、《校勘记》1卷。另有《学津讨原》、《津逮秘书》等。徐铉好谈神怪,有门客蒯亮乃江东布衣,九十余岁,好大言夸诞,所言皆载入《稽神录》。

  徐铉在南唐时,文章议论与韩熙载齐名,称“韩徐”,又与弟徐锴俱精通文字学,号“大小徐”。曾与句中正等共同校订《说文解字》,增补19字入正文,又补402字附于正文后。经他们校订增补的世称“大徐本”。

书法

  徐铉长于书法,喜好李斯小篆,隶书也较出色。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泰峄山刻石》载:“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清代冯武称其:“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乃笔峰直下不侧,故锋常在画中。”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有他的《篆书千字文残卷》(宋摹本)。徐铉的行书也颇为人称道,代表做《私诚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全篇结构平稳,但又不掉趣味,书风含蓄天然,开宋人尚意书风的先河。

诗作

  徐铉的诗平易浅切,真率自然,不押险韵,不用奇字,颇近白居易诗风。其《贬官秦州出城作》、《送王四十五归东都》、《寄高邮陈郎中》等诗,均能出自肺腑,情到语流,无生涩雕琢之病。相传徐铉文思敏捷,凡有撰作,常不喜预作,有想请他写文章的人,临事来请,他执笔立就。徐铉曾说,“文速则意思敏壮,缓则体势疏慢”(《郡斋读书志》),所以他的诗流畅有余而深警不足。但也时出隽句,如:“井泉生地脉,砧杵共秋声”(《喜李少保卜邻诗》),足见其思致闲远,意味深长。
主要作品


轶事典故

  先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迁居广陵。父延休,官江都少尹。徐铉十岁能属文,宅居栖霞寺侧。

  初事南唐,历官御史大夫、率更令、右散骑常侍,官至吏部尚书。宋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令大将曹彬伐南唐。徐铉曾二度奉李煜之命使宋,谋求和平,告太祖曰:“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道:“汝以为父子分两家,可乎?”铉不能对。十一月,徐铉、周惟简再次入奏,徐铉道:“李煜因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极恳切,与太祖辩,反复再三,声气愈厉。赵匡胤辩不过,拔剑而起,怒斥徐铉:“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徐铉不敢再言。

  南唐亡后,随李煜入观宋太祖,命为率更令。累官至散骑常侍。博学多才,有一只象毙命,取胆不获。铉曰:“于前左足求之。”果得。召问铉,对曰:“象胆随四时在足,今方二月,故知之。”徐铉曾奉旨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并雕版流布,世称“大徐本”,又曾编纂《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退而告之,宋太宗闻之大怒,赐李煜自尽。淳化二年(991年),遭庐州女僧道安诬,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属邠州)。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风寒),八月二十六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又别署曰:‘道者,天地之母。’书讫而卒,年七十六。”

【展开内容】
  • 经年相望隔重湖,一旦相逢在上都。塞诏官班聊慰否, 埋轮意气尚存无。由来圣代怜才子,始觉清风激懦夫。 若向西冈寻胜赏,旧题名处为踌躇。
  • 右史罢朝归,之官句水湄。别我行千里,送君倾一卮。 酒罢长叹息,此叹君应悲。乱中吾道薄,卿族旧人稀。 胡为佩铜墨,去此白玉墀。吏事岂所堪,民病何可医。 藏用清其心,此外慎勿为。县郭有佳境,千峰溪水西。 云树杳回合,岩峦互蔽亏。弹琴坐其中,世事吾不知。 时时寄书札,以慰长相思。
  • 问君孤棹去何之,玉笥春风楚水西。山上断云分翠霭, 林间晴雪入澄溪。琴心酒趣神相会,道士仙童手共携。 他日时清更随计,莫如刘阮洞中迷。
  • 我爱陶靖节,吏隐从弦歌。我爱费征君,高卧归九华。 清风激颓波,来者无以加。我志两不遂,漂沦浩无涯。 数奇时且乱,此图今愈赊。贤哉薛夫子,高举凌晨霞。 安民即是道,投足皆为家。功名与权位,悠悠何用夸。 携朋出远郊,酌酒藉平沙。云收远天静,江阔片帆斜。 离怀与企羡,南望长咨嗟。
  • 太原郭夫子,行高文炳蔚。弱龄负世誉,一举游月窟。 仙籍第三人,时人故称屈。昔余吏西省,倾盖名籍籍。 及我窜群舒,向风心郁郁。归来暮江上,云雾一披拂。 雷雨不下施,犹作池中物。念君介然气,感时思奋发。 示我数篇文,与古争驰突。彩褥粲英华,理深刮肌骨。 古诗尤精奥,史论皆宏拔。举此措诸民,何忧民不活。 吁嗟吾道薄,与世长迂阔。顾我徒有心,数奇身正绌。 论兵属少年,经国须儒术。夫子无自轻,苍生正愁疾。
  • 兹山信岑寂,阴崖积苍翠。水石何必多,宛有千岩意。 孰知近人境,旦暮含佳气。池影摇轻风,林光澹新霁。 支颐藉芳草,自足忘世事。未得归去来,聊为宴居地。
  • 翠黛嚬如怨,朱颜醉更春。占将南国貌,恼杀别家人。 粉汗沾巡盏,花钿逐舞茵。明朝绮窗下,离恨两殷勤。
  • 后主亡家不悔,江南异代长春。今日景阳台上,闲人何用伤神。
  • 丰登盈尺瑞,物象九门深。璧照环丹砌,梅花满上林。茶香偏自得,酒力讵难禁。别有寒郊外,银河映玉岑。
  • 上闲精习渥洼骢,玉镂花鞍锦覆騣。金埒无尘初裛露,朱旗向日自生风。雷传画鼓偏增气,星度飞毬欲映空。共道宸游因习武,凯歌犹似奏平戎。
影相集珍
  • 斗彩鸣凤盘
  • 精品猴面古玉饰
  • 母子象尊
  • 雕花银镜精品
  • 上古雕纹玉环